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东方麓台 男  56岁
  • 注册日期:2011-04-27
  • 最近登录:2024-04-12
  • 粉丝人数:157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咏史怀古诗漫谈

东方麓台 发布于2016-12-08 10:31   点击:4426   评论:4  

咏史怀古诗漫谈

一、从起源上说,原始的历史与原始的诗歌是无法分开的,历史中有诗的因素,诗中有历史的影子。随着人类心灵与理性的不断成熟,文史逐渐分离,终于独立成两个不同的部门。历史的创作以真实、准确、理性为主旨,不允许随意添加或改动,而诗歌的创作则要求形象、生动、动人以情,可以敷衍、渲染、夸张、变形。

二、王夫子曾说过:诗和史犹如嘴巴和眼睛一样,各有各的功能,无法互相取代,所以,诗歌不能用写作历史的方法来写作。

三、历史首先以其情感力量打动了诗人,引起了诗人的共鸣,才激起了诗人的创作兴趣。反过来,这种钟情古人、尚友古人的心态,又可以满足缅古者现实的心灵渴求。尽管“萧条异代不同时”,但找到共鸣的感觉,还是能让诗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慰藉。“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诗人自感“吾道不孤”,或许从前的心结便豁然解开了。

四、咏史怀古诗是学者之诗,因此它要求创作者应具备相应的历史修养。“几欲卖陈寿《三国志》,以雇说书人打匾鼓,夸赤壁鏖兵。可悲可笑”。(王夫之语)。言下之意,普通人了解历史往往借助文艺,而非史书。由此可见,史实是写咏史怀古诗的基础,渊博的学识是创作咏史怀古诗的第一步。

五、咏史诗

“咏史就是翻阅古书,拾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引起作者的思考,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咏古诗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不表现现在的时空场景。

六、怀古诗

古,是指一种古迹,怀古多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因此,怀古又往往跟登临主体结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七、施蛰存先生说:“咏史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事实,怀古诗是有感于某一历史遗迹。但历史事实或历史遗迹如果在诗中不占主要地位,只是用作比喻,那就是咏怀诗了。”

八、怀古诗的写作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

九、咏史怀古诗的写作一般是透过史实,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抒发爱国情怀。

十、俞陛云《诗境浅说》,凡作咏古诗,专咏一事,通篇固宜用本事,而须活泼出之,结句更须有意,乃为佳构。玉溪之《马嵬》、《隋宫》二诗,皆运古入化,最宜取法。

十一、咏史怀古诗要善于剪取寻常景象、时空意象和历史典故入诗。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汪师韩《诗学纂闻》:假使感古者取三国六代事,衍为长律,便使一句一事,包举无遗,岂成体制。体制就是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十二、咏史怀古诗用典,大多涉古人古事,有的诗几乎通篇用典,但并非咏史诗。

十三、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十四、前代诗人把“诗料”几乎用尽,为了不落前人窠臼,咏史怀古诗的写作必须既“脱胎”又“换骨”。宋·吴可《学诗》诗:"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十五、孔尚任的《桃花扇凡例》说:

排场有起伏转折, 俱独辟境界; 突如而来, 倏然而去, 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凡局面可拟者, 即厌套也。

这是关于情节设置的观点。提出要“独辟境界”, “突如而来, 倏然而去”, 出人意料之外。明清传奇多以写生旦离合男女情事为多, 题材本就比较狭窄, 随着传奇创作越来越繁盛, 也出现了情节陈陈相因的倾向。因而求新求奇、陈言务去就成为创作时应当重点注意的问题。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已经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传奇创作应当“脱窠臼”, 所谓“人惟求旧, 物惟求新”, “填词之难, 莫难于洗涤窠臼, 而填词之陋, 亦莫陋于盗袭窠臼”。如果蹈袭前人的情节, “业已见之戏场, 则千人共见, 万人共见”, 已经无奇可传, 就没有创作的价值了。咏史怀古诗的写作也是如此。

十六、咏史怀古诗的写作用“翻案”,便是为了不落前人窠臼。翻案,是对历史上相关的人物与事件,在原来所形成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一个较为新颖的反驳或颠覆。翻案生新,别生耳目。

十七、皮日休《汴河怀古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在批判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观动机的同时,也不抹杀他在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把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和治水的大禹相比,是很有见地,也很有胆量的。这就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议论新颖,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易的。像这首诗,强调大运河的百年大利,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使人耳目一新。

十八、所谓“翻案法”,就是诗人在作诗时,故意沿用前人诗意,但又必求一反前人诗意,而其意又当在情理之中。明谢榛《诗家直说》云:“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王安石《乌江亭》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是翻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翻案”需要诗人的“艺胆”,更见出诗人的胸次。

十九、“立意”就是确定主题。王夫之: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足见立意的重要性。简单地说,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咏史、怀古。明确了目的,我们在选材、布局、语言的选择,感情的倾向上才有方向性。

二十、一般来说,咏史怀古诗的景物选择,多带有斑驳的历史印记。像青苔、残垣、碑碣、荒松与古墓等。这些物象中镌刻着记忆,标志着有过的繁华。

二十一、在情感的寄托上,咏史怀古诗一般都是比较沉着深隐的,它不是那种直接的外露。而是把情感融注于历史的描述当中。情的表现,是在写景中来进行的。也就是缘情写景,或缘情造境。

二十二、情中之理,主要来自于外界景物的触发,正如杜甫《蜀相》,开篇从祠写起,因目睹武侯祠的景观物象,而思及蜀相,顺理成章。而“映阶碧草”与“隔叶黄鹂”之句,特地安上了“自”、“空”二字,为的是凸显一种索寞凄然之慨。

二十三、时空观是咏史怀古诗的一大特色。现实是一种时空,历史又是一种时空,它们之间的距离,既是遥远的,又是亲近的,在诗人这里,它们相遇了,重合了,进入了诗人创造的时空隧道,合而为完整的审美时空。并非单纯的历史,也并非单纯的现实,诗人用审美意象架起了一座伸缩自如的桥梁,将历史与现实缩合在一起。怀古诗,是充满着时空张力的艺术世界。

二十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诗人把它们凝聚为诗的审美境界,这境界本身就有着巨大的时空幅度与张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怀古诗的绝唱,包含着无限的时空张力。诗人独立苍茫,将历史与未来都绾合于笔下。这是最为鲜明的例子。

二十五、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联结古今,将过去和现在两重时空绾合在一起,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绾合古今,诗歌意境所体现的时空感更为复杂。如许浑的“登故洛阳城” 、“姑苏怀古”,都是以一组意象来写古都洛阳、姑苏的今昔变迁。在各个意象中得以叠映,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两重时空。

二十六、杜牧敢在咏史诗中发前人所未发,表现出独到的史识和治史方法。“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两首诗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十七、与其他题材诗歌的作法一样,咏史怀古诗也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一线贯穿、一气呵成。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0) 查看   收藏(17)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