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现代诗 > 作品
  • 注册日期:2013-06-28
  • 最近登录:2024-04-23
  • 粉丝人数:1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他曾经是古镇街上的小人物

张兆仁(fangshan) 发布于2020-04-19 09:48   点击:719   评论:0  
      这天,古镇淯溪石板街的河街口前,赶集的人们总爱把头扭向河街口的第一家门口。原来,那里坐着一个貌美的女子在给小孩喂奶,她的旁边有个英俊的男子在给炉子生火。有人故意上前问路,女子和男子笑着叽里咕噜地摇摇头,哦,他俩是外地搬来的。
       生火的英俊男子打了壶水垛在炉子上,洗了把脸,向奶孩的女子说了些什么,便握着一个排刷提着一桶红油漆出门了。他来到食品公司门前,架好梯子,爬上去写,一个一个鲜红的大字神奇般的从雪白的墙壁里蹦出来,刀头燕尾,熠熠生辉。
       回到单位,有个大队抱着一大箱子搪瓷缸子在等他。“卡子,这是奖给劳模的,帮忙写写。”卡子笑眯眯地答应了。刚写完奖品,又有人栳着花圈进来:“老卡,帮帮忙。”老卡二话没说,提笔便写,哪怕是个花圈,也从不马虎,字字力透纸背。
       其实,他不叫卡子,也不叫老卡,他叫陈声洽。可古镇淯溪的人把洽读成卡,喊他卡子、老卡。他爱听,觉得亲切。而年龄比他小的不这么喊,都喊他“陈老师”。不错,他以前就是老师。他毕业于一九六零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当年,是当阳河溶中学的教导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在那个年代,被贬到古镇石板街上的镇印刷社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老陈是广东人,夫人小郑是侨眷,两口子带着四个孩子住在几平米的小屋里,唯一的家当是两口旧箱子,每月工资三十元,人生地不熟,生活非常拮据。他却凭着过硬的本事,凭着他的为人,他那不高的个子,硬是在石板街上扎下根,耸立于古镇。他写得一手好字,深受人们的喜爱。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找上门,他是不会推辞的,乐意帮忙。家书、招牌、条幅、花圈、状子......他都替人写。每年春节,为各单位义务写春联,有的单位一写就是一百多幅,一直写到除夕,满街噼噼啪啪地鸣放鞭炮,他才收笔回家。
      后来,淯溪主管教育的书记刘承春接到陈声洽的申诉信,立即给他平反,调回淯溪镇中学。住在拐爪树那里时,陈声洽坐在院子里望着满树老红的拐爪,也曲着手指数记年月。他清楚地记得,一九六四年,自己大着胆子给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写了一封信,请董老给河溶中学题校名。董老于万忙之中不仅题了校名,还书了副对联,成为当年轰动湖北的一大新闻。他忽地想起一九五六年就读汕头市一中,学校确定保送自己上北大新闻系。但由于师范类大学招生数不能满足需要,动员大家报考师范。自己作为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应该服从国家需要,带头报考。如果当年不报华师,如今就是记者,也会写轰动的新闻。老陈拾起一个掉在地上的拐爪,放在嘴里。霜后的拐爪不再涩,甜甜的。老陈嚼着,似乎嚼出人生的滋味。
        一九七六年,全国大办五七教育网,每个村都建中小学。陈声洽、蔡华和我等人被派往古镇联合大队中小学任教。学校在镇外的山上,原是生产队的养猪场,L字型,竖的是教室,横的是教室和厨房。黑板是土墙壁子刷黑的,不平,写粉笔一写一逛,课桌是木板钉的,窗户没按玻璃,飘雨飘雪,一出教室就是坡,就是堰塘,就是坟场,半边球场,挂个钢圈为铃。我问陈声洽:“你做梦也没想到会在这样的学校教书吧?”他笑呵呵地说:“只要有学生就好!”
       一天,联合大队的书记彭志民提着两斤肉和我来到陈声洽家说:“陈老师,生产队里农忙,杀猪分肉,我给你拿一点来了,别嫌少。”老陈说:“彭书记,你说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你对我的关心还少吗?”老陈虽然在联合大队教书,但还在镇中住。镇委书记的爱人姚兰秀住在教工宿舍的北头,陈声洽住在南头。宿舍后面是苹果园,老陈门前是一畦花,有兰花玫瑰,他常常蹲在花旁刺鱼破猪脑壳,招待朋友。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来找陈声洽玩。这年,他又搬家了,搬到校内北面的池塘边,在邹国桓校长的隔壁。我进去,两口子还没起床。我推开房门,笑着说:“到底是挨到校长了,睡得安稳!”他和爱人起来了,吃了早餐,老陈对我说:“你在这里玩,我出去就来。”他提着笔墨出门了。我和他爱人小郑天南地北的聊起来,小郑很健谈,和我聊四大名著,滔滔不绝。聊了半天,老陈回来了。我问他去做什么,他说给别人写家书。陈声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肯帮忙,不图报。
       由于陈声洽在学校领导岗位和教学上成绩突出,一九八一年当选县镇两级人民代表,还光荣地出席全省“五讲四美”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地市合并后是首届政协委员。
       转眼到了一九八四年,宜昌地委书记赵复武给陈声洽安排了三个单位:地位党校、宜都教师进修学院和宜昌师专。老陈考虑再三,然后带着爱人和四个孩子进了宜昌师专,教起了心理学。从此老陈全身心的投入高等教育,可谓桃李满天下。退休后,这个教育学教授又被返聘回校,一直干到七十六岁。真正退下来后也不忘教育,常常在报刊上为学生家长排忧解惑。是《三峡日报》《三峡晚报》特聘的教育顾问。
        今天,挚友陈声洽给我发来当年他写的文章《我爱我的第二故乡》让我欣赏。这篇文章和副总理胡春华当年写的《我愿做一只翱翔的鹰》同收录在《我爱宜昌》这本书中。老陈还给我发来几张照片,是三峡大学内他宿舍旁边的自种菜地,面积虽小,却春色满园,这不正是他晚年的写照么?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