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炎凉居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3-06-28
  • 最近登录:2021-03-11
  • 粉丝人数:322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绝句十六种结尾(七)

炎凉居 发布于2017-03-29 22:19   点击:2802   评论:7  
绝句十六种结尾(七)
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
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绝句十六种结尾(七)
据实构虚,营造诗境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讲究虚实相生、虚实变化。如国画、书法的“布白”、“留白”、“飞白”。“白”与黑即墨色相对而言,着墨为实,“布白”为虚。实者,具状目睹也,虚者,隐形想像也。故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眼前景为实,意中景为虚,自家情为实,他人情为虚。绝句收结,有时便用据实构虚的手法,在具状描述眼前景和自家情的基础上,以合理的想象与怀忆,推及另人旁事与他情,使今古相比、人我相应、虚实相生、有无相形。这种结尾方法“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无穷”(清人方薰语)。
且读韦应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人在凉意袭人的秋夜怀念故人,首联便据实具状,叙述自已在一边散步一边思念丘员外。接着,诗人开始想,如此秋夜凉天,空山幽静,不时有松子掉落发出“的达”响声,隐居于深山的丘员外会在做什么呢?应该还没睡吧?那么,也许我在想念着他,他也在想念着我吧。你看,这后面的情景不一定当真,压根儿是想象出来的。但因为是从前面的实情实景生发出来的,所以其想象又是合理的,让人可信的。
李商隐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尾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首联写自已在巴山独对孤窗秋夜听雨、遥望北方思归不能的境况,这是实景、真情。远在北方的那个人(因有一选本题为《夜雨寄内》有人说那人应是李商隐妻子,但有人考证出其时他的妻子己死,应是友人,但从诗文内容看应是恋人)盼自已早点回去,而自已却一点办法也没有,那种抑郁沉闷难堪难挨的心情随着雨势的增大池水的猛涨而弥漫开来。挥之不去的相思之情、羁旅在外的凄凉孤寂,一并融进绵密淅沥没有尽头的雨声之中。正在让人一愁莫解的惆怅时,诗人突发奇想,“假如日后那一天相聚,不是可以把今晚雨中相思的凄苦一一诉说出来么?”真是妙不可言,一个据实构虚的设想,提前把未来相见的欢乐拿来派上用埸,而此时的寂寞与苦楚似乎也就在幸福的憧憬中消解了。
然而这是以酒浇愁愁更愁,越是设想未来的欢乐,则越是增加此时的凄苦。正是“翻从他日而话今朝,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徐德泓《李义山诗疏》)。诗人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因为这正是他如此结尾想要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据实构虚苦心营造的巴山—西窗—巴山、今夜—未来—今夜如此回环对比的诗境,其曲折性和深婉度俱令人叹为观止。
看看今人诗中有那一些作品用上了这一结尾手法。
河北诗人王玉祥有一首在海峡两岸诗赛中获大奖的绝句,诗名为《赠台湾友人》,诗曰:
最忆童年捉柳花,何时重品故园茶?
春深怕读登楼赋,阿里山高不见家。
捉柳花,这是农村儿童常玩之事,出生于农村的人都经历过或即没有亲身经历也一定见过,这是实景。故园茶,一喝便有故乡的山水味、人情味,对于久别故园而有一海之隔的台湾友人来说,想“重品”之盼望也是实情。但“阿里山高不见家”这一情节,就是诗人凭空想象出来的。第一,诗人不一定到达过阿里山最高的地方,是以能不能看到家只是一种推测;第二,台湾友人也不一定会站到阿里山的山顶看故乡,所以不存在“阿里山高不见家”的情节。但诗人把这种不可能、不会有的虚拟情景变成可能、变成似乎已经有过的可见情景时,那种深深的怅惘,那种浓郁的思念,就十分强烈地展现出来了。在这里,据实构虚的艺术魅力就显得格外可赏。
湖南诗人李兴旺有一首绝句《新晋某官》,结句用的也是据实构虚的手法。其诗曰:
一抹寒流出鬲山,中原万籁噤如蝉。
十年平步青云路,足踏焚书几缕烟?
这诗的前三句,写的是实景、实事。首联是人们熟知的自然现象,当寒流降临大地时,平时喜欢出声鸣叫的虫儿都钻到地洞里去了,没钻洞的譬如蝉儿也不再出声了。成语噤如寒蝉就是这么来的。这种自然现象人所皆知,这是实景。第三句是从某官员发迹晋升的事例落笔的,这是实事。结句便是据实构虚,有意营造一个耐人寻味的景象。因为官升得快,所谓平步青云,那么一定要借助脚下的云烟,得有云烟才能把他托举上去。这一点似乎也是合乎逻辑的。但云烟不一定是“焚书”方有,燃放炮竹也有,拆迁毁屋也有,诗人所以单列“焚书”为代表,是因为“焚书”即禁言,这与“寒流”的作用相当。如果是拆迁毁屋的云烟、燃放炮竹的云烟则白写了“寒流”的威风。而且,现实中也有无数个例,比如那个四人帮的笔杆子,当年就靠踩下了吴晗的《海瑞罢官》而平步青云。所以,诗人很巧妙地依据历史与现实,当然也一定有某官员的“战绩”,于是虚构了“焚书”这一意象并借助这一意象加深了作品的意境深度。从诗词的修饰方法来看,这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但据实构虚的结句手法十分给力。
笔者有《西塘绝句十二首》,其中一首云:
屋后河埠门洞开,乌篷列阵水边歪。
欣留客栈茶初沏,坐等西施归浣来。
这是游历浙江西塘水乡时写下的。诗的前三句都是实景、实情,但结句的画面景象却是虚拟的。虚拟这种不可能出现的场景而让诗作平添意趣,这就是据实构虚、妙造诗境结尾手法的运用。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2) 查看   收藏(2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