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羽佳蒙汜 男  
  • 注册日期:2017-03-06
  • 最近登录:2024-02-11
  • 粉丝人数:17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格律诗的拗救

羽佳蒙汜 发布于2021-02-18 16:25   点击:1148   评论:0  

   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拗救的方法,分为三种。

   七绝的平仄关系是在五绝上发展起来,就是在五绝四种基础平仄格式前面加上两个字即可,比如五绝的“仄起仄收”格式:“仄仄平平仄”,根据平仄相替的原则,在前面加上两个平音发声的字,平仄变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就是七绝的“平起仄收”格式。

   所以,我们讨论拗救一般拿五绝的格式做例子,能够看得更清楚,因为七绝那两个字是后添,完全可以根据五绝的平仄进行调整,所以七绝的拗救格式和五绝完全一致。

   还是先普及一下平仄基本格式吧,否则的话也讲不清楚拗救。那些对平仄鄙视的同学,应该是早就离开了,如果对平仄有兴趣的同学倒是可以继续看下去。因为我们要兼顾水平高低,那些水平高的的同学嫌啰嗦不愿意看也可以跳过或者下去点广告看其他文章。

   五绝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其实就是四种句式,这四种句式在一首五绝里面就都可以体现,因为正好四句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四个句式既可以在这首首句为“仄起仄收”的五绝里面出现,也可以分别成为首句,构成四种基本平仄格式:“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相对应的七绝四种基本句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就是在前面添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罢了,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拗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下,只要二四六关键位置平仄是交替的,都不属于拗救范围。而需要拗救的基本上是出现了关键位置的失替,这种现象即便在古时候也不多,在今天我们创作近体诗的时候基本上完全可以杜绝。

    我们学习拗救,主要还是为了欣赏唐宋古诗,特别是杜甫、黄庭坚等人的拗律体。

先声明一遍,今人创作格律诗,规则完全成熟,知识足够丰富,完全没必要故意去拗救显示水平,除非诗意到了那个位置,用字实在不能更换(比如专有名词,典故之类的),用也无妨,但是即便喜欢,也不建议多用。

   因为这种所谓拗律体,是常规之外的异数,就算才高如杜甫、黄庭坚,最终也没有把这条路走出来。


一、句内拗救

句内拗救又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对应七言则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格式。在这种格式中,如果出现“平平仄平仄”,七言出现“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这就出现了二、四位置同为平声,典型的“失替”,是为出律。而七绝如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也是这种典型:“平仄平平仄平仄”。二、四、六位置上平仄为“仄、平、平”,也不合平仄交替。

   但是我们看到第三个字(七绝第五个字)原本是平声的,都换成了仄声,就是把相邻的两个字发音平仄变换了一下。这种情况在唐宋是常见的,特别是试帖诗中,以至于后人在总结这种出律自救的方式直接将这种格式归入半律体,甚至不认为有出律,还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鲤鱼翻波”。

   没有出律,自然不需要拗救。对于我们今天来说,看到“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两种平仄格式的时候,自然想起可以“鲤鱼翻波”就好了,不用视之为出律,更不需要救。


第二种,五言中的“平平仄仄平”是平起平收格式,对应七言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按照首字不论的原则,这种五言格式的第一个字(七言第三字)如果发仄音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是“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但是我们以前说过,“一三五不论”是以不出现诗病为原则的。

如果出现“仄平仄仄平”或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就会出现格律诗中最严重的诗病:“孤平”。也就是除了韵脚字之外,其他发音中只有一个平声。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出律,所以必须做出拗救。

   而这种出律的拗救方式就是把第三字(七绝第五字)原本发仄声的字换成发平声的字,成为“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念起来也自然通顺一些。

   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寂寥无所欢”,“仄平平仄平”,苏轼的《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溪柳自摇沙水清”,“平仄仄平平仄平”,就都是这种句内自救孤平的例子。注意苏轼句子首字“溪”对句子的平仄影响忽略不计,可平可仄,并不影响后面的出律和拗救。


二、对句拗救

   对句拗救是在出句无法进行自救的情况下,通过下一句中字的平仄调整来做出拗救。

   而这种拗救是出现在“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基础格式中。这又分为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分别是出在句子中间两个平声上。

    当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因为不得已的缘故变成了仄声,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平仄为“平仄仄平仄”,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仄”,这种情况属于“一三五不论”的情形,问题不大,可以不用救。

    但是如果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的仄音字变成了平声字,就出现二四六关键位置上的失替,必须做出拗救,而本句已经接近最后一个字,所以只能在对句拗救。

   这是大拗,这种情况非常多,最典型的就是三四字全部变成仄音,比如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陆游的《夜泊水村》:“一身报国有万死”,“仄平仄仄仄仄仄”,像这种极端情况,我们如何在对句做出拗救呢?

作为“仄仄平平仄”的对句,平仄原为“平平仄仄平”,那么五言中一般把第三字的仄音换成平音,既保证了对句本身不失替,又救了出句。七言也一样,换掉“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的仄音。

   所以“向晚意不适”的对句是“驱车登古原”,平仄连起来就是:“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格式出律的拗救。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对句是“双鬓向人无再青”,平仄为"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对句拗救。


三、混合拗救

   上面讲了,“仄仄平平仄”的出律,需要对句拗救,而“仄仄平平仄”的对句格式是什么呢?“平平仄仄平”,那么在对“仄仄平平仄”出句拗救的同时,“平平仄仄平”也很有可能出现“孤平”的现象,需要进行自救。而进行孤平自救的方式也是切换第三字的仄音字为平音。这和对句拗救的方式是一样的。

“报国有万死”的拗救非常典型,所以编成了拗救口诀:

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

无字救双拗,佳联要记清。

   也就是说极有可能出现一个字既做出了句内拗救,同时又救了出句。为什么上面这首歌谣说“无字救双拗”?因为“双鬓向人无再青”中的第五字“无”不但救了出句“一身报国有万死”的“万”字失替出律,同时避免了“向人无再青”的首字“向”导致的孤平,也救了本句。

所以才称为“无字救双拗”。这种混合拗救的格式非常典型,也因为相对复杂容易迷惑平仄初学者。要想理清,需要大量阅读赏析近体诗。

   格律诗的拗救就分为以上三种。说简单吧,看上去挺复杂,说复杂呢,一通百通。再声明一遍,拗救是赏析古诗用的,不建议写诗用。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9) 查看   收藏(4)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