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一百六十四(怎样从得失体会修养)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0-09-28 08:15   点击:686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塞翁失马本为寒,何又深藏更大观。不以一时论祸福,必从辩证可除难。


写诗的原理



一百六十四、怎样从得失体会修养

得失,即利害、取舍、成败,作为一种观念和态度,是一个人“三观”最显著的反映。实际上,得失观就是世界观、就是人生观、就是价值观、就是是非观和爱憎观的代名词。

得失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辩证观念,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既有唯物的一面,也有唯心的一面,总之正确的得失观一定充满的是智慧。

智慧总是辩证的。像前面引《论语·颜渊》“民无信不立”,就体现了古人对待得失很好的辩证思想。还有《后汉书·列传·桓谭冯衍列传上》载桓谭云:“古人有言曰: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道德经》:“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及尽人皆知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典故,特别是全面阐述利害成败的《孙子兵法》,都深刻体现了古人对待得失的智慧看法和经验。

又如《荀子·不苟第三》在详细分析了君子与小人之别后,云:“欲恶取舍之权:见其可欲也,则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如是,则常不失陷矣。凡人之患,偏伤之也。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其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於晻世者也,险莫大焉。”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对待得失既要权衡利弊,又不能随波逐流和藉贫仇富。用今天的话讲,什么是得,什么是失,总是要权衡的,不权衡也不是唯物主义,更不可能懂得什么是该得的,什么是不该得的。

且先不谈权衡的标准,权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纵然古人尚不懂得什么是唯物主义,但不意味没有唯物眼光,哪怕同时含有唯心成分。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说得虽很客观,尚不可一概而论。

是智慧,就总离不开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尤其唯物主义的智慧在面对问题时,更是离不开透过现象看本质、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和一分为二,对待得失也是如此。

这就要求对待得失,要以全面、彻底、坚决和长远的眼光来唯物,首先就要看得到一切智慧能及的客观世界,包括自己在内。想必这也是荀子先论君子和小人,然后议论得失的道理。

自己,既是唯物的主体,也是唯物的客体,既是唯物的主人,也是唯物的敌人,既是唯物的有利因素,也是唯物的不利因素,一是因为稍有智慧不到的地方,就注定因唯不到本质而导致认识孤立静止和割裂,免不了犯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其次是因为人自身固有的人性缺陷和认识局限,对本来正确的东西很难不出现要么睁眼说瞎话,要么由于能力不够而被各种现象所迷惑,造成以主观主义否认唯物主义的情况,毕竟这两方面从中国革命至今,都不乏事实和教训。

得失无处不在,处处都需要唯物观来看待得失。唯物观是得失观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好的唯物,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得失观。

即使从中华民族传统看,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实事求是,兼听则明,都是很古老的成语,说明古人对唯物很早就有了认识,并有了很好的应对之策,包括像“正人先正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都体现了古人对待唯物和得失的思考和经验。

中国革命在有了共产党领导以后,因为是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奋斗目标的,“不计较个人得失”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基本觉悟,这就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武装的革命队伍,不仅成了彻底唯物论者,也注定了把能否彻底唯物同能不能彻底革命紧密联系了起来。

可以想象,一个革命者,连自身缺陷都不愿意通过自我革命来突破,连认识局限都不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来革除,甚至害怕提“革命”“革除”,包括“阶级斗争”、“战胜自我”、“甘于奉献”、“勇于牺牲”这些字眼,又怎么践行共产主义理想?能否是忠实的革命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由此可知,正确的得失观是不以个人得失来论的,而是以高度认同的思想观念,即阶级感情,以及共同追求来论的,个人的任何需要和愿望必须以这个为前提,并时刻以此为基础,不然哪来的革命可言?没有革命,怎么讲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幸福,还不是虚伪得很?

正是这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大公无私、公大于私的,而非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也解释了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团结的、有理想的,而不是散沙式的、一味自由化的。

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讲得失的标准,不仅是社会主义性质自身所必然之决定,也是光荣的革命传统所必然之决定,任何有悖这两方面决定的,非但都是与社会主义的自相矛盾,更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倒行逆施。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违背了革命就等于违背了党的存在,违背了党领导下的人民根本利益。

况且,这就是党的初心,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独特的思想理论和具体实践创造精神,也与自古以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健康得失观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符合中华民族一贯追求美好的核心价值体系和这样的各种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不可割裂的结合点和立足点,且与人类发展何去何从这个总的唯物基础相契合,不妨问一问,除了这样的得失标准,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别的得失标准否?

由此联想到,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说: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

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读完这些话,再结合一个时期以来的社会发展实际,能否用正确的得失观来仔细观察和思考一下?想必,但凡不固执于个人立场,但凡有点调查研究意识,稍有一点社会主义情感、信念和长远眼光,就能从唯物主义的高度,从正确价值观的角度,发现和明白点什么。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