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一百十三(怎样从道德体会修养)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08-02 10:03   点击:508   评论:2  
古风 以诗代序
意识形态不容讹,国家精神最怕颇。阴晴冷暖皆道德,一旦扭曲问题多。



写诗的原理



一百十三、怎样从道德体会修养

道德,是中国人最熟悉、最流行的一个词,且总有着美好意义,主要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讲道德的传统,何况有一部《道德经》传世,把道德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道德”,其中“道”指道路、道理、法则、规律、方法、途径、约定、制度等,具有信条性质,“德”指相应的品行、品格、品质、操守、行为、行动、作风、做派,以及具体表现出来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具有执行性质。

这让“道德”成了虽然涵义抽象,在使用意义上却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始从有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意思感。从使用意义上讲,“道德”作为一个习惯用语,属于社会学范畴,指一切约定俗成的所有成文不成文的一定范围内普遍规定、规范和制度。

成文的,如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守则规程,组织纪律,直至祖规家训等;不成文的,如民风民尚,公序良俗,忠孝仁义,廉耻诚信,往来授受,礼仪惯例,家国情怀,以及一般生活传统,邻里习惯,族风家风等。

还有,就是普遍有据可依的一般操守共识,如思想感情,意识意志,精神认识,态度观念,见解常识,信仰信念,目标目的,精神风貌,行为作风,口头约定等。

这三个方面都属于文化范畴,前两方面可总归道德,既成于思想,也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无不可成为道德,故思想创造文化,也可入道德范畴。总的讲,文化比道德所含更宽泛一些,是道德的上位概念。没有文化就不会形成道德,没有道德也体现不出文化。

道德与人的联系,从外因约束力来看,三个方面依次递减,从人的内因意志力来看,则渐次加强,故三个方面亦可分而视之,并形成细化的并列关系。如简要说成:法律,道德,思想。

具体而言,法律、道德、思想共同构成了人和社会的精神部分,代表了人类文化总和中与物质文化相对的一切。其中,思想既体现为人和社会所有精神活动,也是这样的文化成果,法律和道德是这样的文化成果中,特别针对人类社会一定属性和认同下共同活动的典型结晶。

法律和道德作为思想的产物,没有截然分界线,根据社会需要只有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区分,即,法律是约定为强制性的道德规范,道德是未约定为法律的非强制性规范,二者在与思想的联系上没有绝对性质之分,唯在社会学意义上可以相对看成有质的区别,而这也是从强制性的有无考虑的。

从这三个方面不难明白,一是,个人内因意志力越强,道德感也越强,越不需要外界约束,人就越可靠,相反则道德感越差,越需要外界约束,甚至强制,而人就越不可靠。这既说明了道德的价值,也说明了修养的价值。

二是,道德就是文化,文化就是道德。道德是文化的载体,并将文化传承下来,文化是道德的缔造者,并反映为道德而化为人的修养和切实行动。这又让道德,既成了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人修养的结果。

换言之,道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意味从蒙昧走向有一定社会信守而能够共同生存生活的意识基础,即认同基础。如此,道德也成了人类精神文化的象征,与物质文化一起构成了人类总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并在其中起着无时不在的维系作用。

文化是无所不包的,道德也无所不包。然而,文化可以借知识的形式死记硬背,把皮偷换为里子,道德虽也有知识性,可再怎么死记硬背也变成不了道德,道德非用见得着的修养和行为,便无以见诸有什么道德。这又是文化和道德。因人的因素而带来的在现实实践中的实质区别。

这种区别,让道德比文化本身更给人以人性了的印象,实际是道德把文化活了起来,也让道德进入了情感范畴。这从实际上证 明了,道德是文化的灵魂,既是修养的核心,也是素质的核心。任何素质都是修养的结果,自然就是道德的结果,没有道德,素质就显现不出来,修养更无从提起。

道德的修养化、素质化,是让文化回归本来面目最重要、最主要的修养。没有道德跟在文化后面,或支撑起文化应有的样子,文化就总有可能被文而不化的知识偷换概念。也因此,只有道德才能实现文而之“化”,这又恰恰是修养的体现和修养的结果。

事实也证 明,有道德就有修养,有修养就有道德,二者的同质点就在于一个“化”字。“化”就是修养和修养的过程,既是有道德的表现,道德也是“化”的结果。

正是因为有了“化”,人的一切良好表现才不以知识论、学历论,而以道德论、修养论,因此有道德的人、有修养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其文化和知识也才是可信的。文而不化的人因这样那样的缺陷局限,即使抱着再多知识,也由于“两层皮”,既谈不上修养,也不具有可信的价值。

这种差异的结果便是,在人与人的交道中,纵使人的智商很接近,德商则可能相去甚远。德商不同,情商必然也迥异,于是人与人比较起来,单一智商高的人,仍可能是麻木不仁的人,而德商高的人,则永远不可能麻木不仁。

实际观察正是这样,道德是人与周围世界的纽带,且是唯一纽带,维系着对家国、民族、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意识,也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对人性的正确感受和认识,才有了良知,让良知成了道德的核心,尤其反映为是非观和爱憎观。

良知是人性最宝贵的意识,是认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人性表现本身就是一个人认识和情感的集中体现,当然就是对道德的集中体现,也就须以良知为恪守。如果没有良知,就不可能有好的人性表现,道德也提不上。

良知还是合理价值观的核心。没有良知,价值观定然扭曲,认识和情感也会跟着扭曲,是非观爱憎观仍会随之扭曲,可见价值观,是非观,爱憎观都居于道德的核心位置。

有人说,情感是维系人与人的纽带,这不确切。情感本身就是价值观、是非观、爱憎观、良知的体现,如果这些都扭曲了,情感也是扭曲的,也就意味没有了社会惯常的道德,想必虾找虾、蟹找蟹还行,除此之外恐怕怎么都不好使,实际是不可靠。

劳动是生存生活的基础,是谋求幸福的基础,也是道德的基础,既是道德的第一基础,也是第一道德。有了劳动,人才有了人与人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打交道的可能,于是道德才能起维系作用。没有了劳动,道德仍然提不上。

道德的实质是“相互维系”,是秩序的保证。劳动需要道德,道德也无法独立于劳动之外。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都因为有着同一个目的,即为了生存和生存得更好。实际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在有了劳动的同时,也离不开用道德把人与人维系起来,因而人才与社会发生了联系,并因此劳动和道德相互牢牢地绑在了一起。

由此可知,好逸恶劳,麻木不仁,自恃和任性,要么因缺少劳动基础,要么因缺少道德纽带,都不是有道德的表现。还可知,文而不化由于文与人的“两层皮”,无法实现真正的良知化,也不是有道德的表现。

这还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这些缺陷的人,总是不管从哪里出发,走到哪里,走多远,都最终免不了要犯这样那样的行为无知错误,实际就是道德上出了问题,就必然要栽道德跟头。

当今还处于道德滑坡的时候,纵然随着普遍富裕已经稳定了一些,但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麻木不仁,任性自恃,好逸恶劳,投机取巧,人人思腐等,依然与追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和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风尚如影随形,尚未改变其作为时代的主要特征,有这些特征在,人和社会的道德就还是不好说。

如果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讲,这的确是初级阶段,尚看不出社会主义性质总的样子,唯在生产力一枝独秀方面证 明了制度优越性的挺拔,但也证 明了这是在透支制度优越性,是以人的意识和道德普遍跟不上来的状态在消耗制度优越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智慧和远见,就应该用明灯照一照,让睡梦中的人醒一醒,看一看睡在了什么社会,该不该睡得如此沉,能否把睡觉做梦当修养,能否把打鼾当素质,能否把卧榻上的人看成有文化和有道德?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