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雪岭 男  86岁
  • 注册日期:2020-09-23
  • 最近登录:2024-04-10
  • 粉丝人数:4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诗在骨不在格

雪岭 发布于2020-09-30 16:53   点击:1349   评论:5  

诗在骨不在格

/雪岭

 

 

袁枚1716—1798是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以“性灵”论诗,认为“诗在骨不在格”,诗歌贵在内容,而不在格式。主张抒写性情,强调词贵自然,直抒胸臆,反对泥古不化。他在《随园诗话·卷一》里引用宋代诗人杨诚斋的话说:“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余深爱其言。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谁为之格,谁为之律?而今之谈格调者,能出其范围否?况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格岂有一定哉?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意思是,杨诚斋:“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都在诗歌上爱大谈格调,而不懂风情趣味。为什么呢?因为格调是空架子,只要有嘴都能讲得出来;而风趣专门描写性灵,不是天才就办不到。”我(袁枚)十分喜欢这句话。要知道有性情,便有了格律;格律逃不脱性情的圈子。诗经三百篇多半是劳动者及怀春**直率言情的,有谁为他们定过格式呢?又有谁为他们定过音律呢?而现在谈格调的能超出这个范围吗?大禹时代的歌谣,不同于《三百篇》和《国风》的格调,不同于《雅》、《颂》,格式怎么有一定之规呢?许浑说:‘吟诗就好成仙骨,骨子里没有这种仙气就不要胡乱吟咏。’由此可见诗歌贵在风骨而不在格式。袁枚十分赞同杨诚斋之论,强调写诗必须处理好骨和格的关系,不必过于强求格式,以免因形害意。

风骨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术语。“风”即文辞,“骨”即文意,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风骨”的概念最早是刘勰提出来的。他说“《诗》总六艺,风冠其首,其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文心雕龙·风骨》这段话的意思是:《诗经》总共有“六义”,“风”位居首位,它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根源,作者情志气质的外在表现。所以作者表达情志,必定首先注意作品的风貌;推敲作品文辞,没有比注意骨力更为重要的了。因此,骨力塑造文辞,犹如骨骼支撑人体一样;情志所包含的感染力就如同形体蕴有生气。遣词造句挺拔,文骨就形成了;表情达意爽朗,文风就彰显了。”按袁枚的说法,骨就是诗歌的精髓,是一个作者的精神风貌,格,是指诗的格律。袁枚认为“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诗的风骨决定了格律,文字形于外而韵于内。写诗如果一味地追求格律,必然限制性情和旨趣,失去风骨,则不成诗。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无疑是颇有风骨的佳句,但是,说不上属于那一格那一律,而是自成一格。“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隆,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北朝时的民歌,气势雄浑,意境壮美,能说是哪一格那一律吗?诗之优在风骨,而不在格律,是风骨决定格律。。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内心深处蕴有诗意的人,很少拘泥于格调并不刻意去苛求诗歌的格。袁枚所谓“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是说诗作者的天性对诗作的情调影响很大。襟怀豁达大度者,眼界高远,性情率真,语言贴切,自然有益于风趣诗句的形成。心胸狭窄者,细微处着力,斤斤计较,唯唯诺诺,必定视野局促,限制了诗歌的意趣情调。这是天性,也可以说是天分。天性对于诗作情调的影响很大。天分有高下之分,诗句有雅俗之别。诗作者凭心而咏,顺情而发,其作品自然文采斐然,诗意浓郁。不过,写诗也有一个学习、成长、发展成熟的过程。如果诗作者把握好风骨与格律的关系,努力开阔自己的眼界,修养自己的襟怀,天分低拙者也会提高诗作的风趣性情。

诗在骨不在格,要求作者不要为追求格律而去影响情趣意境。但是,这并不是说一概不要格律。格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唐代以后的主要诗体。唐诗宋词正是因为有了格式和规则的规范,才具有独特而典雅的文学气息,从而成为一种高度艺术化的中华传统文学形式。写作格律诗必须遵守约定俗成的格式和规则,熟练地运用艺术手段和写作技巧塑造形象、表达情感,才能使作品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诗句如果有好的情趣意境,又合乎格律音韵,自然更容易诵读,更利于传颂。所以,在尽量保持意境情趣高雅的前提下,也要力争格律完美。清代诗人、诗歌评论家沈德潜1673—1769说:“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如碛沙僧解三体唐诗之类),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试看天地间水流云在,月到风来,何处著得死法!”(《说诗晬语·七》)如果说写作格律诗是戴起镣铐跳舞的话,能戴起平仄对仗的镣铐跳出灵动的舞姿能体现格律诗典雅的艺术魅力。写诗能否做到既有情趣意境,又合乎格律,取决于作者的眼界高低和知识面的宽窄。眼界高远者,知识面宽阔,诗句调整的范围广阔,可选择的意境宽大,可取舍的词汇量丰富,自然就容易选用恰当的合乎格律的句子和词汇,做到押韵对仗平仄协律。在格律诗的写作过程中,为了诗句的格律化,可采取一些写作技巧,以便有利于格律和音韵的合律。诸如,篇章结构的调整,句子顺序的前后调整,恰当的布局。词汇选择可选用意义相同而音韵不同、或十分相近的慨念词汇调整音韵。句式调整可将顺句改为倒装句,或错位对仗等方法。除此以外,可以比喻代替直抒,运用典故等等,都能起到调整音韵格律的作用。一首诗作,诚然以“形意兼得”为佳。应尽力求工,但求工太过,往往削足适履,反而走向反面,形成同义反复,则是谬也。笔者素来主张诗当以意境为上,不可因形而枯。以意境为上,是说诗的意境的重要性及在创作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即所谓“意在工先”之意。并不是说不讲究格律。格律不会缚住诗人的手脚,更不会缚住诗人的灵感。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说:“在限制中才显出能力,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格律诗定型迄今千馀年来,历代众多诗人就是娴熟地运用格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给中华传统文化留下来一笔丰厚的宝藏。我们今天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学习古人之言,师古而不泥古。今人写作格律诗词,不是为古人而是为今人,非为好古,实为颂今,乃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真正复兴。

 

(2020/9/10)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7)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