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平仄平仄:句(孤平特拗句)
上句孤平,下句孤仄互救例:
1.【宋公】旧池馆,【零落】守阳阿。
2.【祗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
3.【故人】亦流落,【高义】动乾坤。
4.【客居】愧遷次,【春酒】漸多添。
5.【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
6.【只应】踏初雪,【骑马】发荆州。
7.【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唐十二位诗人平韵五律句式句数排序表2020.07.27
序号 句******式 杜审言 沈佺期 宋之问 孟浩然 王*维 杜*甫 钱*起 刘长卿 白居易 刘禹钖 许*浑 李商隐 总**计 比例%
1 平平仄仄平 *54 106 121 187 160 1071 194 326 637 190 301 265 3612 20.34
2 平仄仄平平 *36 *88 *88 154 105 564 151 218 404 178 371 155 2522 14.20
3 仄仄平平仄 *41 *66 *75 118 111 662 132 239 444 125 175 177 2365 13.32
4 仄仄仄平平 *25 *40 *67 *80 104 693 *95 177 398 143 147 147 2116 11.91
5 仄平平仄仄 *34 *52 *58 113 *69 528 100 169 339 104 175 121 1862 10.48
6 平平平仄仄 *11 *37 *34 *52 *54 341 *61 104 214 *85 127 *95 1215 6.84
7 平仄平平仄 *11 *38 *35 *60 *46 405 *60 130 184 *81 *85 *68 1203 6.77
8 平平仄平仄 **2 *11 *26 *43 *43 181 *45 *63 139 *65 *81 *43 742 4.18
9 平平平仄平 **1 *17 *15 *47 *32 149 *45 *60 *90 *88 *93 *18 655 3.69
10 平平仄仄仄 **9 *10 *14 *15 *29 142 *32 *50 *56 *47 *27 173 449 2.53
11 仄仄仄平仄 *** *** **3 *19 *13 *71 *23 **6 *39 *37 *45 *12 268 1.51
12 仄平平仄平 *** **1 **2 *14 *13 *29 *10 **3 *31 *41 106 *12 262 1.48
13 平仄仄平仄 *** **2 **1 *20 **9 *36 *18 **5 *28 *29 *87 **7 242 1.36
14 仄平仄平仄 *** **5 **2 **8 **3 *18 **4 **1 **1 **4 **2 *** *48 0.27
15 仄仄平仄仄 *** *** **3 **3 **3 *11 **3 *** **6 *13 *** *** *42 0.24
16 仄平仄仄仄 *** **1 *** **8 **1 *18 **1 *** **4 *** **1 **1 *35 0.20
17 仄仄平平平 *** **2 *** **7 **5 **8 **2 *** **1 **6 *** *** *31 0.17
18 平仄仄仄仄 *** *** *** **5 *** *13 *** *** **2 **2 *** *** *25 0.14
19 仄仄仄仄仄 *** *** *** **1 **2 **9 **2 *** **1 **2 **1 **3 *21 0.12
20 平仄平仄仄 *** *** *** **3 **2 **2 **1 **1 **4 **6 *** *** *19 0.11
21 平仄平平平 *** **2 *** **6 **3 **1 **4 *** *** **2 *** *** *18 0.10
22 仄平仄仄平 *** *** *** **1 **1 **3 **1 **1 **3 *** *** *** *10 0.06
****总***计**** 224 480 544 976 808 4952 984 1552 3024 1248 1824 1144 17760 100
****诗*/*首**** *28 *60 *68 122 101 619 123 194 378 156 228 143 2220 *** 0
辛苦
【该评论已被删除】2020-10-12 18:45
【该评论已被删除】2020-10-12 18:28
鸡Ben功复习
1、孤平拗救。
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必须本句自救,以避免孤平。例如七言②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改成了仄声,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救法是,将该句第五字改用平声,这样使得这句除了前两字及韵脚外,至少有两个平声字,即避免了孤平(五言句则是第一字作拗而犯孤平,只可用第三字来救)。注意,七言②句犯孤平,用第一字救不起效果,因为七言句是五言句前加了一个音节而形成,所以不论第一字平仄与否,本来的五言句还是孤平。
2、特拗句(三仄尾拗救)。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一种常见形式,叫特拗句,就是在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看起来违背了平仄相替原则,但是被古人当做固定句式大量运用,相当于基本句式③的一种变格。律诗中多见,且各奇数句均有,尤以第七句为多;绝句第三句也较常见。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一为入声)。如果是五言,则该句式为“平平仄平仄”。
如果在③“仄仄平平平仄仄”句中第五字必须用仄声,也就是三仄尾,那么可以改第六字为平,使之成为特拗句,以避免三仄尾。
3、仄收句四、六字拗救。
还有一种拗救是仄收句(①和③)四或六字作拗,用对句三或五字来救。这种拗救,仅限七言仄收句的四或六字,和五言仄收句的四字作拗。救法是对句三救出句四,对句五救出句六,没有别的救法。
常见的是七言①②联中对句五救出句六,或五言①②联对句三救出句四(如果是在七言③④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中,要改对句五字为平就成了三平调,很少见,五言③④联亦然)。
对句三救出句四,这个仅限七言(因为五言第二字不可作拗),单用的话也仅限七言③④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因为单用于①②联的话,②句会犯孤平)。不过,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在②“仄仄平平仄仄平”句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不会犯孤平,同时②句第五字是小拗,但它可以救出句的五字小拗、六字大拗。因此,②句第五字只要一用平声,则①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都可以随意了。
注意:近体诗入律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救外,其出律而救起的句子全部都是不入律的句子。而且大拗的救法多出现在近体诗格律形成初期的初唐盛唐时期的作品中,尤其是仄收句四、六字拗救是比较少见的。因此现代人作近体诗,除特拗句外,必须做到“二四六分明”,仄收句四、六字拗救尽量别用。 1
赞同老师的观点。中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是得到了大多数人公认的准律句。而且这种句式,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都必须是平声,否则搜韵检测都是出律的。中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这种句式,虽然古代也有不少例子,但终究认可的不多,搜韵也不合律,只能算拗句。
“对句三救出句四,这个仅限七言(因为五言第二字不可作拗)”,老师你这句话不正确,七言的第四字平仄不能拗,就像五言的第二字不能拗一样,这两处是诗骨(拾荒老师有言),所以二四六不分明的情况,只会在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上,这两处出现,在对句救。
“一救三”,这种说法有点扯,难道三还没出,一就知道要救三了?一的存在只为救三?时间先后都乱了,于理不合啊。
【该评论已被删除】2020-10-11 20:00
清诗四百首析十四
【孤平特拗句】丙6仄平仄平仄
孤平特拗句,三字尾为四拗三救,而首音节犯单平。王力先生也提到特拗句第一字不再可平可仄,是视其为非律句。但古人称拗极也,仍属拗律句,指出下句第一字必拗平救之。
清诗四百首中有23句,其中有四句未救。未救的还是偏多,看来清人也不把孤平特拗句当作必救句。
1
拗极他救联19联
丙6仄平仄平仄,丁2平仄仄平平。
有人坐盘石,云是补陀岩。
晚来涉江处,明月堕横塘。
我生似黄鹄,何处税行踪。
美人似明月,飞过彩霞边。
美人化明月,飞出浣纱溪。
镜台一瑶石,裙带两飞泉。
美人敛颜色,游子罢瑶琴。
所思隔江水,何以报琼瑶。
出门遇明月,閒寺亦开扉。
倚舷一长叹,明月满高岑。
美人隔秋水,明月共相思。
我来肃瞻拜,仍作上沙游。
故人载琴鹤,深夜访柴荆。
一帆下淮水,三日到扬州。
弟兄一分袂,琴剑各轻车。
使君爱幽赏,群从乐追攀。
美人惜遥夜,明月正当头。
八荒在庭户,无事动离襟。
所思重携手,长啸一含情。
2
拗极未救联4联
丙6仄平仄平仄,丁1仄仄仄平平。
昔年此风景,系马独徘徊。
美人抱明月,挂在禺山西。
豆棚与瓜蔓,点缀作村庄。
美人在何处?竟夕起相思。 1
幽渚便堪蓼飞雪,染缸何必荻抽芽。/
便为仄声,句式谱为平仄仄平仄平仄是正确的。但判定孤平句却不完全正确。我们先就五言来讨论。
1.仄平仄平仄句式标律句为平平平仄仄,其准律句为仄平平仄仄,属孤平天救句。这种句式允许三四拗为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王力称特定的拗句形式。是等律句。王力先生強调:特拗句的第一字不再可平可仄,是认定仄平仄平仄为非律句。
2.王力先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古人称此句式拗极,其一,三四字拗,其二首音节犯孤平。可称之孤平特拗句。古人言此句式,其对句第一字必拗仄为平实行他救。依此八卦先生对句何必之何是由仄拗平进行了他救。救然后律。故此联属合律联。
3.七言的拗极句为仄仄仄平仄平仄,可以实行本句自救。即将七言的第一字由仄改平,实现一二音节互救。王力先生不承认第一字可救第三字,哩由是隔韵脚太远。这种观点不合诗之实况,拗救与韵脚远近无关,相粼即可,一救三和五救三均只隔一字。我们可以从历代诗中找到诗例可证。
4.八卦先生此联,既上句自救,下句又进行他救。于诗法而论。是正确无误。
5.写诗若只停留在专写正格是近体的初级阶段。而掌握拗与救并运用于实践才是更上一层楼。
6.王力论诗言,对拗句应了解,但今天自己写诗就不必这样了(大意)实是误导后学。杜甫五律六百余首,仅五首无拗句,即不到百分之一。王力自己写诗也不避拗句。 1
各说各话,讨论中
贴一个相关资料,或有所裨益
写诗到一定的时候,会碰到没有题材可写、没有词语可用、没有意境可立,出现这三无证明你到了一定境界,证明你真正进步了。其实要破三无只有一法,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用口中所说周围所谈,略加隐括即可。曾见网上有一问:难道市井泼妇骂街也可以入诗?我说:正是!这其实就是诗外功夫!
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是全诗的感情纽带和灵魂。白居易没有卖过炭,卖炭翁的心理活动他是推理、联想而得。为什么别人没有推理出来、没有联想得到呢?这就是妙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方能发人所未发,方能有别开之境。杜甫:“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上联是人所共道,下联则是妙悟所得。
就妙悟的内容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感情的妙悟,境界的妙悟,哲理的妙悟
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感情的妙悟。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境界的妙悟。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哲理的妙悟。
艺术品之所以能引发读者的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就是读者的思维一接触艺术品所蕴含的妙悟,便产生共鸣、便被激发所致。一句“绿肥红瘦”,使多少读者唏嘘再三,过目不忘!
妙悟既来自“天成”,又是可以锻炼提高的。博闻厚积、静思冥搜,是锻炼提高的方式和途径。“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沧浪诗话》),此为博闻厚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此为静思冥搜。所谓“诗思泉涌”,就是妙悟频出,就是锻炼提高的结果。 1
其实要破三无只有一法,写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用口中所说周围所谈,略加隐括即可。
妙悟既来自“天成”,又是可以锻炼提高的。博闻厚积、静思冥搜,是锻炼提高的方式和途径。
学习
东篱小隐回复: 要有一个过程,天才谁干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