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叶嘉莹谈诗歌中的赋比兴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20-05-01 18:34   点击:1536   评论:0  
    “赋、比、兴”乃《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像与事像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它于西方在“形象与情志关系”上的最大不同在于,西方的诗歌创作多出于理性的安排,从而降低了“兴”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而成为不重要的一环,其八种“情志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仅类于中国诗歌创作中“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中的“比”的手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我们作为人类,有心灵有感情,天生就应该是爱好诗词的。“人禀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面对外在的一切物象,人们都应该有所感应。很多人以为,所谓物象就是动物、植物、鸟兽、花草等外在的事物,故说《诗经》上常常用外物引起诗人的感发,就是草木鸟兽引起发诗人的感发。其实所谓外物的这个“物”,“人禀七情,应物斯感”的“物”,应该分成两方面:一个大自然的物象,是草木鸟兽;另一个是人世间事物,就是刘勰所说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当你看到外在物象的种种变化时,内心自然会有一种感受产生。所以,古代像李后主的小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就表达了他不假修饰的感情: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竟然满树都谢了?真是“太匆匆”了!如果说“林花谢了春红”还是外表所见的现象,那么“太匆匆”则是词人内心的悲哀和感叹。花的生命本来就是短暂的,可是,花不只是太匆匆,仅有短暂的三五天的的生命,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他这里所说朝来寒雨,晚来的寒风也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并不是说朝来就只有寒雨没有风,晚来就只有风没有寒雨。中国的文学对举都有普遍包举的意思,“朝来寒雨晚来风”是自朝至暮都有冷雨寒风的吹袭。而这冷雨寒风的吹袭打击,就是只对花草吗?辛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有两句说:“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那风雨其实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折。所以李后主《相见欢》所写的是整个生命的无常,生命的苦短。他用林花这么小的一个自然界的物象,表现了对于生命的短暂无常的感悟。因此,鸟啼花落,皆与神通,外物与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 人不能悟,是因为我们的心都被那些物质、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就没有一个空灵的心来接受宇宙万物如此美好的种种生命迹象。作为一个人,你有你的心灵,你有你的感情,如果对于能够真正打动你的心灵情感的、真正有生命的可以引起你共鸣的东西,你不能感受它,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而我们所说的万物,当然是有生命的了。所以,钟嵘的《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按照传统的观念,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冬至的时候,冷到极点了,冬至就阳生,阳气就回来了;夏至热到极点了,夏至就阴生。像北宋的欧阳修就写过不少《玉楼春》的小词,其中有:“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如果你在北方,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欧阳修这两句词的美丽。“雪云乍变春云簇”,是写春天的云彩。冬天的雪云与夏云不同,它阴的很匀,整片天空都是铅灰色的;可春天来了,“雪云乍变”,变成了“春云簇”。“簇”就是一团一团的,一堆一堆的,所以欧阳修说“春云簇”。春天的云彩柔软得像一团一团的棉花、棉絮一样,你放眼看去,就觉得一年的芳华、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真的来到了。所以当欧阳修看到这种景象的时候,就说“渐觉年华堪送目”。这还是一个总写,那年华如何地让你“堪送目”?欧阳修写得很美丽,他说是“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春天真的是来了,不但是南面向阳的那个花已经开了,而且北面背太阳的树枝上的花也冒着寒风慢慢地在开放;天气暖了,那冰化开了,水的波纹就绿波荡漾。它荡漾就荡漾好了,说它绿颜色的绿水很美丽就好了,欧阳修却进一步说“南浦”的“波纹如酒绿”。传说王安石有一句诗“春风又满江南岸”,但想来想去,还是“绿”字最好。因为“绿”字,不但是它到了,不但是它过了,不但是它满了,而且还有这么美丽的颜色在那里。欧阳修就更妙了,他说“南浦”的“波纹”是“如绿酒”,说得真是让人陶醉。中国的文字一向讲究对偶,这个对偶不是给你出个题目故意难为你,非要你作个对,而是有它的妙用。“北枝”与“南浦”对举,一个是“北”,一个是“南”;一个是“枝”,高高在上,一个是“浦”,是低平的,是在下面。这个“梅”是花,那个“波”是水。“北枝梅蕊”是“犯寒”开,“南浦”的“波纹”如酒一样绿。就是在这对举之间,暗示了整个天地。整个的天地是无边的春色,所以就“渐觉年华堪送目”。不管你是往高处看那北枝的梅蕊,还是低头看那南浦波纹,天地之间一片的春色,十分美丽。 人为什么要作诗呢?是因为阴阳二气的变化感动了人心,所以就“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欧阳修因为被它摇荡了,所以他如此的陶醉在春光之中。“北枝梅蕊犯寒开”,给人以意兴的风发;“南浦波纹如酒绿”,使人如此的陶醉,所以他就“形诸舞咏”,把它写了下来。“咏”就是“歌咏”,“歌咏”就是作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有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礼记·乐记》中就说道:“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是什么外物使你动情呢?陆机的《文赋》说,“瞻万物而思纷”,是你自己看到万物的形象,才引起你内心情绪的感动;“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你看到草木的黄落,内心就悲哀,看到春天的草木欣欣向荣,内心就欢喜。这就说明,你内心真的有了兴发感动。所以《诗品•序》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夏雨,冬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欧阳修《醉翁亭记》的话。四时的阴阳二气的转移,四时的草木鸟兽的变化,四时的景色不同,我们快乐也是无穷的。作为人类,如果你对那些草木鸟兽都开心了,都有如此的感情,才会有像辛弃疾所说的“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论语•微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鸟兽我们也欣赏,我们也喜爱,我们也关怀,我们也把它写进诗里去。可是,跟你更切近的,更值得你关心的,是与你两样的人类。 所以“赋、比、兴”就是诗歌创作时感发作用之由来与性质基本区分。概括地说,中国诗歌原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情志之感动由来有二:一是由于自然界之感发,一是由于人世界之感发。至于表达此种感发的方式则有三,即赋、比、兴。人们常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似乎只有外面的草木鸟兽才能感发情志。其实不尽然,吴文英在一首词中说,“三千年事残鸦外”,意思是说,如果你讲到三千年的事,那三千年前的往事早已消磨在“残鸦”外了。这说明,人事亦足以使人感发情志,所以“赋、比、兴”就是诗歌抒写情志的具体作法。《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你光是内心感动,有诗情,但没有写出来,那不是诗。所以,《诗经》就把“赋、比、兴”作为诗人如何感发情志、发言为诗的三种方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直接把事情说出来;所谓“比”,就是“以此例彼”,“例”就是“比”,用这件事情来比喻那一件事情;所谓“兴”,就是见物起兴,你看到一个东西,引起你内心的感动。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下面举一些《诗经》上的例证。 我们先从“兴”字说起。《诗经》第一篇《关雎》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是象声词,就是“咕咕咕咕”的鸟叫声,有人说这是求偶的叫声。“雎鸠”就是一种水鸟。“关关雎鸠”就是水鸟关关的叫声。“在河之洲”,就是在那河水边的沙洲上。因为听到关关的雎鸠这样一对一对美丽的鸟的叫声,看到这水鸟都有它们的伴侣,所以就产生了对恋人的思念。杜甫曾说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燕子,是一对一对的燕子,鸳鸯,是一对一对的鸳鸯。如果说禽鸟都有这么好的生活,都有这么亲密的伴侣,那人岂不更应该有美好的生活和亲密的伴侣吗?如果有这样一个品质如此美好的女孩子,那就应该是君子的一个美好的配偶。因为听到雎鸠鸣叫的声音,就引起人的感觉,就联想到人间的爱情。这就是“兴”。再如,《硕鼠》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得我所。”意思是说,大老鼠啊,不要再吃我的粮食了,我的粮食都被你吃光了。三年了,我都供着你吃我的粮食,而你一点也不顾念我,所以我现在要离开你了,要到一个快乐的土地上去。如果我真是找到这么一块快乐的土地,那么我就真的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这个大老鼠就是指剥削者,这里是借老鼠来讽刺那些个剥削的人。这就是“比”。 这两首诗都是从外物的物象开始的:一个是从鸟开始的,一个是从老鼠开始的。为什么一个是“兴”,一个是“比”呢?“兴”是一个由物及心的过程,是因为听到或看到外物的景象才引起的一种感动。“比”则是由心及物,是内心中先有一种对剥削者的痛恨的恶劣的印象,然后再用老鼠作比。所以,“兴”是自然而然的感发。也许你本来没有想到要找个伴侣,可是你听到“关关雎鸠”的鸟叫声,你忽然间油然动心,这是由外物引起你内心的情动,这就是“气之动物”。但《硕鼠》不是,硕鼠是因为你受到剥削压迫的痛苦,因此,你就把剥削者比成一个大老鼠。如果说“兴”是完全自然的感发,“比”是经过你自己的理性的安排的话,那么,“赋”就是直陈其事,不需要一个外物的形象引起你的诗情,你直接就说了。 例如《诗经•郑风•将仲子》言:“将仲子兮,无逾我理,无折我树杞,岂肯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里没有鸟兽,没有草木,什么都没有,直接就说了,这就是“赋”。 诗本来是很美好的,写起来也不是很难。它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一个是由物及心,一个是由心及物,一个就是平铺直叙,即心即物。作为诗人,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你内心有所感动后,你才用言辞来表达你的感动。所以,重要的是你有了作诗的感动,同时也能使读者感动。因此,怎样传达你的感动很重要。“赋、比、兴”不是教给大家三种简单死板的知识和方法,而是说,有一类诗是借着由物及心的感动,把作者的感动传达出来,用“兴”的方法,外物形象带起你的感动。《诗经•周南•桃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是用桃花的鲜艳美丽,来表现一个女孩子出嫁时的欣喜和美丽;用桃花这个形象,来引起你的感发联想。当然,诗歌有时给人的感动,不是这样简单的一对一的直接的感动,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绵延感动,不仅使同时代的人受到感动。就是相隔了几百年之后,诗里面的感动力量仍然可以使后来的读者受到感动。比如,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其二中写到:“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宋玉是战国时代的人,杜甫是唐朝的人,相隔有千百年之久。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看到草木摇落而变哀,就会感到一种肃杀之气,所以中国就形成了一种悲秋的传统,其实还不是从宋玉开始的,而是从屈原就已经开始了。屈原《离骚》说:“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王国维看到南唐中主李《山花子》中“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之语,大有“众芳无秽,美人迟暮”的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呢?如果你曾经有过美好的容颜,美好的生命,却没有得到赏识,然后就这样白白的衰老了,这是多么的悲哀啊!这是说的妇女。如果男子有美好的才学,有美好的理想,却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这样的衰老了,这是生命落空的悲哀。所以,所有有理想的人,当他衰老的时候,回首往昔一事无成,就会产生这样的感慨。杜甫写过一首诗叫《杜位宅守岁》,其中说:“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论语•子罕》中孔子亦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所以,男子到四十岁,应该有你自己的学问事业的根基才对,四十岁一过,飞腾的理想就如同这黄昏的晚霞,走进西斜的道路上去了。所以,从屈原到宋玉,从宋玉到杜甫,凡是有才华、有意志、有理想的人,当他年命衰老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因此,不要以为“赋、比、兴”是三个死板的名词,“赋、比、兴”所说的是如何传达你的感动,如何引起读者的感动。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1)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