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2-14
  • 最近登录:2024-04-22
  • 粉丝人数:12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闲读《随园诗话》(9)

真老实人 发布于2020-07-13 20:36   点击:675   评论:0  
古时行船伐鼓,清**航击钲,今时起锚鸣笛。为何?

【原书卷二·二七】

古人官贵行伐鼓,少陵诗曰:“打鼓发舡谁氏郎?”白香山诗曰:“两岸红灯数声鼓,使君楼牒下巴东。”皆伐鼓之证也。今人开船鸣,未知起于何时。


舡,音chuán,意思是“船”。在古籍中多见,《太平御览》卷七七○引晋·周处《风土记》:“晨凫,即青桐大舡名,诸葛恪所造鸭头舡也。”;姓氏的一种。


伐鼓,指击鼓,古时作战以击鼓为进攻的信号。


杜甫《十二月一日三首》:“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白居易《入峡次巴东》: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钲,音zhēng,指一种中国古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闲言碎语】

《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在此,“钲人伐鼓”,如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则是矛盾的。因为钲人应该去击钲而不应伐鼓。朱熹《诗集传》:“钲鼓各有人,而言钲人伐鼓,互文也。”意谓钲、鼓各有人伐,也即钲人伐钲、鼓人伐鼓。《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所谓“金声”,就是指敲击“钲”而发出的声音。古人“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鼓用皮革制成,敲击时声音浑厚,震撼人心,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钲的声音清脆,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便于士兵清楚听见撤退信号。到了北魏时期,人们发现:铜锣的形状平圆如盘,敲击时声音响亮,比钲的穿透力还强,就逐渐用锣代替钲,“鸣金收兵”也就渐渐演变成了“鸣锣收兵”。

古人开船击鼓,取进发之意,应无异议。袁枚诧异的是,“今人开船鸣钲,未知起于何时。”鸣钲,不是意味着撤退收兵吗?与开船之意相背啊。我觉得,开船信号由击鼓变化到鸣钲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早先开船时击鼓,是沿用军队作战号令之举,并取前进之意。但在船上用鼓,难免水湿鼓面,导致潮湿发霉,甚至腐烂。况且,开船击鼓之声并无指挥进退之意,只是起到壮声威和警示他船避免碰撞的作用。就警示功能而言,击钲应该比伐鼓更好。铜制的钲不惧水浸,不会腐烂,体积较小,利于存放,故而击钲取代伐鼓,势在必然。至于何时取代的,明·沈璟《义侠记·奇功》中有“听鸣钲,解奸徒向高唐远行”的台词,这说明至少在明代就已经以钲代鼓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船舶启航的信号由击钲转为敲钟,后来又发展为鸣笛。在大型船舶上,还同步有电子信号发出,只是我们人耳不能感知。至于将来如何发展,只能留待后人叙述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5)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