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潭州雨梦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1-07-14
  • 最近登录:2023-02-16
  • 粉丝人数:24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李白《静夜思》惨遭篡改

潭州雨梦 发布于2019-12-14 19:37   点击:1333   评论:3  
原创 读史鉴智 2019-12-12 09:00:00

李白《静夜思》惨遭篡改,原作才是精品?诗中的床也不是睡觉的床

原创 读史鉴智 2019-12-12 09:00:00

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皎洁的月亮都赋予了浓厚的情感,“咏月”的诗词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两千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而通常月亮在诗歌中代表着人生的圆满或缺憾、亲人的团聚或分离,以及抒发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譬如像诗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皆是咏月思乡的千古名篇。

但要说,对明月情有独钟的诗人,恐怕就属盛唐最杰出的诗人李白了。在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歌中,跟月亮有关的就多达数百首,几乎占据了全部存留诗词的四分之一。其中,不乏写月佳作,如在《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或《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亦或《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些诗句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然而,要论知名度最高一首,恐怕没有哪一首能跟《静夜思》相比了。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明星,李白是百年难遇的杰出天才,也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在不到24岁便离开家,从蜀地的江油出发,踏遍了唐帝国的大半疆土,到过帝国的心脏长安,住过繁华的东都洛阳,也见过“烟花三月”的扬州城,更一度困于荒凉的夜郎之地。可以说,李白的心路历程就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其熠熠生辉的诗作,更是在唐代诗歌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今仍选入多种少儿读本,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但就在其众多传世作品中,却有一首佳作历来颇具争议,它就是李白旅居扬州时创作的《静夜思》。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李白离家两年后,在一个安静的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由于该诗表达了强烈的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然而,就是这首妇孺皆知的名篇,有人说现今读到的《静夜思》是篡改版,非李白原作;但争议最大的,还是“床前明月光”一句中,“床”到底是什么?

那我们现在背的版本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人的诗词被后人篡改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像诗仙李白更为突出,譬如我们大家最为熟悉的《将进酒》,其中惨遭篡改的句子就多达几处,如诗题原为《惜罇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原版为“君不见,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我们最为熟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实是“天生吾徒有俊才”;而最能体现李白之狂的一句“古来圣贤皆死尽”也被篡改成“古来圣贤皆寂寞”。

但要说李白被篡改版本最多的诗歌,恐怕就只有《静夜思》,时至今日至少有10种不同版本。而现在能看到最早流传在中国的版本是宋朝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由于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最可靠准确的。但到了明朝的时候赵宦光等人对宋人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修改,《静夜思》遭到了第一次改版,不知为何,他们将第三句的“望山月”改成了“望明月”。

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在编选《唐诗别裁》的时候,又将第一句的“看月光”改成了“明月光”,而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到乾隆年间,孙洙参考前两者的改动,将其收录到《唐诗三百首》里,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而对于李白的《静夜思》是否惨遭篡改,其实从日本的史书中也可一探究竟,由于古代日本推崇中国文化,很多唐朝诗词都是直接复制粘贴。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中,亦未对其修改,仍然是“看月光”和“望山月”。

原作才是精品?有人觉得“看”字俗气,读起来语气稍显滞重,不如“明月光”有意境。但是通过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多爱用“看”字抒发内心得惆怅,比如杜甫曾言“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也有诗云“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还有晏几道的“忆伴飞琼看月眠”等等。而对后面一句山月,也比明月的意境更加开阔,且没有重复感,故明朝人的修改不免有画蛇添的确,经过“改动”《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加之《唐诗三百首》的普及程度较高,所以非原作的版本流传度很高,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然而,这首流传千年不衰的《静夜思》除了版本之争外,它还因为一个“床”字,变得不那么简单起来。按传统注解,“床”即坐卧之具,诗人李白独在异乡,在床上辗转反侧,看到皎洁的月光透窗,遂诗兴大发写下千古佳作《静夜思》。但对此却有很多人产生疑问,认为诗中的床并不是睡觉的床,而是古代一种坐具胡床,或井口外堆砌起来的井床,亦或是通假字。

首先提出质疑的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兼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他认为“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确实,当时李白病卧扬州,秋夜的床肯定是在室内,如果室内都结霜了,那李白恐怕直接就被冻死在床上了。但郭沫若似乎觉得论据还不够充分,他又补充道:“如果睡在床上,头是不好举起来的。如果还要再把头低下去,这个动作就更不好做了”。可以说郭沫若这个质疑是很有分量的,一经提出,就获得了大批专家学者的响应。

足之意。

根据郭沫若的质疑,有一部分人提出,“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所以李白赏月的地点只能是室外,而不是室内。室外的话,床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井床,二是胡床。而通过史料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唐朝窗子很小,而床腿又很低,月光是照不到床前的,李白躺在床上也没法看到月亮。

因此认为此“床”应为“井栏”,当时李白并非在黑乎乎的房间里躺卧,而是在院子里散步,看到井栏前月光如霜,于是抬头看看月亮,低头想想家乡。这样解释似乎逻辑,而且李白诗中凡与“床”有关的诗,只要“床”字单用,全部都是指井栏。比如《长干行》中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房间里怎么能骑着竹马绕床弄青梅呢?所以应该是围着院子里的井玩耍。

除了以上对“床”的解释外,现代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认为不是“井栏”,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自从胡床被传入中原,就受到了皇室贵族的喜爱,每当出游都会带着几把胡床,以便随时歇息,所以马未都认为李白在房间内的床上的确无法对月生情,而提了张胡床,悠闲地坐在庭院里,看看床前的满地月光,又看了看地上如霜的月光,一时乡愁勃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静夜思》,似乎也很有道理。

《静夜思》作为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全诗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现如今再度细读品读,院中地面上铺满了一层月光,如同秋霜,夜深人静之时共赏一轮明月,其景可想,其情可感!至于,李白《静夜思》惨遭篡改,原作是否才是精品也已经并不重要。而对于那床到底是井床还是胡床?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原创 读史鉴智 2019-12-12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