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古今诗歌 男  
  • 注册日期:2019-12-25
  • 最近登录:2024-04-19
  • 粉丝人数:135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绝句的起承转合及其它

古今诗歌 发布于2020-06-16 21:34   点击:4313   评论:1  
【内容提要】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的结构的一种章法。“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承”就是承接连贯,在诗文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不按起承转合的古诗,约占一两成。如:递进式、跳跃式、并列式 、两分式、混合式、回环式、问答式、先景(事)后情(议)式、先情(议)后景(事)式、末句寓情于景式、倒叙式等。学习少数不按起承转合的古诗,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又为写作提供了好章法,并可促进诗歌内容和语言创新。

绝句的起承转合及其它

    什么叫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的一种章法。“起”是起因,即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结果,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古诗文写作,一般都讲究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可以说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体验和经验总结。尤其在绝句中,“起承转合”十分明显。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是岭和峰,是全诗“起”;“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对观看效果的进一步阐释,算是“承”;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宕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这是明显的“转”;“只缘身在此山中”当然是“合”,既是对前句的回答,又是对全诗的收拢。

  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部分,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从章法结构入手,可以与诗人共呼吸,水到渠成地领悟诗人的情感凝结点。掌握了这个规律,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又为练习写作提供了好章法。

  许多短小精悍的名篇,都可以按起承转合去分析结构。

  怎样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王世贞以律诗为例说:“今人作律诗,多着意于中间四句,此大谬不然也。第一要起得妙,起处得力,则下处全不费力矣。第二要结得好,结处生动,则上面亦自然灵动矣。”

    “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无奈哪种形式,要追求“平直”,忌讳拖泥带水,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王顾左右而言他。“承”就是承接连贯的意思。它在诗文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贯穿于始终,即句与句之间要承,段与段之间也要承。要想承接好,就要注意过渡衔接,按照一定的顺序,遵循认知规律,推动情节发展。“转”是转折,文本高潮之处。在记叙文中,事件突然向相反方面变化,呈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将感情推向高潮。文喜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往往一波三折。“转”要注意不能脱离主题,而要服务于主题,形象点说,就是不要“刀断式”转,而要“藕断式”转。否则,就会脱节,造成“跑题”。“合”就是整合总结的意思,合是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的至关重要环节。“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和设问式等。

  总之,“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中互为依存的有机结合体,无好起,则无好下文;不紧承,则显散乱;不转折,则显平淡;不整合,则无意境。

  实例剖析

  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试想,如果第三联不“转”,而来句“熟河陌路家门换”,继续“承”,那么那种“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还能抒发出来吗?原诗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再赏析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fu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诗别致,写相思之情却从“不知愁”导入,便与后两句之忽然悔悟形成鲜明对照。这符合前文所说的“上下勾连”;再看它的“转合”,一个“忽”字,转折的意味非常鲜明;而那个“悔”字既是“见”的照应,又是全诗的包容。难怪清人俞樾评此诗曰:“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

  当然,起承转合仅是写作手法的一种,如果过分讲究,也无大益。真正好的写作依然是“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不拘一格,只惟时宜。

    因此下面说一下不按起承转合的古诗,一些常用的格式,约占古诗的一、两成。如:

一、递进式 

        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跳跃式(变体,打破起承转合式承转合式的一般格局)

        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并列式 (相当于律诗的中两联)

        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两分式

        两句一意,组合cheng篇。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   

        李义山《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五、混合式   

       它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            

       1、并列带承转递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起承带并列递进。  

        秦观《春日》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3、三拖一递进。 

        戴复古《淮村兵后》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4、一拖三递进。    

        谢枋得(一说苏轼)《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六、回环式   

        此式不常见,也有人叫它“连珠体”。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         

        方岳: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七、问答式     

        严格地说,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故列出。

        有自问自答、相互问答、只问不答、只答不问等多种。讲一首只答不问的例作。        

        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八、先景(事)后情(议)式

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如果没有高超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警策的议论,最好少写。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以壮阔的景象、雄浑的气势入笔,给人以一种激励、追求、豁达的激情。然后,议论就自然而然地抒发开来。

也有先情(议)后景(事)式

比如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先提出自己对秋天与常人不同的论调,然后写出碧空万里,白鹤凌云的景象,予以论证。

再看看韦庄的《金陵图》: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则是以事实来证明自己先提出的观点。

九、末句寓情于景式

通常先两句或写景或叙事,第三句写出人的心理活动,第四句以景做结。

比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句写心理活动,第四句又写景,围绕一个诗眼“惊”字做文章。“暗风吹雨入寒窗”多么摄人之魄。

十、倒叙式

倒叙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绝句的重点在末两句。

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很明显,月落在夜半之后。作者当时名落孙山,愁苦之心自然是免不了的。但作者夜泊枫桥,印象最深刻的还不是那份愁苦,而是寒山寺里的夜半钟声。在作者听来,也许就像警钟一样,启迪对人生归宿的思考,让心灵得以暂时的宁静和空明,也许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再比如梵崇的《春晚》:

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

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作者是宋代高僧,对人生看得很透彻。梵崇也不得不承认,有些美好的回忆,是一辈子也无法看透和释怀的。可见,这种倒叙法的布局有强调末两句的妙处。

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常用格式,好的开头往往能承题启下。“承”起着桥梁纽带作用,贯穿于始终。“转”呈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将感情推向高潮。最后整合总结,突出主题、深化意境、晓喻事理。但如果千篇一律,也会单调死板。真正好的写作依然是,根据内容和抒情的需要,不拘一格,才生动活泼。学习少数不按起承转合的古诗,掌握这些规律,既获得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又为写作提供了好章法,并可解放思想,促进诗歌内容和语言创新。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6) 查看   收藏(1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