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8-02-14
  • 最近登录:2024-04-18
  • 粉丝人数:12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五六六七”在诗文中是啥含义?——闲读《随园诗话》(177)

真老实人 发布于2021-01-08 19:09   点击:1045   评论:1  
以数字代替某些事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有时也是为了押韵对仗。我们在创作中应该适当避免,但也未必一概弃绝。

【原书卷十五·三二】

萧子荣《日出东南隅》云:“三五前年暮,四五今年朝。”梁元帝法宝联璧序》云:“相兼二八,将兼四七。”此等算博士语,最为可笑。其滥觞盖起于东汉《唐君颂》,曰:“五六六七,训道若神。”用曾点“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也。棠邑《费凤碑》曰:“菲五五。”言居丧菲食二十五月也。皆割裂太过,不成文理。


萧子显,(487年—537年),字景阳,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南朝梁史学家,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文献王萧嶷之子。 永明十一年(493年),册封宁都县侯,聪慧好学,工于作文。梁朝建立后,降封宁都县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吏部尚书等、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畏鬼神,恃才傲物。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只是举起手中扇子,一挥而己。大同三年(537年),去世,追赠吏部尚书,谥号为“骄”。编修《南齐书》60卷、《鸿序赋》100卷、《普通北伐记》5卷。按:《玉台新咏八》《文苑英华百九十三》收录《日出东南隅》,作者记载为“萧子荣”。


三五前年暮,原诗为“三六前年暮”,意思为,十八岁是前年的旧光景了。四五今年朝,二十岁是今年的事情。

梁元帝,指萧绎,(508年―555年),字世诚,小名七符,号金楼子,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第三位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聪明特达,才艺兼美,酷爱文艺。天监十三年,册封湘东郡王,因病导致一眼失明。承圣元年,即位于江陵。承圣三年,遭到西魏大将于谨、杨忠的猛烈进攻,兵败投降,被萧詧用土袋活活闷死。谥号为元,葬于颖陵,庙号世祖。著有《金楼子》。


《法宝联璧》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佛教类书,由陆罩、庾肩吾、刘孝威等三十余人奉梁简文帝萧纲敕进行编纂,至梁代中大通六年534年纂成。其书今佚,惟萧绎所作《法宝联璧序》尚存。


相兼二八,以下为摘引《法宝联璧序》原文:“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貔如虎。”


二八,指八恺、八元。《史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即垂、益、禹、皋陶之伦,庭坚则皋陶之字,其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又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四七,意思是二十八。《文选·左思<魏都赋>》:“相兼二八,将猛四七。”张载注:“四七者, 汉光武二十八将也。”清·王闿运《拟李鸿章陈苗事折子》:“援(马援)之智勇,冠於四七。”


《唐君颂》,指东汉碑刻《汉故成阳令唐君颂》。其文中叙述唐扶精研经学,传授弟子,有“五六六七,训导若神”之句。


五六六七,源自曾点所言“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之语。后人牵强附会为孔子的弟子中贤者七十二人。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合计七十二。亦引申为门下弟子、学生。


曾点,(生卒年不详),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一次,孔子问曾点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的古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后改秦郡。北周于公元579年南下占领秦郡,改秦郡为方州,置六合郡。


费凤碑,指《堂邑令费凤碑》。


菲五五。以下为摘引《堂邑令费凤碑》原文:故吏鄣施业字世坚,义民堂邑戚忠,忠年十有一,慈考早陨丧,以备於礼制,蓬首而(缺三字)坏而消辟地(缺三字)行母氏以(缺四字)而悼伤,服(缺)菲五五,杖其未除。


菲食,音fěi shí,意思是粗劣的饮食。菲,古书上指萝卜一类的菜。明·宋濂《故集贤大学士吴公行状》:“恶衣菲食,或不能继,凡历二十有六年。”


【闲言碎语】


袁枚在此条诗话中,对于在诗文中滥用数字来代指某些事物、人物的现象给予了批评,认为“割裂太过,不成文理。”这样的批评就文理而言,显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某些人尽皆知的事情,为了行文省略,有时也因为不可明言,确实会有些用数字代替的词语。这些词语在当时或许是人尽皆知的,但时过境迁,便从“耳熟能详”转变为“不知所云”。比如,“干部下田地,学校称五七”中的五七,就是一个时期,落实五七指示而在全国风行的五七干校。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而现在的年轻人,估计难懂。再比如,四五运动,八九风波,如果现在把“四五”、“八九”写进诗文的,时人当然可知,后人未必能晓。


以数字代替某些事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有其历史必然性,有时也是为了押韵对仗。我们在创作中应该适当避免,但也未必一概弃绝。毕竟还是有人明白其中含义的。袁枚在本条诗话中所举之例,有数字记述错误而不好解读的,有断章取义前后不连贯的,还有的是碑刻缺字而句子零碎的,似乎有点为批评而故意如此的,看过便罢了。适当注意,不必过于当真。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