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静水流深2018 男  58岁
  • 注册日期:2019-08-04
  • 最近登录:2024-02-21
  • 粉丝人数:1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苑杂谈(一)

静水流深2018 发布于2020-03-28 07:27   点击:1956   评论:2  
聂笑民(网名:静水流深)
         诗苑杂谈(一)
            聂笑民
    一、关于“古诗、古体诗、近体诗、旧体诗、新体诗”。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诗词艺术更是语言艺术皇冠上的耀眼明珠,不同阶段的历史风云把这颗明珠擦拭出不同的光彩。古诗、古体诗、近体诗 、旧体诗、新体诗等不同诗体各具特色,各持表现,异彩纷呈。 

    所谓古诗,广义而言泛指古代诗歌,狭义而言古诗就是古体诗的简称。很多人称谓诗体时习惯把古代的诗包括近体诗、古体诗都称作古诗,其实这是一种习惯性的不准确的称谓。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和现代诗而言的,是一个诗体的称谓,也称古诗、古风,包括早期的乐府诗(曲辞歌行体等),以及后期向近体诗过度的所谓“古绝、古律”等。古绝是指古体绝句,是相对于律绝(近体诗绝句)的一个概念(王力《诗词格律》)。古体的绝句可谓是律绝的前身,一首四句,互句不对韵,可平可仄韵,一韵到底。古律的提法较早是出现在宋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体》,是相对于“今律”(近体律诗)而言的,形式象近体律诗的古体诗。它近似于王力先生所谓的“古风式律诗”,比律诗少了律句(也可用律句)、粘联和互句对韵的讲究。古律对仗可灵活,可有规律的换临韵(如辘辘韵、进退格等)。从表现看又不同于“入律的古风”(王力),入律古风多用律句且可换韵、可平可仄韵,不定句数。上述等等,对于古典诗歌作品而言,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的用韵是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但同韵的平仄声不能混押,上去声一般也不混押(偶有个例),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押。可句句押韵也可隔句押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古体诗换韵一般换在奇句上,即首句入韵。一般二四六或更多句一换,两句一换时偶句必须沿单句韵。也有三句一换韵的,二三句也沿单句(一句)的韵。四句一换韵的第三句末字一般与韵脚平仄相反。由于古体诗的外延比较大,包罗万象,从时段上大致分为唐初近体诗成型前和近体诗成型以后。近体诗成型后人们写的古体诗受近体诗影响,基本是五七言句式多见,相对来说比较规矩,类似古绝古律的延长体。如唐王勃的《滕王阁》四句一换韵,首句都入韵(前四句三仄韵后四句三平韵)。但之前的古体诗特别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乐府古体,一至九言句均有(杂言体),换韵后首句不入韵的也很多(见《古汉语通论》汉魏六朝诗的用韵),相当于换韵换在偶句上,诵读起来韵律感较差。例如汉末文学家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其中部分句子就是这样。因古风押韵的规则与近体诗不同,古风中好多今人读起来好像觉得不押韵的,比如早期《诗经》中的诗歌大都来自民间,基本上押得得都是当时的口语韵,其实有些是古人协韵之处,有些是古今读音的变迁,并非不押韵。所以今人作古体找不到韵脚那就不对了。另外,今人作古体,遣词用语还需有古色古意古味儿,像口语俗词之类同样是不适合古风中出现的。所以对于今人作品,不是说不合律的五、七言诗就都能称古体诗或古风。

     所谓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指初唐之后逐步形成的一种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主要是包括大家比较熟悉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及五七言长律(也有称词曲也属于格律诗范畴的),是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关于其具体规则及相关知识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不再赘述。

     古体诗与近体诗都习惯被今人通称为旧体诗。是相对于现代诗而言的。 旧体诗不按格律写应当标注“古体诗”,或标注以“古绝”“古律”这样。古体诗不能标注“七绝(律)”,“五绝(律)”等字样,这是专门针对近体诗的标注方式,不能用于不合律诗体的标注。

     “新体诗”的概念,一般文献只定义为近体诗前期一个相对于古体诗的称谓(也称永明体,是近体诗的前身)。其实新文化运动后一段时期,闻一多等提倡的现代格律诗作品也有称新体格律诗或新格律诗、新韵诗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在二十年代初胡适和闻一多、梁实秋等发起和倡导的,当时比较通行的一些诗歌及写法的泛称,所谓新格律诗派也称新月派。其特征是既不同于新诗的过度散文化,又不拘泥于格律诗四绝八律,五言七言,押平韵到底等,也无需固定的字句平仄韵式、对仗等,表达上相对灵活自由了许多。声韵上多倾向于新韵(民国版《中华新韵》、五十年代改革的汉语拼音方案及六十年代出版的《诗韵新编》等)。五十年代后期何其芳,臧克家(被誉为闻一多“现代格律诗理论”践行者)等名家进一步大力提倡现代格律诗,押韵也放的更宽了,句式结构也进一步突破了,所谓“相体裁依”(见闻一多1926年《诗的格律》,何其芳1954年《关于现代格律诗》等)。七十年代语言学家王力出版《诗词格律》,对近体诗的规则和规范的论述更加简明扼要,更适合现代旧体诗词爱好者学习和运用,同时期古典文献学家启功出版《诗文声律论稿》也深受旧体诗词爱好者的青睐。八十年代随着文化教育的全面复兴,近体的格律诗再次逐步得到推广和运用。上述期间各种新旧诗体及新旧韵式的写法与作品共存,包含受新月派影响突破句式格律规则,类似古风式绝、律的“新韵诗”:四绝八律、五七言,押平韵到底,但互句不讲对韵、不讲粘联、对仗放宽等。由于历史原因,此间作品量不太大。到二十一世纪初(2005年)中华诗词学会促成《中华诗词》编辑部颁布中华新韵,对发声和用韵有了权威部门进一步的统一认定标准,也就出现了现在人们写的新韵格律诗。文学发展与任何历史发展的过程一样,都是错综复杂的,有许多概念有类似或名同实不同的现象,有些概念界限不是那么清晰和绝对,这往往也是后人容易产生争议之所在

      二、关于韵及韵书
      诗歌的韵及韵书也是随历史文化发展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和变迁的。这里的“韵”特指字音的尾音,也就是现在人说的韵母。韵书即将韵字按韵、四声分类编撰在一起供人们查阅的工具书。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基本上押的是当时的口语韵,也没有平仄声之说。因为先秦到两汉,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韵书。   
    六朝时代,李登编著的《声类》可能就是最早的韵书。我国最早以“韵”名书的是晋代音韵学家吕静编的《韵集》。如南朝梁代王该所撰《文章音韵》、夏侯咏《四声韵略》及北齐阳休之《韵略》等都已不传,这类韵书,虽然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因为是私家的著作,没法子强人以必从。
     被人们统一尊从者隋陆法言编撰的《切韵》是鼻祖。《切韵》收字11500余个。全书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按四声分别排列韵字。平声字多,分为上平、下平两卷,上声、去声、入声各为一卷。每一声内再按韵腹和韵尾分为若干韵,同韵的字都汇集在一起。平声有54韵上平26韵,下平28韵,上声有51韵,去声56韵,入声有32韵,总共193韵。唐神龙二年(706年)王仁昫著《刊谬补缺切韵》,分为195韵,增添了与平声“严”韵相承的上去两韵,此书重点是增字加训,字数已有17600多个,比陆法言原书多出三分之一以上。自从《切韵》以后,诗人们都是按韵书作诗填词的。后开元天宝人孙偭增修的《唐韵》,跟王仁昫《切韵》韵数相同,但二者在收字方面有差异。其后宋代的《广韵》(公元1008年陈彭年等编修)收入26194字、《集韵》(公元1037年丁度等修编 收入32381字,都是将汉字分为206个韵部,都是当时使用的主要韵书 。
     至南宋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合并成107韵,9504字。当时的官韵书在山西平阳俯城(今山西临汾旧称平水)刊行,故称“平水韵”。亦有说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人而得名,至于平水韵是不是刘渊编的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其书今已散佚,只能从元初黄公绍、熊忠的《古今韵会举要》一书了解到一些概况。 在此基础上,1223年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变为106个韵部。       
        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定106韵的版本为“平水韵”。在平水韵之后,韵书又有发展,元代有《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中《中原音韵》为元周德清编写(1324年成书),由平水韵归并为平、上、去三声共19个韵部,且因三声通押故不另立上去两声韵目,并把入声字归到平、上、去三韵之中,谓之“入派三声”。元人填曲时就采用《中原音韵》。
       明代有韵书《洪武正韵》(南曲韵书),平、上、去各22个韵部,入声10个韵部,共76个韵部。还有《韵略易通》。明代以后文人均沿用106韵 。 清代的《佩文诗韵》、《佩文韵府》(康熙年间所编),《音韵阐微》(清雍正年间成书),《诗韵合璧》(咸丰年间成书)等均把《平水韵》定为106个韵部。后也泛称106个韵部的韵书叫平水韵。平水韵分上平声、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因韵部减少,同一韵部的韵字增多,诗人们感到更方便了,受到欢迎、认可,故流行、沿用至今。《词林正韵》(清中期嘉庆年间归纳审定) ,由平水韵归并为平、上、去14个韵部,入声5部,共19个韵部 。为后人填词所用。
      解放前有民国版《中华新韵》(1941年),共分18韵。解放以后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诗韵新编》(1965年),共18韵(13辙)。一直到现行的大家比较熟悉的《中华新韵》(2005年)及《中华通韵》(2019年)。
     以上就是我国诗歌韵及韵书的变迁简历。       
     三、关于词与曲
     词和曲都是配合音乐的长短句,其名称有时是相混的,唐人所谓曲就是后人所谓的词。元人所谓词又是后人所谓曲。所以词也叫曲词、曲子词等。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小令;2.中调;3.长调。有人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即词调名。词调很多,每种词调的特定名称就叫词牌。对于曲子词来说,它是一首词所依附的乐曲名。由于在词调产生之初,有着两类现象,导致曲子词逐渐律化,就是“律诗入曲”和“曲辞用律”。词的格式和律诗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按钦定词谱总共有两千多种格式,包括所谓同调异体者(正体外又一体)。词的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曲主要指元曲(又称夹心),从地域上分南曲、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北曲包含杂剧与散曲,散曲也称为“清曲”,古代称之为乐府。是与杂剧和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形式分小令(带过曲、重头及幺篇等)、套曲两种。

     1、“小令”又被称为“叶儿”,是散曲中最早产生的体制。一般说来,小令是单只曲子,但还包括“带过曲”与“重头小令”。
     2 、“带过曲”是同调、同韵、同题、不同牌,三个以下的单只曲子的联合。        

     3、 “重头小令”是同调、同牌、主题统一(每首可不同题)、首尾同句式、可不同韵,内容相关的数支小令联合而成的曲子,支数不限,而且各首可以单独成立。       

     4 、“幺篇”即后一篇,幺是后字的简写,是为前篇的解释或延续。同调、同牌、同韵、同题,重复前篇,只可重复一次。可换头。

     5、“套曲”也称大令,也称散套(散曲套数)。一般同调、同韵、同题、不同牌,两支及以上组成,带尾声。套曲的体制有三个主要特征.

    ①由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成,宫调不同而管色相同者,也可“借宫”.

    ②一般说来应有尾声.

    ③必须同押一韵。可以押邻韵,可以重韵。套曲中唯一可以转韵的是正宫九转货郎儿,其他套数必须一韵到底。套曲由于篇幅较长,可以包容比较复杂的内容,因此既可用来抒情,也可以叙事。
     散曲有宫调(共六宫十一调),各宫调又有不同曲调格式,即曲牌。有的曲牌名称和词牌相同,有的是同名异实,但大多数不同。每一种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亦有曲牌名相同但属不同宫调者(比如正宫端正好不同于仙侣端正好)。不同宫调有不同的“声情”,比如黄种宫富贵缠绵、南吕宫感叹悲伤、大石调风流蕴藉、小石调旖旎妩媚等。词也有宫调(唐宋时用二十八个宫调),有不同格式(词牌),词有称“单调、”双调”,是指文字内容段落一段、两端。也有称上下阙(段),三叠(段)(如柳永的《夜半乐》)、四叠(段)(如吴文英的《莺啼序》240字)等,双调(上下两段)的小令宋人也称重头小令。双调词上下片首句字数不同,下片的开头叫换头——换头词。双调词上下片首句字数相同,下片的开头叫重头——重头词。曲也有称“双调”,是指配曲的音律声调(属于六宫十一调)。散曲与诗、词相比,在形式上有以下特点:

    ①它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也可以摊破句式,词能增减字,曲也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②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三声通协(平上去三声通押,入派三声),不通押则少见(曲调有特定者例外)。非韵脚的句脚用韵,在曲子里称赘韵,是可行的,且韵脚处不避重韵,而词则与诗相同,韵脚处是避重韵的。词依不同词牌,有的中途可以换韵(平仄声及韵部均转换),有的同韵部平仄声可以互押。词在仄声韵中,同韵部的上声韵和去声韵常常通押(入声韵一般都独用)。这些也与诗不同。

    ③散曲中规定对偶的句子,必须对偶。其形式比较丰富,除了偶句作对外,三句,四句,皆可对,还有隔句对等,词中也有累似情况,使字句在参差变化中又具有严谨的感觉。

   现在人们填词基本是遵《钦定词谱》或参照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依《词林正韵》或《中华新韵》、《中华通韵》,曲遵《康熙曲谱》及郑骞的《北曲新谱》,依《中原音韵》,或依《中华新韵》、《中华通韵》。《钦定词谱》和《康熙曲谱》均为清早期康熙年间典籍。 

    以上是一些关于词曲常识的对比。 
                                              
2019.9.6(本人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