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七星山人 男  99岁
  • 注册日期:2013-10-29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174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岭南风韵诗词周评期刊》(第46期)节选

七星山人 发布于2020-06-26 12:12   点击:2695   评论:19  
七律·乌台诗案有叹
     作者:云生
蜇龙索隐讼乌台,匡政殷心任圣裁。
风动琅珰诗外陷,世兴溷浊命中哀。
同门冷眼推门去,敌阵焚心救阵来。
劫后芒鞋迁路远,何妨朗啸涤浮埃。

【七星山人点评:】
       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作者在感叹坡翁政治生涯坎坷的同时,似乎也触发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写此诗应该是言有所指。当然,这个中款曲也就只有作者自知了。乌台诗案是苏东坡政治生涯中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是他诗词风格变化的一道分水岭。有人说,诗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轼由当初的“奋厉有当世志”、“致君尧舜”,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艺术人生。

首联:蜇龙索隐讼乌台,匡政藏锋任圣裁。

    这是一个逆挽倒装句式。
    大意是自己正在小心翼翼地侍奉皇上、勤勉政事时,却不料被好友沈括(就是写《梦溪笔谈》那位)出卖,将“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诗句曲解后告到皇帝哪里说:您是天子,苏轼却要到地下去找蛰龙,真是岂有此理!最终苏轼遭到了牢狱之灾。
    点题,并落实了这个“叹”字,起势不错,很有章法。但是用“蜇龙索隐”来表述乌台案的起因,就稍微显得生硬了,因为乌台案是多种政治因素的产物,非因一诗而起之文字狱,很难将其联系到“遭人暗算”上来。这个“蜇龙索隐”应疑为“蜇龙索引”之误。
苏东坡自外放杭州通判以来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杭州苏堤造福至今。若抛开乌台案的起因,将“蜇龙索隐”改为“潜心民事”或“潜心为事”可能更恰当一些。
    所谓逆挽倒装句式,就是把一联诗的出句和对句颠调个位置,这种手法在律诗创作中是比较常见的,如王维的《观猎》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又如欧阳修《戏答元珍》的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等等。这种逆挽倒装句法有的是为了使诗意腾挪摩荡,峭拔健劲;有的就是为了服从格律的安排了。此作当为后者,足见章法井然。

颔联:风动琅珰诗外陷,世兴溷浊命中哀。

    承接颔联,大意是:这个案子不是因诗词而来,而是这个世道太混乱污浊了。
    出句化用苏轼“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句,显得稍有痕迹。“世兴”疑为生造,读来有点别扭。 乌台诗案名为“诗案”,其是由一份谢表引爆的,因其中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句,因为当时,“新进”和“生事”都是敏感词,事关攻击新政的用语,这下老苏算是摊上大事了。
    承接是为顺理成章。

颈联:同门冷眼推门去,敌阵焚心救阵来。

    大意是:案发后,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僚相好一个个冷眼旁观甚至避之不及,反而是敌对阵营中的人心急如焚想法营救。
    “敌阵焚心救阵来。”这句应该是指诗案在最后判决当口,御史台诸公大呼“顾可置而不诛乎?”,必欲置其死地而后快时变法派官员中不少人为其求情,诸如宰相吴充就对神宗说:“曹操尚能容忍祢衡,陛下为什么就不能容忍苏轼的几句怪话呢?”王安石也为其求了情的,他劝神宗说:“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所以,“敌阵焚心救阵来。”这一句的用料是恰切的,就是“焚心”稍有点过了,敌对者虽在施以援手,但还没到忧心如焚的地步。
    然而“同门冷眼推门去”则有失偏颇。据史料载:当时驸马都尉王诜(读如莘)与苏轼交情深厚,秘密遣人告诉当时任南京幕官的苏辙,苏辙立马派人往湖州告知苏轼,使苏轼得以从容销毁了一些“罪证”。最后,王诜因迟迟不肯交出反诗,加上前有泄露机密的罪行而大吃瓜连。所以这一句没有着落。

尾联:劫后芒鞋迁路远,何妨朗啸涤浮埃。
    此联大好!迁:谪迁,左迁之意。这一联总合得非常到位,写出了坡翁在遭此打击后,由过去大漠长天挥洒自如,“致君尧舜”的政治豪情转向了“聊从造物游”的自然生态。坡翁由此更加亲近自然,深刻体悟人生,终成诗神。尤其是“涤浮埃”三字落笔自然,突出了坡翁旷达胸怀和豁然恬淡的心境。为全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读此诗,感觉作者对史料研究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颇见史学功底。但如何在浩繁的史料中抽取出紧要部分,将其有机的融**诗意则更需要扎实的文字和疏扒材料的功夫,此作虽然整体处理的还不错,但在细节处理上就有些囫囵吞枣,消化得不够细腻了,表现在遣词造句上也就欠了那么一点点火候,没有完全跳出史料的羁绊。
    《贞一斋诗说》云: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读此作,感触尤深。


【王欣点评】
       首联交代起因。颔联写入狱。颈联写苏轼入狱期间与之相交的保守派大臣没有替他求情,反而被他批评的变法派大臣却上书求情很讽刺。尾联写出狱后的生活,以苏轼本人词化用做结,意味深长。

【博陵闲士点评:】
       取舍合理,高度概括,对仗工整,尤其是尾联的“芒鞋”,“何妨”化用《定风波》十分得体。

【江湖一剑飘点评:】
         诗立意感叹乌台诗案。所叹为何?先在颈联,同门不帮,敌阵反救。同门谁,不知,敌阵当是荆公一救。颈联复辞格用得巧,唯冷眼不对焚心,冷形容词,焚动词,改焦心是了。首联点题,蜇龙在地是一诬陷的诗,但东坡匡政一说可能勉强,更多的是讥讽新政。颔联意承首联,溷浊不如直接混浊,但难对琅珰,起句意尚可,对句世兴混浊,总结不够。尾联收关,收于长啸涤诶,表达了坡公从此人生大转折,避免政治,清逸人生了,但高度略显不够。乌台诗案有几点均可叹:一是宋朝文明程度较高,虽文字狱,却终圣世不杀才士,二是虽政见不同,王安石却成了救苏轼功臣,三是大是大非后的东坡,从政治转向玩物,写出千古篇章。故尾联对句若收出千古文章可能更好。

【白丁俗客点评:】
       读诗评史,颇有感触。本诗对乌台诗案的描写只取几点,铺陈开来,却能串联整个事件,尤其收尾化用苏轼的定风波,点晴之笔。

【心如雨晴诗评:】
        云生老师这一叹,把我们又迁回到久远的北宋年间关于苏轼的一场文字狱中。随老师一同感叹苏轼人生旅途的坎坷,感受世间的人情冷暖。老师用深沉凝重、幽怨凝练的诗笔,讽刺了当时朝廷的混乱不堪,表达了对诗人苏轼的同情与喜爱之情。欣赏学习!问好老师!

【查小庆点评:】
        以乌台诗案为背景所做,从题目就可以清楚知道全诗的情感基调,颈联“敌阵焚心救阵来”一句个人觉得不是很好,如果能描写得更加无助会更好,末句“何妨”一词也有调整空间,整体不错!

【飞云渡点评: 】
       中间二联存在音步问题。其余皆好。

【塞外闲人点评:】
       该作,因事所发感触,中规中矩,先抑后扬,感叹人生。
唯有起因一句,与史书记载有异。坡老当时是有官职的,非隐退人士。否则,也就没有贬官之言了。
蜇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索隐:探索事物隐含的道理或意义。
焚心:把心放到火中焚烧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86) 查看   收藏(15)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