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客服 | 发表作品 | 诗词工具 | 以后自动登录

欢欢

欢欢
选择系统默认背景图


上传自定义背景图片

(建议尺寸1200x260像素)
关闭
个性签名...
一年内只能修改7次,您已修改0
对“写诗的人多,读诗的人少”现象的解读与建议 [论文]   作者:欢欢    简体 繁体

 

一、通过“待我长发及腰”体分析年青阅读者的审美需求

      前一段,
两位志愿者同时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在当地华人论坛中贴出两人的照片。照片配了一段文字:“如果,你陪我从齐肩短发到腰际长发;那麼,我陪你从纯真青涩到沉稳笃定。”照片中的女生从齐肩短发到及腰黑直长发,他们的爱情一直在延续。 

聪明的网友迅速把这对情侣的事迹和网络小说中的一段话“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结合在一起,然后通过网络红遍全国,并有不少人以“待我长发及腰”为首句联句或者作诗。

通过这个实例,我在思考,为什么现在出色的诗句不易为人们传咏,而“待我长发及腰”能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个人以为,这是因为时代变了,而大众的欣赏水平与要求也变了。现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引导着全民阅读的习惯,人们的欣赏角度已经变得多元化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年青人,每天通过网络也有相当可观的阅读量。各种形式,不同国家的文化融汇但并不整齐地分割着阅读者有限时间,这时阅读者需要看到的是容易理解的,和他们生活有关的,流利有韵味的煽情文字。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你娶我可好?”,不就是这样的文字么?当与适当的故事与图片一结合,确实产生了化学作用。但是需注意到,“待我长发及腰”体是网络群体的共同创作,非个人创作。这例是用来分析青年人多元化审美取向的。


        
        二、目前多数青年对诗词的阅读水平


      我们再来分析一句耳熟能详的现代律诗,过去毛主席的诗词算是通俗了,我父亲一直叫我尽量写现代的语言,写现代化的诗词。他举个人例子毛主席的诗很通俗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根据我和周边朋友交流的经验,却唱了个反调:“现在是语文荒了,如果不是因为广泛宣传,年青人如果只是第一次看到这句诗,会怎么想?”“他会想,‘金沙’是什么?‘云崖’是什么?”“然后又会奇怪,为什么水能够把云崖拍暖?!”“只是上半句,就已经有不少人不能理解啦!”

这也就说明了,在社会语文水平一再倒退的今天,为何已经有写诗词的高手,但是却很难获得大量读者。 目前创作通俗旧体诗词,须要比过去更加通俗。

综上所述,“写诗的人多”是因为网络把分散各地的诗人群体汇聚在一起了,而“读诗的人少”是因为目前语文荒的尴尬现状,各种媒体又把人们的注意力通过感性需求,分配到各个通俗简单有趣的方面去了。

不过我们更能够感到,通过故事、图片,通俗句子引导,也可以令年青人快速融入诗。前一段有不少诗人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待我长发及腰”体诗作,并且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从网上摘抄的一首:


待我长发及腰,桃花依旧妖娆。
去年燕子早还巢,远乡少年可好?
梦里朝阳浅笑,何愁折柳村桥。 
良弓轻马意逍遥,千里云山独啸。


      青年读者通过故事知道了诗表达的感觉,并从情侣图片获得了诗的形象,通过第一句“待我长发及腰”的引导,从而很快体验到了诗的意境。

       

        三、仿古诗与口水诗的关系


      下面讨论仿古诗与口水诗的关系。个人以为要一分为二来看,我认为不能对仿古诗词全盘否定,因为仿古诗词其实也会是语文创新的支点与基础之一。有相当的仿古基础,是非常利于创新的。

那么“曲高和寡”的仿古诗如今还能否获得成功?个人以为有可能。但只有少量的精品才能成功。这个经验是从前一段的艺博会推导而出的。在艺博会中多数仿古而优雅的绘画作品是不受大众欢迎,而很多肤浅又前卫,接近现代人观念的作品则受欢迎得多。但是,当古曲绘画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时,形势就逆转了,重新受到欢迎。

但仿古诗独立前进是有不小难度的,最好能与口水诗一齐前进。而从总体上看,诗词创新是个趋势。

      四、对口水诗词发展的建议


      口水诗词的改革,首先是能被读者轻松读懂。因为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阅读时间被手机、电脑、平板占领,通过点击链接互动引导人们的眼球,年青人大都无暇去细研究一首诗词;第二是要符合多数人的生活状态;三是要优美流畅。

在下写了几首口水诗,用于分析,处于摸索阶段,诗的目标是在不借助其它图文的条件下,能让文化水平不高的年青人也能理解,所写的也是普通生活。

五律《失恋路口》新韵

俗世太茫茫,真心能断肠。

忧愁听暮雨,凌乱打心窗。

灯火才狂野,影子还漫长。

无言与沉默,路口对彷徨。


      注:“子”采用口语读平音。



       七律《速写小友》新韵

发似红彤心似火,青春豪气敢冲锋。

无情常被多情爱,没事才将故事听。

吹水应该更澎湃,狂歌就要太癫疯。

明天苦恼今宵乐,一缕香烟空气中。


        把诗写到这种程度,不用借助其他图文相配,年青人都能够看懂,这两首诗的不足在于,少了点韵味。不过在这里选择了首先能够先让多数人看明白,个人认为这是口水诗的根本。
 
      有位前辈指导过一首词,写出外打工:《鹧鸪天・寄打工老者》“小女辍学卖豆芽,打工老父走天涯。日背砖块汗如雨,夜宿工棚霜似花。停饮酒,不喝茶。分分积攒寄娇娃,偶闲也作登楼望,万户千灯不是家。” 大量生活用语,完全能够代表打工者的心态,而且结句也很点题。是古诗词新写的重要参考。



      相对折中口水化的律诗,词因为较接近口语,建议大胆革新。个人感觉对词的口水化不能仅是旧词口语化,因为现在年青人阅读障碍还在于不懂诗词的语法,在此时应当更大胆地探索。

用自己的一首散文化词示例分析:

《寻觅童年》词牌《永遇乐》新韵


      人海浮沉,容颜已变,大楼林立。

车水依然,涛声依旧,漫步秋风里。

流云淡淡,街尘漫漫,往事回头寻觅。

外滩源,曾经是我,童年住所之地。


      北京东路,沙美大厦,今晚又途经你。

古典风格,啊!巴洛克,奔放着华丽。

洞门深闭寂静深处掠过儿时回忆

这图像,一晃如梦,心中快递......


       注:沙美大厦是外婆家,小学前基本住在这里。

这首词非常易懂,文化水平不高的年青人也可以顺畅通读,体会到其中美感,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也能够体会到美感。当然,更高语文水平的人群可能宁可读古词或者仿古词了。用词牌写歌词,个人感觉也是好途径。

在创作口水诗词的心态上,我们不能够俯视读者,不能够平视读者,我们甚至要仰视读者,哪怕是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年人。

另外,通过互联网,世界进入了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的时代,如何把一些当代艺术的观念、西方艺术的形式也尝试写进旧体词里,大胆创新,中西结合,可能会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口。

互联网已经推进了信息化革命,事实上,个人猜测如果未来世界各地人们通过技术手段突破了语言的界限,网络有可能推进世界文化的大融汇与碰撞,而产生出新的文化,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个人以为是可以积极尝试的。而古词与西方艺术、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可能是一条思路。



五、诗词应该与多元文化结合


      先阐述个人理解的旧体诗词在文艺中的地位与作用。因为中文是方块字,字中有图形,我也摄影,摄影圈有一个普遍的说法,“一个人能不能拍好照片,看他的文字水平就知道了。”中国历来诗书画一体,诗词能通音乐。旧体诗词其实也是中国绘画与音乐的基础,还是白话文与新诗的基础。因此,旧体诗应该与多元文艺形式结合,既作为核心推动整个文艺领域的进步,也需要通过不同文艺形式辐射惊人能量。

所以诗词可以与绘画,摄影配合,与白话文配合,与音乐配合,从而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多样化审美观念。

举三个原创的例子用于分析:

 

例一:七言诗《都市夜之花》配照 

华灯高阁照冰清,不管车水无尽流。

孤独只随繁华老,红颜一朵自情幽。

出神还倚阳台影,憔悴不知对谁羞?

只盼遇上相思雨,滴碎窗边无限愁!

这首诗的句子对于多数人也不算拗口,通过与图一结合,意思就很浅显了。方法类似“看图识字”,将诗的形象放在图里,再结合看诗,很容易明白(当然,诗也不能太深奥与拗口)。不过,例一的诗与图更适合部分年青人阅读。

 

例二:五绝《寒香寂寞枝》配照


                                寒香寂寞枝,孤影伴愁思。
                               
何奈千分意,朝云冷落时。    

这首仿古诗配图显然会被更多文化程度较好的人群欣赏。不过如果要写口水诗词,个人以为可以先尝试以多数青年人的欣赏水平作为一个起点来创作。

例三:《再见吧,尚贤坊》,照片结合散文与律诗。文可以体现词的逻辑,而图可以具像词的形象,词可以提高文与图的品味,有了上述条件,无论配上口水诗或者配上仿古诗词相信也会被多数人看懂,还可能渐渐积累起读者对旧体诗词的兴趣。

注:上小学后多住在文中“双禾村”,和父母一起,直到动迁。



        整篇论文是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个人以为现代的诗人也可以不“孤芳自赏”,希望诗词能够渐渐以不同形式重新融入到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再见吧,尚贤坊

上海淮海中路和黄陂南路交界处,曾有一处叫“双禾村”的里弄,后来动迁了,93年摧为废墟,2002年原卢湾区第一高写字楼“香港新世界大厦”在此建成。这里,就是我少小时曾经的家。

今夜,我走出地铁,故地重游,却只见高楼,不见年少踪影。曾是最熟悉的地点,如今又几分陌生。当时代渐渐变高,往事就静静走远。

怀旧驱使我,来到邻近弄堂“尚贤坊”,此弄近百年历史,上海名弄,作家郁达夫和第二任妻子王映霞就在亭子间里相识。中学时班长旧居在此,那时经常串门,盼能从清水红砖上找到回忆痕迹。

准海中路、尚贤坊大门,一步就迈入了八十年代景象,可惜并不美好。道路十分狭窄,电线如此凌乱,在头顶纠缠。高处雄壮大厦,把低矮墙壁挤压成一口井壁,压抑着坐井底观天的悲哀。另一角,我能看见香港新世界大厦。云在顶上飘过,此刻离楼太近,却离我太远。

异味的风传来,是深处垃圾箱的臭味,腐化了我的记忆。有人正用道边水笼头冲澡,“哗啦”!冲醒了我,朦胧的回忆,收藏的梦,“哗啦”,如垢腻的水珠,粉碎了。

感性的回忆片段,这一刻都化作了堆积在砖上的迷惑。小时以为的天堂,被高层建筑们,就如我今时所居住的高层建筑放肆地挤压,陷落为一口缄默的天井。我只能把弄皱的回忆一块块地、揉得更加碎,洒落在井底。

是的,不必要责怪无辜的里弄。因为他自身的命运,或已注定将被另外一座更加豪华的大楼堙没,直到彻底毁灭。

当失落在我的心头涌动,我吟出一首五言律诗:“繁华思旧里,街市访前尘。星捧楼阁远,巷昏灯火沦。空穷千里目,惘黯一颗心。难觅芳年梦,故知今夜深。”
        随后我背过身,再见吧,尚贤坊。
 

 

标签:
本文发表于 2013-12-01 21:56 ,被阅读过 2927 次。    [举报] 自动注释
推到展厅 礼物 赞(51) 查看   收藏(36)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请勿大段复制原文、请勿千篇一律、请勿过分溢美。(发纯表情不用审核)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政治\敏感\领导人相关内容。《用户条例》

诗友评论 (79) [我要评论]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作品...
将作品移到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