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云木欣欣 女  0岁
  • 注册日期:2012-12-18
  • 最近登录:2024-03-27
  • 粉丝人数:16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赋诗常牵绛珠仙

云木欣欣 发布于2020-04-18 08:33   点击:1454   评论:6  
        
       
说来惭愧,我虽学写古体诗逾十载,但因平时工作忙练笔少,加之天性愚笨,因此也未见有多大长进。在诗词吾爱网幸遇三五知己,相互探讨学习,亦是人生乐事。

       一次拜访南之北友,只见他在一首新作前这样写道:前段时间从一位诗友诗中得知才女纤纤去世(不到42岁),心中为之一沉。这已经是我两年来在吾爱第二次听到才女早逝的消息了(上一次是潇湘飘鸿去世,享年36岁)。拜访纤纤空间,诗词多是忧伤哀婉沉痛之作,感慨系之。俗话说“情深不寿”、“愁多病骨”,自古以来,多愁善感的才子才女们寿多不高,作为诗人,诗风婉约可以,但不可过悲,长此以往,必将有损于身心也。下面一并附上之北君的七律:

 

观诗友悼才女纤纤诗文有感  

 

又闻吾爱起悲词,一夜炎天化雨丝。

才俊长沦多舛日,红颜每恨命薄时。

寿夭应是身前定,忧患潜从物外知。

文命早知两相碍,今生不作断肠诗。



       读完之北君此诗,我顿觉心绪难平,痛惜不已,为纤纤,为飘鸿,亦为所有红颜薄命的佳人。“情深不寿”、“愁多病骨”或是所有为情所苦,难以自拔的薄命红颜之共性,我不由想到了为还泪而下凡的绛珠仙子,一首《葬花吟》可谓字字哀婉凄绝,待到曲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时,更如玉琴断弦,杜鹃啼血,令人不忍卒读。一时百感交集,遂步韵之北君一首:

 

读黛玉《葬花吟》

 

葬花吟遍尽悲词,字字凝愁蘸泪丝。

冷雨敲窗惊梦夜,狂风舞絮扑帘时。

一腔幽恨凭谁解,满纸辛酸但自知。

忍看玉容枯槁瘦,勾魂最是断肠诗。

 

       黛玉的诗行多半含愁,浸透着多少难以言说的辛酸与无奈,读着让我们好生心疼,然而一味效仿却并不可取。黛玉的悲剧诚然是性格的悲剧,但更是时代的悲剧,如今时代早已翻开了男女平等,恋爱婚姻自主的新篇章,如果绛珠仙子真的有知,她该有多么羡慕我们,我们现在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在她那里却隔着永远难以逾越的鸿沟。倘若我们还为了一点感情的挫折就悲悲戚戚,整日以悲词遣怀难以自拔,那真的恐怕要白白辜负自己本该尽情绽放的美好生命了。


      即使在贾府“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环境之下,黛玉的性格也是多元化的,并非整日哭哭啼啼。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大观园一个秋日的上午,众姐妹们齐聚秋爽斋,商量着成立海棠诗社。大家相互取着别号,探春才自称“蕉下客”,黛玉立即以“蕉叶覆鹿”的典故打趣她,而探春也反唇相讥,说黛玉叫做“潇湘妃子”再合适不过了,相传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而黛玉住在潇湘馆,那儿的竹子多,她又爱哭。一向伶牙俐齿的颦儿却低头不语了,这番话确实说到了她的心坎上。

 

     海棠诗社第一次作诗自然是以白海棠为题,定为七律。迎春先让丫鬟随口说了一个“门”字,又命从十三元中随手拿了“盆”“魂”“痕”“昏”四块为韵脚。大家忙着构思时,独黛玉气定神闲,仿佛不关她什么事似的,直到众人都交了卷,黛玉才“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飘逸超然。大家一起争看,不禁喝彩起来: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社长李纨以“风流别致”四字概括此诗,评得极公,可谓句句隽永,颔联更是神来之笔,借梨、梅二花衬托出白海棠洁白的外表与傲霜的风骨,“偷来”、“借得”皆用得新鲜活泼,不落俗套。黛玉把丝丝缕缕的愁绪织入诗中,颈联写得缱绻动人,富有唯美的想象,愈读愈觉余香满口。


      品读黛玉等闺秀佳律再三,不觉沉醉其中,忽然想起自己以前在公园一进门见到的一株白海棠,不管闹市如何喧嚣,依然怡然自得,保持着自身的纯洁无瑕,遂即兴步韵一首:


喧嚣时又袭园门,依旧清辉洒满盆。

雪绽金丝添秀色,冰凝玉骨铸芳魂。

鸟啼花影三分趣,露滴琼浆几点痕。

心到无尘皆胜景,何妨闹市度晨昏。

 

       写成后虽然读着还觉顺口,但总感觉缺了什么,与大观园闺秀们的文采相差甚远,自不待言,另外主题也不太吻合。欲再赋一首,怎奈灵感全无,纵然绞尽脑汁脑子也是一片空白,只好暂时撂在一边。


     最近读李渔的《闲情偶寄》,见有海棠一篇,不觉来了兴致。“‘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读之不禁点头称是,海棠香气虽不及兰,茉莉等花浓郁,但隐隐约约的幽香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美,花各有其味,何必求全责备。

     “秋海棠一种,较春花更媚。春花肖美人,秋花更肖美人;春花肖美人之已嫁者,秋花肖美人之待年者;春花肖美人之绰约可爱者,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读后不觉耳目一新,春花生于万物始发之际,人们常比作绚丽烂漫的少女,而秋花则多给人以美人迟暮之感,可秋海棠却恰恰相反,若春花是风姿绰约的,则秋花更媚,方是处于豆蔻年华的少女。无怪乎大观园姐妹们咏的是秋海棠而非春海棠了,“秋花肖美人之纤弱可怜者”不正是黛玉形象的真实写照吗。

 

      读至“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名为‘断肠花’。噫,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泪之为物神矣哉”,我不禁要拍案叫绝起来,这不字字句句说的是绛珠仙子嘛!李渔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比曹雪芹出生整整早了一个世纪,他不仅辞藻斐然,且见解独到,风趣幽默,对于同样在这些方面也颇有建树的曹雪芹来说想必大有无缘惺惺相惜之憾吧。


       而《闲情偶寄》是李渔的经典名著之一,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审美情趣,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对后世文人影晌很大,对曹雪芹不可能不产生影响.作者很可能受此段启发,将绛珠仙子的泪一半化为斑竹,一半化为秋海棠。我们读此就不难理解为何此回书要特意交代潇湘妃子雅号的由来,又为何把黛玉的海棠诗放在最后作为压轴戏推出了,“秋闺怨女拭啼痕”,海棠花像秋天闺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描写的正是多愁善感的黛玉,除了芙蓉花,秋海棠亦是绛珠仙子的象征之一。


    “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名为‘断肠花’”,有关秋海棠的传说在书中也预示了黛玉的悲剧结局。据多位红学家分析考证,并非如高鹗所续的那样黛玉是在得知宝玉要与宝钗成亲后“焚稿断痴情”,吐血而亡,而是由于宝玉因不得已的原因离开了贾府一段时间,黛玉“怀人不至”,日夜思念宝玉,肝肠寸断,终于泪尽而去,1987版的电视剧正是采纳了多位红学家的建议演绎了这样的结局。若有所悟之中,忽觉久违的灵感来了,于是乘兴写来:

 

晓莺流转隔重门,帘卷西风雪满盆。

玉露曾凝斑竹泪,冰心犹比绛珠魂。

一身清艳仙为品,几缕幽香梦有痕。

闻罢闺词花舞落,何堪怨女倚黄昏。


      读到有关秋海棠的妙文不禁联想到绛珠仙子,一度凝滞的文思顿如泉涌出,真是奇哉。无独有偶,最近拟作梅兰竹菊共四首五律,梅兰菊均已完成初稿,独差竹难以下笔,以前见过的咏竹诗大多赞美竹之高风亮节,如何写出新意来颇费思量。正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想起了潇湘馆的竹子。潇湘馆那一片“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修竹是何等青翠欲滴,又是何等清凉幽雅,难怪宝玉一见便吟出“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的佳联了。


       眼前又闪过贾母带着刘姥姥与众人来到潇湘馆的热闹一幕,贾母见窗上的纱旧了,赶忙命凤姐找出家里珍贵的“软烟罗”,又名“霞影纱”替她的心肝外孙女儿糊上。那银红的“软烟罗”与帘外的翠竹相映成趣,色彩对比是何等鲜明。更多的时候潇湘馆是冷清的,在雨声淅沥的秋日黄昏,黛玉听见“雨滴竹梢,更觉凄凉”,不禁写下“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的凄迷诗行。心里浮想联翩,感叹不已,一时吟成:

 

潇湘馆竹

 

翠映烟霞影,千竿有凤仪。

清风枝上响,凉意指间随。

雨打惊秋梦,心凄闷夕词。

斑斑皆泪洒,应叹女儿痴。

 

      赋诗常牵绛珠仙,悲她所悲,感她所感,自己也说不清这是为何,如果非要用现在时尚的话来回答,那或许是因为我一直是绛珠仙子的忠实粉丝,她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女神吧。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1)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