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冰雨by 男  
  • 注册日期:2020-06-29
  • 最近登录:2024-04-23
  • 粉丝人数: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把握诗歌本质坚定创作方向

冰雨by 发布于2020-07-02 12:44   点击:833   评论:0  
( 冰雨诗歌评述之二)

把握诗歌本质  坚定创作方向


 ——题记:这是冰雨十多年前发表过的一篇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章,最近正加强诗歌创作的理论学习,也就顺便整理了一下再次发出来,权当温故而知新吧。希望还不算太过时,于人于己还能有些许裨益即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媒介,使诗歌有了非常广阔的传播途径和空间,各种风格和流派的大量民间诗歌报刊、诗歌文学社团纷纷揭竿而起,各类或大或小的诗歌网站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中国传统诗歌杂志《诗刊》等也紧追慢赶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这样诗歌作品就可以随意在网上发表,而不必再通过传统纸刊编辑们的层层编审,由此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和诗歌作者逐渐浮出水面,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潮流的引领者和先驱者。多年来传统诗歌刊物在诗坛的垄断与霸主地位已经被打破并日渐动摇,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万象更新的局面。    
    但是网络在给予诗歌无限传播途径和空间的同时,各种风格流派水平良秀不齐的诗歌大行其道,大量的怪诗、非诗、伪诗甚至垃圾诗也同样堂而皇之地走进人们的视野,污染着我们的眼睛。一些诗歌网站由于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不是很高,就难免会出现不辩真伪是非,一律相互吹捧、拉拢成诗歌小圈子的现象,也就难免出现诗歌作者与作者之间、诗歌作者与网站之间、甚至诗歌网站与网站之间的相互“骂战”,从而成为网络诗歌一道令人很不愉快的风景,真的有损“诗歌”和“诗人”的形象和称谓。然而这最终是让我们的诗歌爱好者和写作者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不知到底是谁对谁错?也无从辨认到底什么才是诗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基于上述情形,我想对如何正确认识诗歌含义、把握诗歌本质、认清诗歌发展的方向和主流作一个简单的综合性论述是很有必要的。又由于我们的传统教育对诗歌系统知识很少涉及,相信这对于诗歌初学者和创作者来说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简述如下: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诗歌含义,把握诗歌本质,用诗歌理论知识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在《辞海》中,诗被定义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文学的重要样式之一。”诗歌则被定义为:“文学的一大样式,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词》、汉乐府以及历代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平达和古罗马的卡图鲁撕、维尔吉、贺拉撕等诗人开始创作有史诗、颂诗、讽刺诗等等。一般分行排列,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歌谣诗,按是否压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   
由此可见,诗歌是与小说、散文等并列的文学子概念。而诗的本质属性就是:“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我们知道情感和思想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无法回避的表现范畴,因此换句通俗简单的话说:诗的本质属性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抒情达意。说到这里,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你在读诗、写诗、品诗、评诗之时,是否都考虑到了这些因素?   
    其次,熟悉和了解诗歌的基本类型和分类情况,认清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诗歌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通常我们常见的是按照诗歌发表方式不同来划分,可分为朗诵诗、歌词、电视诗、网络诗和纸面诗,但这种划分只具有市场研究价值,而并不具有诗学研究价值。真正具有诗学理论价值的划分方法,是按照诗歌结构特点来进行的划分,以是否遵守格律来划分,诗歌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这里我只简单谈谈自由诗,它是我们当前见得最多写得最多并且发展最快的一种诗体。在《辞海》中,自由诗的定义是:“诗歌的一种,不讲究格律,诗的段数、行数及每句的字数也无固定的规格。以语言的自然节奏为基础,可押韵,也可不押,即使押韵,用韵也极自由。以句法多变,灵活见长。”由于不必遵守格律,自由诗长短十分自由,按照行数多少来进行划分,自由诗可分为剧诗、长诗、中长诗、短诗、超短诗(微诗)。其中剧诗至少在1000行以上,长诗在200行以上,中长诗在50200行之间,短诗在1050行之间,而不足10行的则为超短诗(微诗目前5行以内)。   

关于自由诗的分类,最常见的是按风格来划分,德国诗歌理论家席勤提出了诗歌创作上的两大历史时期,认为诗歌有朴素诗和感伤诗两大类型。但以风格为标准来划分,其研究、分析和评价难以做到全面而客观,因为新的流派和风格随时可能出现,这种划分一般只在研究诗歌发展进程之时才进行研讨。自由诗的另一种划分是以表现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来划分,可划分为抒情诗和寓意诗两大类型。从抒情诗应用的形象、方式不同来看,抒情诗又分为意象诗、语象诗和现象诗。从寓意诗所表现理性的方式不同来看,可划分为现象寓意诗、结构寓意诗和意象寓意诗。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太多范围过广,我想在这里只介绍几个常会应用到的基本概念,而在今后有机会再予以详述。 

1、 意象诗是指通过意象进行情感或情绪表达或表现的抒情诗,强调以丰富可感的意象之表象作为情感或情绪的对应景物,通过描绘、刻画、阐述具有审美意义的景物,实现情感和情绪的含蓄表达。一般在诗中不夹带评论,用词平易自然,不大应用感叹性或情绪激烈的语言,却又能做到情绪饱满,感染性强。   

2、 语象诗,也称口语诗,指通过鲜明特点的语言表述,进行情感或情绪的表达或表现的诗歌。其特点是放弃对意象寓意的表现,以诗歌语言的口感和排列来构筑语言的情绪形象,直白而直接地表达情感或情绪。   

3、 理象诗,也称寓意诗、哲理诗等,指以某种诗歌语言以及意象的逻辑指向或逻辑结构,从对表象描绘向理象推演,实现对哲理或某种寓意进行表达或表现的自由诗。   

4、 混象诗,指兼有意象、语象和理象这三“象”中两“象”以上特征的自由诗。严格说来不应该算作自由诗的一种类型,因为所有的混象诗均可以找出其主要的表现特征,而可将其归入前三种类型。但因这种诗存在数量较多,单列起来进行研究也很有必要。   

我想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关于叙事诗的划分,因为在小说、戏剧(电视、电视剧)创作异常繁荣的今天,文学的叙事功能多半从诗歌的肩膀上卸下来了。叙事诗(尤其是叙事长诗)越来越少,甚至有人断言:叙事长诗几乎没有读者。另一方面,从现在诗歌的本质意义上讲,抒情或表达寓意,都可能以叙事的方式来进行,现在的叙事已有了丰富的、不再象古时史诗那样主要承载记录历史的责任,故而没有必要单列。   

其三、熟悉和了解我国现代诗歌近百年的发展史,全面了解各个时期的诗歌流派及其风格,以及各个阶段诗歌运动的重要特征和意义。从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诗歌史就是一部国人理念的解放史。如果把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看作是中国国民理念的第一次觉醒和生命体验的启蒙的话,那么进入文化大革命之后,这种刚刚出现的对人的理念的解放就遭到了空前绝后的扼杀,人们在传统观念和强权政治之下变得胆怯懦弱、麻木而愚昧。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才逐渐认清自己以前的蒙昧而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于是他们选择了诗歌作为对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激情的宣泄来完成其迫不及待的表述和细致而深刻的反思。从含糊其词注重诗意的朦胧到借鉴西方外来文化大大推进了国民理念的觉醒,随之是反叛诗歌的出场,各种先锋实验诗歌等也因此而大行其道,从而呈现出了当前纷繁复杂的发展局面。我想在这里只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有一定可取之处,或有一定影响或成效的诗歌创作流派或理论著作有选择地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是了解一下周伦佑的《遁辞》和陈亚平的《诗歌白皮书》,他们对诗歌语言价值体系的重建有着突破百年的领衔功能。上世纪80年代对中国诗歌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启蒙革命,随前朦胧诗破土而来的先锋实验写作出现了众多叛逆,当时特定的体制文化和传统理性规范的诗歌群体,此阶段的理论和作品呈现鱼龙混杂之势,其诗歌运动的两个重要特征是:1、诗歌整体突出表现注意抽象化风格,艺术特征是拆除语言能指和所指的传统固定关系,是一种当时很时髦的反语言、反文化、反语法、发传统观;2、超现实主义的提升或者说淡化和还原,其艺术特征是抛弃已有的价值体系而走向客体和空无,这是另一种与崇高、传统道德和审美的进一步对抗和逆反。   

二是了解一下周伦佑在19929月《非非》复刊号上提出的“红色写作”诗学理论,并对之前的“白色写作“作出如下对照:白色写作,即缺乏血性的苍白、创造力丧失的平庸、故作幽雅的表面文章……没有中心的涣散、漂浮无根的词语相互拥挤着,作清淡状、隐士状、嬉皮状、痞子状……一味地琐屑、平淡和闲适。在轻音乐的弱奏中,用有限的词语互相模仿、自我模仿、集体模仿、反复模仿,缺乏力度和深刻,而使琐屑和平庸成为一个时期新诗写作的基本特征。红色写作,即从书本转向现实、从逃避转向介入、从模仿转向制造、从水转向血、从阅读大师的作品转向阅读自己的生命。它不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模仿移植,不是从艺术到艺术的偷渡和置换,不是抽象的智慧。它一再强调“大拒绝、大介入、大牺牲”,认为诗人一生的主要意象与他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有关,重视诗歌语言的品质和力度,提倡用生命写出真正中国感受的现代诗歌,以血的浓度检验诗的纯度。提倡写作与做人的统一,因此也可说红色写作是一种立场和精神。   

三是了解一下可说是近20年诗歌史缩影的非非主义,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作用。2000年出版的《2001非非主义流派专号》、《非非体制外写作专号》基于对后极权时代的主流意识和诗学价值清场,明确亮出了“体制外写作的主张”。“体制外写作”是从“红色写作”基础上明确出来的,这是一次更为自觉的命名,具有特定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念——独立、自主,这种价值观念在文学上外化为人与艺术的双重自觉。它不仅对诗界、文学界、乃至学术界、思想文化界都具有反省意义,其价值具有普适性、适宜于一切精神领域。   

四是了解一下先锋诗歌的本质及其特征,中国现代诗歌在短暂的几十年所掘进的宽度和深度都是历史罕见的。如果没有诗歌和诗学的先锋性存在,我们就很难解释继“五四”新诗运动以来第二次诗歌复兴、探索和转换的历史进程,甚至也无法解释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多元化格局的成形。先锋诗歌的本质特征是原创性、开启性、突破性,在现时代文化传播日益密切的背景下,诗学和美学的互动是激活各自生命活力的重要保证。因此着眼于诗史的纵向序列,看它是否具有诗学意义上的开启性和文本规范上的突破性,是更加现实而普遍的角度和基点。   

五是了解一下第三条道路写作,1999年莫非、树才、谯达摩分别写下重要的诗学文章,《反对秘密行会及其他》、《第三条道路》和《我的诗学:1999年冬天的思想》,明确提出“第三条道路写作”诗学口号,与其说他们是由于对“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在抢夺文化史话语霸权,瓜分文学史的过程中被抛弃产生的失落性补偿,毋宁说是他们对于媒体炒作诗歌现象的抗议,更是一种对于诗歌本身清醒而理性的探触,一种基于诗学本性的道路的群宽,这种写作口号的提出对21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相对于“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有了一种更为理性的审视,从而有了一定程度的质变。   

六是了解一下由山东鲁扬,真名李遵宪,笔名“贫桑”,又号鲁西狂徒,他所提出的鲁扬智性诗学认为智性写作缘于一个智性时代的来临,诗人应当用最少、最简洁、最凝练、最明晰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思想,并使之飞翔在每一颗靠近它阅读它心灵中的人。他提倡“真诗写作”,大搞“智性运动”,认为诗歌语言无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努力让它口语化的“口水”诗歌,如同弱智白痴者口中流出的口水一样令人生厌;同时他又反对那些诗歌语言过于晦涩,拒绝人们读懂,貌似深沉的“伪大师”的所谓的“僵诗”。提倡诗歌语言首先是要明晰的,然后才进入人们的眼睛,再进入人们的大脑,最后进入人们的心灵,从而引起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此外,我们还应当了解一下我国现代诗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前朦胧诗、后朦胧诗、中间代诗、实验诗、现场诗、以及上半身和下半身诗,还有赵造在本论坛清风版宣扬的非诗化运动等等,他们总体而言都有其独特的可取之处,是现代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象。我们在熟悉和了解的同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既要能深入进去,明确其本质特征及其意义,又要能走得出来,站在现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和高度去理解它、审视它、评价它。   

其四、我们说现代诗歌的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阐述,至今还没有定论,各种诗学体系纷纷建立和呈多元化发展的局面业已初步形成,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争论、发展和完善。而诗歌作品的总体评价体系的建设,只有在现代诗歌类型细分明确之后,分别形成具有相对性和可比性的评价基础上才可为之,因此对于“诗为何与诗何为”这个现代诗学最深刻而又具有挑战意义的质疑和命题,对诗之本体和人之本体相立相契、相互融合、合二为一的关于诗学命题更深层次和本质意义的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去理解和诠释?这里我就大家在创作实践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简要阐述:   

一是明确诗歌是人们艺术地表达思想情感的文体,这也就不能不提到诗歌形象性思维中的“意象构成”和“意境营造”。关于意象,在各个诗歌流派里都有不同的表述,但大体上意象是指选用恰当的具体的物象作表征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关于意境说,是我国诗歌的重要理论之一。意境即指诗的整个内容境界,是诗内容的整个有机结合的画面,属于诗歌的美学范畴。一首诗歌的意象选择是否准确生动,与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是否优美深远是其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回归诗歌的概念和本质,认真把握好诗歌“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这一本质属性。可以说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也可说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二是关于现代诗歌创作的技巧问题,我们说现代诗歌的创作需要技巧技术方面的支持,这是毫无疑义的,由于诗歌本身所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因此首先提及的应当是通感手法的运用。通常诗人在感知和表述时,并不一定需要过多的理性分析、逻辑判断、分门别类和因果联系,而往往只是在瞬间如同电一般将众多的感触和体验创造出最佳的通感组合,其作用是能够将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通过心的感知来相互兑换和融合。另外拟人和拟物手法、夸张、比喻(包括明喻、暗喻或称隐喻、借喻)、排比、反复等等,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传统的修辞技法都可应用于诗歌。我们不能单一地去看哪一种最好,因为一首诗往往是多种手法的同时运用,我们也不应强求,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要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去摸索去发现和创造。“尽得天下之道而无道,尽得天下之法而无法”这句话很有一些道理,我们说真挚美好的情感和深刻远博的思想才是诗歌真正生命力之所在,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三是从辨证的、发展的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诗歌是社会文明质量的综合体现。我们古代诗歌中歌的部分可能会进入平民生活,但诗却不可能,因为诗是文字,需要识字和理解能力,如果不予讲解,一般平民是不可能理解的。在当前由于诗歌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它不再是仕途阶梯,不再是个人教养和才能的标志,致使诗歌成为小范围的文化产品,这虽然可能是暂时的现象,但也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诗歌的重要性却不可能改变,我们说一个伟大的民族,人们想起这个民族的文明来,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杜甫、荷马、歌德、莎士比亚、泰戈尔之类的诗人,因为诗人不同于其他可以模仿,可以复制,可以借用,诗人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最高智慧,一个社会整体文明的质量。   

四是正确阅读和理解名人名家和一些大师的作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们的作品并非每一篇都是精品,都是经典之作,没有真正读懂和领会其妙处,就不要不懂装懂,盲从盲模仿,结果只能反受其害。我们说诗歌本身包含的就是诗人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感悟,难免会受到诗人经历、境遇、心情等因素的影响,这也就必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和消极的情绪和思想。大家知道中外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李清照、裴多菲等等,他们在生活中多不如意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近的如海子生前也是很寂寞,还有食指也是生活不尽如意,他们作品的流传和成名,也是与传媒、出版部门的介入有关的。故此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盲信迷信,而要冷静的面对、分析和思考,取其精髓为我所用,从而尽可能地让我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超越个人的感知,接近事物的本质和内核以趋于永恒。   

五是正对待西方外来文化的流入和传播,以及对我国现代诗歌发展带来的影响,继续保持和创建我们新时代的汉语言特色、我们的民族特色和我们的个人特色。尤其是在我们现代诗歌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坚决抵制那些盲目模仿、复制和借用的做法,而只能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吸收和消化,然后融入我们的我们的汉语言特色、民族特色和个人特色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我们还要保持时代特色,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时代和社会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就拿大诗人李白说吧,尽管他一生仗剑天下,行吟四方,却连现在的自行车、摩托车都不可能见过,更不用说电脑和网络了。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就应当反映这个时代的生活,让我们的情感和思想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现代诗歌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   

综上所述,我们首先明确了诗歌含义,把握了诗歌本质和诗歌的分类情况,然后对我国近百年的现代诗歌发展史中有一定可取之处或有一定影响或成效的诗歌创作流派或理论著作有选择地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最后还对在创作实践过程中需要认真把握和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简要的阐述,我想现在大家可能已经明白,只要我们真正把握了诗歌的本质,就如同把握了诗海前行的指南针,在诗歌的大海上,不管是迷雾重重,还是波浪滔天,我们都能够镇定自若,从容面对,从而永葆航行方向。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