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二百九十六(怎样从理解艺术表现体会修养)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1-02-13 07:55   点击:432   评论:2  
七绝 以诗代序
写诗莫用小聪明,伎俩一多多失情。实打实中真表现,不愁妙笔出天成。


写诗的原理



二百九十六、怎样从理解艺术表现体会修养

就审美本身来讲,再现有健康不健康之分,健康再现毕竟具有正能量效应,不管怎么样都不至于给人以坏的的影响,如果是非健康再现,就必须对怎么再现、再现什么、不再现什么、再现多少、达到什么程度、有无误导,进行掂量再掂量,不然就失去了创造美的初衷、良知和本分,除了自证在以晦暗之心盗用艺术的名义,便没有好的说处。

这说明,一是,要重视从人这个决定因素来认识文化和文化创作,对人的认识要有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立场,不能因为什么人喜好自由主义而害怕批判和斗争,就上以“斗争扩大化”和“好心办坏事”为借口的当,要有坏事就是坏事的唯物观,不能不经过改造就把办坏事的人往好人堆里推,要让办过坏事的人真正懂得不折不扣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再现和表现是没法截然分开的,二者不可割裂,毕竟再现本身也是艺术手段,就不可能真正脱离表现和表现功能而孤立存在,所以既没有纯粹的再现艺术,也没有纯粹的表现艺术,总是相互交融而最终以表现为主,以呈现美为目的。

这等于说,任何对人有不良误导的“艺术”,都不是真正的艺术,而是非别有用心就不可为之的东西。这方面不怕联系实际,而且一定会轻而易举地就能发现大量的证明。

于是怎样理解“表现”二字,由此不难清楚了。这就是,把所运用到的一切主观审美创造,通过一定艺术手段牢牢控制在美的过程中,并基于此,有重点、有层次、有目的地,把要表达的情感和意识揭示出来,且仍然得到的是美的效果。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传统诗歌那么重视起兴。起兴,是中华民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渐积淀下来的古老审美传统,充满着健康的艺术理念和美好的人文精神。想一想,这样的理念和精神能否抛弃而不要?能否任由掏空和置换?

起就是再现,兴就是表现,正是起而兴之,避免了过度再现,既实实在在压缩了再现不美的空间,留给了表现美以充分余地,也让过度再现而缺乏表现力的东西,非但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更从审美上不被中国人接受,总视之以枯燥无味,味同嚼蜡,乃至庸俗浅薄,并给了这样的评价语。

相反,则褒意十足,如引人入胜,美不胜收,清新隽永,妙笔生花,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余音绕梁,入木三分,偏僻入里,等等。如此,是不是也说明了中国人的文化艺术真谛在哪?

总的讲,美具有熏陶作用和感染效果,或曰吸引人、打动人、引导人,只要这个作用和效果出来了,保证了没有不良影响,表现的目的就达到了。

表现是主观创造,也依赖主观创造,非此便形成不了表现效应和效果。这里面有知识,有学问,有可背书的东西,但终归还是具体艺术能力问题,不形成艺术能力,都是夸夸其谈。

这说的是,表现要靠表现力来完成,单靠背书,还仅仅是表现力的小学生,不仅离表现力差十万八千里,恐怕离走进艺术也差一辈子之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好多人多少年,乃至一辈子也写不好诗的问题。

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定要懂得“功夫在诗外”,一定要认可并学会“人诗合一”,是人这个决定因素,在决定着能不能把背书变成活生生的能力。这不是脑袋里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客观规律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问题,只有做起来,一切才好真的改变。

东施效颦之所以成为笑柄,不是因为她不懂看到的美,不懂这是表现,而是因为她把这当成了背书,并止于此,忘记了己是人谁,故她表现起来就没了自己,如果她能超越背书,明白西施的一颦一笑不适合她,懂得她的一颦一笑还在自己身上,怎么会留下历史之笑柄?

这就揭开了表现力的谜。从艺术创造中得来的表现之美,绝不是站在门外,往门缝里偷看人家怎么样、就学着怎么样而迷失了自己,要用自己真实的样子,带着别人永远夺不走的,专属于自己的,自然然、活生生的美,大大方方走进门内,与人家共同相得益彰。

这之中,只能出现美的舞台上美的增加,出现不了美的减少,更不可能有东施效颦现象发生,当然其中定然会有相对美与不美的差距,这涉及世俗标准问题。

世俗标准不是衡量艺术的标准,反而艺术所要打破的正是世俗标准,力求通过自身的表现力,来感染世俗标准和引导世俗标准,直至让世俗标准越来越健康化、合理化、理性化,经得起全面推敲。

世俗标准通常以貌取人,囿于表面现象,这虽然肤浅,但在相互不熟悉的情况下,也是无奈之事。审美意识,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部分,也是伴随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水涨船高的一种能力,这让人时时刻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审美,一时看不清内在,往往就容易误以为理性派不上用场,感性便占了上风。

感性审美是粗糙审美,仅仅是提供给人的主观,进行客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来理性审美的第一步,止于此便很难说看到了真正的美。这也是人们常说“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的道理。

艺术的美,或曰艺术表现力,正是以全面审美,最终以揭示最深刻的美,而感染人并直达人的心灵的一种美的力量,也是这样,让艺术表现本身就是重视心灵美,或曰内在美的精神劳动和这样的修养,恰恰最须摒弃的是浅薄的“美”,浮皮蹭痒的“美”,稀里糊涂不知深浅的“美”,直至成为有所取舍地表现出表里如一的美。

如此就清楚,为什么要把艺术的美和表现力,概括成引人入胜,美不胜收,清新隽永,妙笔生花,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余音绕梁,入木三分,偏僻入里,等等,这么多好听的词汇了。

言而总之,表现力是通过表现过程来体现的,表现过程是具体的,乃至形象而感性的,然而仅仅知道这一点还不足取。

还要知道,表现本身是抽象的,需要很强的理性思维劳动,不然就形成不了复杂的主观审美和这样的创造智慧,或曰智慧创造,不得不导致因找不到深刻的美,而缺乏对美的深刻表现,也就缺乏动入心脾的深刻表现力。

说过了怎么认识表达和怎样表达,以及什么是再现和表现,都是为了把这些引到美的再现和表现上来,最终是为了以形成艺术深刻表现力的方式,进行美的艺术创作。

缺了深刻表现力,等于缺了艺术最起码的效果,也就缺了从艺术上接受评价的资格。这依然解释的是,艺术殿堂在哪里。

不过,明白了这些是一回事,能否做得出来则绝对是另一回事,还是要避免拿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当本领,不能以为主观上这么做了,就当做事实证据,自己蒙自己而偷换为实际效果。任何主观想法再好,永远不等于客观上的真正本领。

真正本领还在于实际效果上。这就是,就写诗讲,要能见诸实实在在的痛痒,完完全全要看引人入胜,美不胜收,清新隽永,妙笔生花,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余音绕梁,入木三分,偏僻入里,等等,这些感受在读者的主观上有没有,这些词语读者给不给。

这样的效果,总是作者努力的方向,且本着这个方向在个人主观上怎么作为都不为过,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终不由作者的意志转移。不可因此强词夺理,急招白脸,因为不论用什么样的解释,怎么自圆其说,强词夺理和急招白脸都掩盖不了,还是意味在背书,换不来实事求是。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3)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