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客服 | 发表作品 | 诗词工具 | 以后自动登录

止水微澜

止水微澜
选择系统默认背景图


上传自定义背景图片

(建议尺寸1200x260像素)
关闭
踽踽独行人,行囊渐已空……
一年内只能修改7次,您已修改0
韵味流淌话朦胧 [散文]   作者:止水微澜    简体 繁体

我与诗词的故事。



我与诗词的故事竟然需要苦苦搜索一番,零星散碎地需要一条线串缀起来。
最初的记忆几乎没有,估计应该存在过。那种懵懂和恍惚是自己的吗?比如被一些大人们抱起背些不情愿的东西,那是怎样一种无耐和惶恐。或者唱几支大人们教的红歌曲,更不懂为什么会得到赞扬。况且古诗也并未成为主流。
有一首诗记忆尚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晚上父亲曾教读我。那是怎样一种奇奇怪怪的语言,虽然跟从朗读。感觉一种异常的天国之音,也不知触动了哪世的一根神经,甚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惊恐,这是一个懵懂小儿最初的直感或思考。它同读些童谣带来的思考的感觉几乎一样。这是我个人的
东西,不知别人如何。这些奇异的感觉估计只有儿童心理学家会给出一种分析。
老实说,一首古诗带给一个幼儿的影响,远没有一首儿歌带来的影响大。我看着那些载歌载舞的可爱的
孩子歌舞,心里异常的欣赏他们,但愿他们是由衷地快乐着。
我曾听过一些家长对古诗词教育进入童朦教育的异议。既然这是一种硬性民族文化的传承责任,那我们也只有让他成为一种习惯而且不能间断,因为我得到的幼时家庭教育几乎成为一种教训。
父亲文化人的希望和寄托。面对远离村子的工作还有一大群没有文化的亲人,家庭教育是不可奢求的。对于古诗,妹妹背颂过,弟弟背诵过,即时效果还可以。但因为间隔的关系,最后都没有了印象。因此我能推论出我的幼时情形。包括我的家庭教育一直坚持到小学毕业。当然我自认为幼时的灵性是可贵的。小时候的口碑以及文化基础还不错,初中以后反而平平如也。那篇《伤仲永》的文章简直就是自己的写照。我怀疑自己曾经的光环,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人生以及事业全部的失败,现在已经堕落为一个低智商还有一点文字功能的平庸者了,甚至又多出一个对着网络检测凑平仄的酸腐痴傻。对于现世,这又是怎样一种另类。
父亲爱背诵《长恨歌》,这是他生活中片时的惬意。在我的幼稚的欣赏中只能凭直感体会我感觉的美。听多了,总有几个句子会击中那小小心灵。“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她是那样一种莫名其妙的美在里面。
其实真正接触古诗还是课堂上。像一个外地人误入了桃花源的惊诧。虽然自始至终也没能找到谁是我的偏爱。更不懂律法平仄。兴趣开始以游戏性的,诗词故事的,名人诗话轶事类的林林总总。随着性趣不断转移便试着舞文弄墨作那些五、七言的自由新体。然后寻求古味古境。直到走进吾爱网,直到找到了工具检测诗词的标准。噢,这里还有这样的一个天地!
这正像一场婚姻中许多偶然中的必然。你最终心仪的人或者最无耐的人,不知不觉走进你的生活。那缘分的显现,最后变成一种需要,甚至伤透脑筋地痛或者酣畅淋漓地表达着自己的需要与激动……
标签:
本文发表于 2018-03-19 12:04 ,被阅读过 370 次。    [举报] 自动注释
推到展厅 礼物 赞(14) 查看   收藏(0)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请勿大段复制原文、请勿千篇一律、请勿过分溢美。(发纯表情不用审核)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政治\敏感\领导人相关内容。《用户条例》

诗友评论 (3) [我要评论]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作品...
将作品移到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