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家点评 > 主题
泥和 男  62岁
  • 注册日期:2014-12-11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42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七律《步韵浊者清也〈又一秋〉》浅析

泥和 发布于2015-10-03 02:08   点击:5571   评论:12   移动

七律《步韵浊者清也又一秋 》文/八卦掌付

一湾碧水怜青雾,黄菊临秋见嫩黄。

小径曾留君子影,大山疑迎古风长。

雁行捎去谆谆语,田熟徐来夜夜香。

画阁忽然寒意点,方知阶级染层霜。

 

附:原作 七律《又一秋》文/浊者清也

一潭静水蒙晨雾,四面青山见叶黄。

小径镂空红影罩,大江凝雨碧波长。

云横雁队浮悲语,风裹田歌送谷香。

已觉薄衫寒意点,方知岁月染秋霜。 

原文链接:http://www.52shici.com/works.php?mem_id=58019&works_id=718675 

 

点评:本作系诗友八卦掌付先生步韵其好友浊者清也的和诗。步韵又称为“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即使用原作者用过的某一韵部的某几个韵字,和诗者依次使用相同的韵字,这就是步韵,是步步跟随之意。诗友之间,按韵奉和,历朝有之,被认为是文人之间的雅趣雅事,在52中,这样的酬唱之作也确实为数不少,一方面,增进了诗友之间彼此的感情,同时作为练笔,相对来说,因为原作已选定了韵字,只要读懂了原作,也比较容易赋就。但反过来说,步韵作品,要想出新出好,因为原作和韵字,也就更难,写来不免牵强而不能自然顺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说:“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记忆之中,步韵比原作出彩的好像不多,记得曾有一首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似乎公认说比原作好,但余觉得,这其中,可能也搀杂了一些王维的诗名比贾至要大得多的缘故,而且,那一首和作,似乎只是意和而不用其韵。

本次点评,余欲换一种方式,先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的释义,作为卷首语,放在本点评中,余先作壁上观,由各位方家老师畅所欲言。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点评请着重对八卦掌付先生的和作进行褒贬,至于原作,因余未曾受原作者浊者清也先生授权,一并放在此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作的优劣之处,故对原作不加置评,也请各位大家在点评时,尽量避之。

 

作者自述:浑浑噩噩在网络噬魂多年,偶有知己一二,这个浊者清也便是。他与俺一样均在不同的诗词论坛做过管理员,因为种种原因后来不做,相互间同样的经历很容易引起共鸣。日前读到好友的《又一秋》原玉,感到其有一点悲观,觉不妥,才生依韵安慰。首联:赋起,按好友之意境起兴。颌联:赞赏浊者清也高才。颈联:一是安慰好友莫太悲观,同时暗指我们之间都有诗集问世,宁静的夜里犹可以闻到阵阵墨香。尾联:对景生发感叹,同时点题。本作巧妙用典,力争通俗,典见:碧水, 南朝梁简文帝《采莲曲》:“桂檝兰橈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 青雾、黄菊,清黄鷟来《秋日寄淮阴》诗:“寄声旧东篱,黄菊开还未。”嫩黄, 宋王安石《春风》诗:“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緑稍归田。” 。阶级,汉 王符 《潜夫论·班禄》:“上下大小,贵贱亲疏,皆有等威,阶级衰杀。”《三国志·吴志·顾谭传》:“臣闻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踰邈。”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阶级之制,不尽涤荡而汎除之,是下级人之苦恼无穷,而人道终无由至极乐也。”

点评后的思索:
 

诗友八卦掌付先生的作品七律《步韵浊者清也又一秋》通过一天的时间,引发了广大诗友的热烈讨论,由此,笔者感到由衷的兴慰:这至少证明《诗词吾爱》网的学术风气,无疑是极好的,也是极为难得的,假以时日,52网无疑为涌现出一大批真正的、醉心于古典诗词艺术的专门人才,这是52网的财富,相信也将会是整个古典诗词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

针对此作,余不揣冒昧,提出如下两点:

其一,此作起承转合得体,格律符合规范,通篇无生僻之语,明白如话,作品中似乎也没有使用什么典故(关于典故的定义,各位在评论中已有详细定义,这里就不作展开了)。只是在诗末发现了一处生造词语——层霜。说实在的,说此词为生造,在下心里还是有些揣揣然的,但还是提出来,基于以下理由:层,据《汉语词典》释义,形声。从尸,尸者象屋形,从屋省。本义:楼房 作名字时,层,重屋也。——《说文》;作形容字时,意为重叠:高堂邃宇,槛层轩些。——《楚辞·招魂》;作副字时,意为重复,连接不断: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作量字时,意为用于重叠的、有层次的事物:云盖三层。——《山海经·海外西经》,又如:一层油漆;一层薄冰;两层玻璃,五层楼等等。由此可知,这层字有迭加,累加之意,组成层霜时,我们可以认为这霜是一层一层地叠加起来的吗?这自然界中,恐怕很少能见到这样的奇观,所以,汉语词语中,可以有层云、层楼、层山、层波、层台、层冰,但唯独没有层霜,这似乎是有其道理的。记得曾在某诗友的作品中,见到一词“玉榭”,曾引发一场是否为生造词语的讨论。初看这词似乎很合理,但细究下来,“榭”字,按字典释义,即为建筑在台上的房屋,我们常见词典中有台榭、危榭、楼榭、香榭、亭榭、风榭、水榭、云榭、燕榭、月榭、花榭、高榭、池榭、琴榭、依山之榭等等,却唯独没有“玉榭”这词,何也?因为,照字面理解,“玉榭”便应是建筑在玉台上的房屋或者是在高台上玉做的房屋,无论是那一种,似乎在现实中都难已得见,所以汉语词典就不会收录这词。由此给余的启示是:一般来说,汉文字几千年的文明,除非是因为新的科技或发明、社会变革或生活习惯等,才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否则,一般不大可能在自然界出现合理的新词汇,当然,胡编乱造除外。 

其二:“一水雾青山见黄小径影大碧长雁语风田香寒意点方知染秋霜”——两首七律放在一起重字达到26个,几乎占了56字的一首七律的一半,这里除去5个韵字是必须重复的外,白脚处的2个字语、点,其实也没必要重复,即便除去这7个字,重字还是多达19个,这里面,有一些词语也是照搬原作,可想而知,很多意象的重复,不可避免。要知道,和作不是原作的改写,所以,这样的重复,似乎并不可取。

我们来看一下前人的成作,这也是一对酬唱之作:

刘景文《奉寄苏内翰》

倦压鳌头靖左鱼,笑寻颍尾为西湖。

二三贤守去非远,天一清风今不孤。

四海共知霜鬓满,重阳曾插菊花无。

聚星堂上谁先到,欲傍金樽倒玉壶。 

苏轼和《次韵刘景文见寄》诗

谁上柬来双鲤鱼,巧将诗信渡江湖。

细看落墨皆松瘦,想见掀髯正鹤孤。

烈士家风字用此,书生习气未能无。

莫因老骥思千里,醉后哀歌缺唾壶。

经检测,两首诗作,放在一起,重字为“谁上鱼湖孤风无壶”共八个,如果减去必须的韵字5个,就只剩下3个重字了。东坡为诗词之大家,在其所处的那个时代,无疑可称之为诗词艺术的领军人物,即便以后的千多年来,能超过其成就的,似乎也数不出几个来,他的应景酬唱,料想一定颇为频繁,但观其和作,就一点也看不出与原作有相似之处,这是不是可以给我们某些启示呢?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4)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