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网上的定义是精神的继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另有一种简单的概括:文化就是以文化之。那么什么是“文”呢?实际上就是思想认同,是人们的整体思想认同。什么是整体思想认同?就是大家普遍认同的内容,个体的不算。因此,不论大人物或小人物的个体,均不能代表整体。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并不是大人物可以囊括的,同样也不是小人物可以代表的。能够代表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只有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代言人。他们所代言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倾向性。
一个民族,其思想、精神的表达的载体是什么,是文艺作品。作家,知识分子是文艺作品的创造者,他们是文化的代言人。
不是民众没有思想,而是,他们的思想自己不能够表达。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诉求、价值认同是可以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的。
香港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冯梦龙《警世通言》)、《雷峰塔传奇》(明人陈六龙编)、《义妖传》(清人弹词)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但是故事情节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其中加入了作者的价值观。众所周知,话本、小说、电视,必然以读者、观众的好恶为导向,否则,其作品将没有市场,也无法流传后世。读者、观众、听众即普通民众,他们在影响文艺作品作者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等这些文化因素,通过作者的笔表达出来了。也就是说,作者根据大众的价值取向进行了二次创作。
换而言之,文学作品在创作、演变的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民众的文化取向、价值取向,是文化的具体表达。
《三国演义》虽然是罗贯中的作品,但是代表的却是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在一个晚上一挥而就的,而他根据长期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改编而成的。历史的真相与民间流传的故事不是一回事。尽管曹操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但在三国故事中他却是一个奸雄,是一个坏人。为什么这样啊?因为老百姓喜欢,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需要把曹操说成那个样子。
郎咸平先生说过下面一段话:
诸葛亮又是草船借箭,又是借东风,又是空城计,简直聪明极了!然而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恰恰是我们文化的一个致命伤——投机取巧。
历史的真相中,诸葛亮同样也不是这样子的。据载,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所为,而是孙权在侦察敌营的时候发生的事,孙权也不是主动的“借箭”,而是被动地无意之中带回了数量不菲的箭。……为什么诸葛亮最后被塑造成了这样子呢,因为大众的价值取向、文化倾向需要这样。
神机妙算作为一种战争策略,未尝不可,甚至是必要的,是很好的,是要打胜仗的。但是,如果把神机妙算用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待人接物中,用在说话办事中,立身处世中,时时神机妙算,处处神机妙算,什么事都占上风,做事情总是想办法走捷径,一点亏也不能吃,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那不就是投机取巧吗?
当投机取巧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一种普通的价值认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难道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致命伤吗?!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