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 详情
清白相承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0-03-28
  • 最近登录:2024-04-14
  • 粉丝人数:16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桃花依旧笑春风

清白相承 发布于2019-04-18 00:53   点击:1317   评论:1  


桃花依旧笑春风
文/清白相承

  桃花,也许是诗人笔下描绘最多的花种。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使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及。突显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的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组合。而后来的唐代诗人崔护,却以更小的篇幅渲染了桃花,却把桃花一词推向了更高的层面。全诗如下: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的语言如清泉流泻,洁净浅白,似可不必再深思遐想,其实不然。“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因人面倍增艳丽;人面因桃花益添妩媚。人面因桃花红了,是映衬;桃花因人面红了,是移情。这是春色的美,这是青春的美,这是情爱初萌的殊厚,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第二年,崔护旧地重游,门墙如故,大门紧锁。崔护非常失望,在门上题下了这首诗。”

  这个故事演绎的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至少对诗词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自古文人就是喜欢写后续,除了四大名著都有后续外,这首诗除了有后续,还有后续的后续。后续的后续是这样的:“过了一些日子后,崔护又到城南,闻屋内哭声。崔护探问,有老父答道,他的女儿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惚若有所失”,近日读了门上的题诗,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崔护入室,抚尸痛哭,祝告道:某在斯,某在斯!这女子竟“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这后续的后续,粗看倒是一个完美的结局,细品却是狗尾续貂。因为诗人的基调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去景在,才会引起诗人心中难言的惆怅、失落乃美,这是生命勃发的美。“人面桃花”,为少女的美丽,创造了灿烂不朽的形象。可以说:这首诗是整个抒情诗中的典范。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这首诗也可以称作唐朝版的微型小说。因为它具备了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所以,后人根据诗中的内容,演绎成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简要摘录如下:“诗人崔护,进士不第。清明日,去城南散心。来到一处花木掩映的庄院。崔护酒渴求饮,有一女子赠以杯水,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至悲凉。可桃花却浑然不察,依旧笑对春风!这首诗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因为这首诗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无奈。大凡以喜剧形式结尾的故事,能流传千古的不多。反观,倒是以悲剧形式结尾的文学作品却能流芳百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三字经上的了六个字:“人之初,性本善。”善的基点就是同情。有了同情,才会言传,有了同情和言传,才会历久不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特别在诗歌创作中,桃花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形式,它附载着诗人的创作情感。这些意象往往灌注了久远的文化心理,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今,桃花已然成为一种象征,点亮和温润了我们的心,默默地沟通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让我们获得视觉的安谧与心灵的抚慰。当年的崔护从一瓣桃花、一缕幽香中,酝酿了一段情,绵延了一片相思,让今人在观赏桃花的时候还会蹦出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0)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