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0-04-11
  • 最近登录:2023-12-06
  • 粉丝人数: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古诗写作应跳出平仄音和韵脚的藩篱

长路漫漫 发布于2021-03-23 10:30   点击:2000   评论:6  

                            诗写作应跳出平仄音和韵脚的藩篱

                                          //云喜
     
诗词爱好者写作古诗词,尤其是五言、七言绝句时经常为平仄音和韵脚所困扰。笔者也是深受其影响,由于初学古诗写作,不能熟练驾驭古诗文字密码,经常为平仄音和韵脚绞尽脑汁。有时为了达到平仄音和韵脚和谐,符合要求,一首诗不惜频繁换词、换字和奏韵,结果写出的古诗读来索然无味,淡如白开水,没有诗词应有的含蓄与韵味,缺失灵性。通过不停阅读和学习,笔者突然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诗写作如果过分拘泥于平仄音和韵脚、韵部,对于初学古诗爱好者绝对是一种禁锢。跳出古诗平仄音和韵脚限制,同样可以写出千古流传的古诗名篇,下面不妨列举一二,与大家共同分享。

                        

               作者:袁枚(清代)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这首五言诗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所写,我们读幼儿园和小学时都耳熟能详,并熟练背诵。诗的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了唱歌,静悄悄地站在树旁。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出来。他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振林樾”。

    第三句是过渡,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第四句“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闭”和“立”两个动词,把牧童天真的神态和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非常脍炙人口,深受儿童喜爱和诗词爱好者品读,下面我们再来对照古体格律诗的要求,看看这首诗的平仄音和韵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平, 仄仄。

依据古诗规定,五言、七言绝句平仄音要求分两种,分别是平起和仄起韵脚分四种,平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仄起首句押韵,仄起首句不押韵。

   这首诗首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音规定如下: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入韵平仄音如下: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带下划线表示可平可仄。我们再看《所见》这首诗平仄音显然不符合要求。

我们再分析这首诗的韵脚和韵部和谐问题。“牛”字属于平水韵十一尤(平)韵部;“属于平水韵六月(仄);“立”属于平水韵十四缉(仄),上述三字都不是同一韵部,韵脚不同。

从借韵角度再分析,第一句“黄”字属于平水韵七阳,“林”、“口”|、“立”、“”等都不是同一韵部。按照格律诗韵部规则,显然不符合律诗要素。

袁枚《所见》这首诗平仄音和韵脚都不符合古诗要求,难道这不算古诗吗?显然不是。要知道袁枚是清代有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难道他不懂古诗的平仄音和韵脚要求吗?并且这首诗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称作古体散文诗,或者近体诗。爱好古诗的朋友不妨找度娘查一下,袁枚这个人、这首诗,或者进入古诗文网赏析这首诗。就会心胸赫然开朗。然来写古诗真的被平仄音和韵脚绑住了手脚!

再看另一首诗

                   鹿    

               作者:王维(唐代)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的意思是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笔者不对这首诗写作特色进行细细讲解,大家可以去百度或者古诗文网等网站搜索唐代王维就行。在此只谈平仄音和韵脚。

这首诗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人”字平音,不押韵;第二句但闻人语响“响”字仄(三声),押韵;第四句复照青苔上。“上”仄(三声),押韵。

这首诗的四句平仄音的特点对照古诗要求同样存在不合格问题,另外一个是古今汉字读音不同,但是依据平水韵表,古代“上”发音是shǎng,响和上,平水韵里同属于一个韵部“二十二养(仄)上声”。

以上两首诗平仄音或韵脚不符合古诗要求不是个例,在此不一一枚举,大家可以网上查询,笔者想说的是初学写作古诗的朋友不要过分拘泥于诗句的平仄音和韵脚,而要突出诗的意境,诗的灵性和韵味,这个韵味是指诗的魂,不是指韵脚,古诗作品才更有生命力、活性。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