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21-02-26
  • 最近登录:2024-03-29
  • 粉丝人数:68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两篇诗词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文章:《浅谈归纳诗词取象艺术的技巧和意义》与《浅谈诗词意

九文画家诗人21 发布于2021-03-24 11:17   点击:798   评论:1  
王仲华,笔名九文,号蒙童。1971年生于安徽省宿松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油画系,油画作品参加过法国巴黎当代来自中国油画家对外世界油画创作交流展,现居南京。擅长中西绘画、雕塑以及各种平面装饰设计,也擅长古典诗词、汉赋及文言文的创作与赏析,同时也爱好现代诗歌以及音乐歌词与作曲的创作,在中国当代诗坛先后发表古典诗词一万三千多首,发表原创的现代歌词200多首,也发表作曲的作品多首。诗词也每一天发表在网络平台里的《今日头条》或《都市头条》。是中国华夏诗词学会的特约作家撰稿人,又是中国诗歌网官网签约的诗人。
《浅谈归纳诗词取象艺术的技巧和意义》
作家/九文-2020-02-05-12:50(作)-17:12(修改)
   诗词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情感的一种体现韵律感的文艺载体。
   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象为诗人的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素材,也为诗人作家的诗词创作和思想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无限的意象和土壤,为诗人的创作和激情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无穷无尽的情思如甘泉涌出。诗词创作讲究意象的选择和合理的组合,形成良好的意境。所以,诗词的创作思维活动一般是先立意,后取象,象随意转,意到象准,境由心生,意始终是诗词创作的核心。但偶尔也有因发现物象秀美而引起诗兴大发,进而激发诗人的兴趣而进行诗词创作。如果把情感当作烹饪的调味剂,意境当作是一盘主菜的话,那么,取象则是为了给这盘菜提供良好的食材,通过核心的情思来润色、润味,要想让主菜更加鲜美可口的话,那意象选择的恰当或精准与否,则决定了这盘精神大餐的味道是不是可口的佳肴,不同的意象为这盘菜提供了不同的食材,而不同的食材适合不同的调味剂,那精神大餐的味道也绝不一样。物象的取舍、组合、排列运用得是否巧妙精准,往往能够使诗词的意境起到锦上添花,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作用。反之,也可能弄巧成拙,收效甚微。结果想要的精神大餐却不能成为精神大餐了。因此意象的选择是否精准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可见它体现了精神大餐是否通过恰当的意象,这样一种精神食材的选用是否成功。所以说烹饪诗词作品的精神大餐,取象就是一门高深而又精湛的技巧,也体现了诗人的阅历和生活与情感以及丰富的人生经验,是一项须要十分注重和讲究的艺术。
    那取象究竟有没有正确科学的途径和方法呢?毫无疑问,取象通常有正象正取与正象反取的两种途径和方法。
    所谓正面取象:就是从众多物象中选择正面、明亮、热情而积极的意象来抒发表达正面、积极、欢乐、吉祥如意的思想情感;或从众多悲哀伤感的物象中取暗淡、低沉、悲哀的物象来抒发表达忧愁、离愁和悲伤的思想情感。
   所谓正象反取:则恰好是相反的,用欢乐的物象衬托哀愁的意象,用伤感的物象来衬托精神振奋的意象,所以这样的一种比兴的艺术效果的对比创作法,往往使得诗词创作的作品可以取得令人很意外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取象的正反差异将导致取象的组织艺术在形式美感方面产生很大不同的艺术效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有着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日月的阴晴圆缺、万物的兴衰,人间的酸甜苦辣。在我们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而面对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精神状态,不同的情感抒发需要不同的意象来组**不同的意境,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诗词创作中所取之象必然不同。换而言之,就是诗人必须通过选取不同物象的外象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思想情感。
   如晴天丽日让人心情舒畅;蓝天白云让人浮想联翩;阴雨连绵让人心情压抑、烦闷;电闪雷鸣让人惊惧、惶恐不安;而春暖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使人充满朝气和阳光,也使人憧憬美好的未来和希望,使之爱意无限;夏日炎炎使人心烦意乱,盼望获得一丝清凉;秋实之时,使人感到丰收的喜悦和硕果累累;而深秋的萧瑟端肃,又易让人产生萧条、绝望、离愁、别怨;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使人感到寒意凛肃而凄凉;鹤唳长天,孤灯寒夜使人羁旅他乡而感到孤独、寂寞、怀乡、离别之哀怨;秋风萧瑟,红叶滿山,便人产生相思、衰老。痛失时光之念;柳絮飘飘,芦花漫飞,使人伤感岁月的流失,人如浮萍飘忽不定、倍加落寞之伤;春光明媚,花好月圆,是喜庆祥和、象征终成眷属、欢乐团聚之希望。
   下面就不再列举很多不同季节的不同意象给我们人类心灵所产生的特殊情感。
   正反取象的不同艺术特点是诗人作家不可忽视的问题!而正象反取的艺术特色可以利用小中见大,或大中见小,悲中蕴喜或喜中含悲,忧中藏乐或别中蕴聚、聚中蕴忧,近中虑远或浅中见深等不同反差的对比,利用比兴的不同反差的艺术性的信息来描述特殊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诗人自己的特殊的思想情感和色彩。
   1、体验人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或思想行为或动作方面如: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悲中蕴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是乐中藏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聚中言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别中思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赞中含讥等等。象随情转,诗缘意生。取象时既可以一象多情或一象多义。
   2、举例特殊的客观意象,并利用其象征意义来传递诗人特殊的思想情感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么多的具象综合在一起,只是为了证明《观书》的论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诗人并举一组特殊的物象,进行排列描述,目的只为“断肠人在天涯”之意作铺垫而抒情。
   3、也可以一象多情或多意作为阐述情感的因而归根结底得出特殊的结果或结论。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此诗唯一的物象,但通过诗人的描画,其蕴意却既多项且十分深远。
   4、描述物象的特殊声响或动作对环境和人的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与诗人抒发特殊思想情感形成因果关系,并最终成为抒情的理由。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黄莺是唯一的物象,但其蕴意却纷繁复杂,既有怨气,又有思念等等。
   5、采用比兴的手法列举不同的意象在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的对比写法,相互反衬,形成不同反差的艺术特色,并在列举的意象中本身就包含了特殊的思想情感,抒情很自然地暗藏其中。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所取之象中,既注意了远近搭配,高低错落,声色兼备,大小相衡;又注重了上下相偕,古今相印,季节相顾,方位相融等多种具象元素,使这一绝句美不胜收。当然,这是名人绝句,我们当代诗人在自己具体的学习创作过程中,还做到描述列举不同的更加细致入微的具象来暗示更加细腻的诗意和情感,使得自己的诗词创作的思想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地表达,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不同的意象具有不同的声响、不同的造型、不同的动态、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象征意义。诗人在创作中要好好根据自己诗词写作的立意而选择恰当的意象来描述这些不同意象的这些方面的差异,反复琢磨、反复权衡,找到最佳的意象,描述最佳意象的在这些方面的最佳特点或其象征意义进行抒情,表达诗人立意中想要表达的某种深刻的思想情感将无疑具有指导创作的意义,犹如明灯照亮诗人在创作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使得诗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道路走的更远,走的更加开阔!而不是相反的结果,更不是无从下手的结果。把诗情画意和诗词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尽显自己的意象之中,从而使诗词意境高远,句美词雅,做到如此,写出精品也就不难了!
   综上所述,选择精准恰当的的意象,在写作方式方法方面对不同的抒情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写作方法。使得不同的诗词作品呈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和不同的艺术色彩。虽然大家都可能知道以象寓意的重要性,但取象恰当与否对抒发特殊情感有无关联或必然的影响是值得诗人探究的问题,精准而良好的意象本身就体现深刻或精彩的诗情。取象的好坏,决定了诗词作品创作的成败。选取了合适的物象,加上诗人的缜密的推敲,诗言更加精准而生动,象和意就能体现完美的统一,相互配合巧妙,缺一不可,使诗境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使抒情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使诗更耐人寻味,更耐品读,更加回味无穷。
   因此,古往今来的诗人,特别是诗词大家的经典作品无不体现取象表意,意与象的完美统一,无不体现精彩纷呈的艺术精华,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使得这些精华作品在诗词的殿堂中绽放应有的光辉。
 《浅谈诗词意象的创作与诗词艺术的形式美》
作家·九文画家诗人-2022-02-05-13:40作于南京马群
   今天我谈的主题是关于诗词意象的创作与诗词的形式美之间的关系究竟到底存在怎样的问题呢?
   什么是诗词的意象?意象是诗词的“意向”和“形象”的两者精准而和谐的最佳组合。很多诗人还搞不清这个概念!“意”是具有一定的思想见解和思想深度的情感认识,具有一定的方向倾向性,情感具有一定的导向,影响对他人的情感看法而产生影响。意是思想情感和思想认识的抽象概念。“象”本身是客观事物在诗人头脑中的外在"表现"。意象是属于千千万万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诗人对事物形成一定的看法和特殊记忆的外在表象或现有的一种知觉性的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的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的意象涉及诗人的审美范畴,亦属于某种“审美意象”!它是诗人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某种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某种经验材料而进行加工有感而发所产生的产物,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某种艺术形象。这样一种的显现,也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在诗人的头脑中相融合的特殊心象或印象。意本身就是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在情感、情思、意念方面产生有差别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象就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对事物的形态所持有的某种印象的样子。简单地说就是诗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借物抒情。是诗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在特殊的思想环境中,借助某些具体的外物来组织成诗词作品的艺术环境,形成某种艺术氛围,这种创作方式体现了不同特殊的艺术意象形成特殊味道的文意作品,通常是诗人们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作家的情思。
   在诗词的创作中,意和象既是矛盾的,又是整体统一的艺术形象,是矛盾的统一体。所谓上文谈到意象的剖析,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以自己的特殊视角以自己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与象的组合目的就是作家想要的某种寓“意”之“象”,就是具有某种艺术的典型事物的外像,被用来寄托诗人作家的某种主观情思,是来源于客观世界形成于诗人的主观中的客观物象。诗人作家想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创作活动,来以象寓意,这样更能做到在创作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以景或寄景,使得自己的情与景产生合理的交融,诗味馥郁而生,艺术作品就像是诗人作家的胎儿在诗人腹部孕育成。因此可以这么说:情与景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组合方式最为多样化的两种要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引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因情造景、以景喻情和移情于景是情景组合的主要方式。研习中国古典诗词 ,只有从这些方面理清了情景关系 ,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其意境 ,领略其韵味 ,认识其审美意义。《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这般说,古典诗词中的景和情的关系,情者以文乃之为经也。所以我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格外尤为重要而直接了。
   以景抒情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又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用意曲折,而一气流转,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如何能不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参差错落,一语百情。由后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应有之景。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题目来看,这首诗是谈观书的体验,意在向读者讲道理,发议论。但作者写的却是诗,不是用空洞的说教,而是让形象来说话。虽然诗人构筑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读后让人感觉到了清新明快的自然风光,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后,作者不只是在描摹自然的风光美景,而是想借描摹风光美景来表述观书的感想,顿刻使美的意境得到很形象地升华,与读书融合在一起了。又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诗人身在其中只能看到的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不能一目就能看到三百六十度的视角,仅仅是诗人的视野范围之内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不难想象,根据我们大家的共同经验,我们通常游山所见略同,观察世上事物也通常如此。这首诗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启迪了人们认识到一个道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我们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导致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采用全视角,摆脱主观成见,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以上所列的两首诗,都是典型的以意取象的范例。
   二、意象的主要类型有仿象、兴象、喻象、抽象、形象这几种。
   1、仿象又叫“倣像”。又分四种情况:
  (1)、 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且希世之所闻,恶审其名?故可仿像其色,靉靆其形。” 李善 注:“仿像、靉靆,不审之貌。” 南朝 齐 王融 《巫山高》诗:“仿像 巫山 高,薄暮 阳臺 曲。”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仿像识鮫人,空蒙辨鱼艇。”
 (2)、好象,似乎。《晋书·刘元海载记》:“吾昔从 邯郸 张冏 母 司徒氏 相,云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 
 (3)、模仿。《晋书·刘粲载记》:“﹝ 粲 ﹞好兴造宫室,相国之府仿像紫宫。”
 (4)、亦作“ 倣象 ”。模仿。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清》:“即诣故居,朝来之大宅宏门,改张新旧,曾无倣像。”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后儒之所谓著察者,亦是狃於闻见之狭,蔽於沿习之非,而依拟倣象於影响形迹之间,尚非圣门之所谓著察者也。”简单说就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2、兴象就是指诗词中的意境。则是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例如: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孟浩然》:“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復故实。”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陶翰》:“为诗词笔双美,既多兴象,復备风骨。” 清 施闰章 《蠖斋诗话·杜注》:“‘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 星河影动摇’,盖言峡流倾注,上撼星河,语有兴象。”3、喻象也称比象,就是用“以彼物比此物”朱熹语的手法造象,这区别于通常所说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写美少女的青春与活力,写得鲜活而又生动.象,不单要造得“很像”,而且要造的有象趣.有喻事之象,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有喻情之象,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喻理之象,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喻物之象,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带春雨”.总之,喻象是一种隐喻.通过“象”以“喻”理,通过“象”以“隐”情.喻象的目的,使诗意更能含蓄而清晰地表达。因此喻象就是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4、抽象是通过分析与综合的途径,运用概念在人脑中再现对象的质和本质的方法,分为质的抽象和本质的抽象。分析形成质的抽象,综合形成本质的抽象也叫具体的抽象。作为科学体系出发点和人对事物完整的认识,只能是本质的抽象具体的抽象。质的抽象只能是本质的抽象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作为完整的认识,在诗词创作方面是指诗人想要表达的很深入的、很浓缩的情感精髓。是诗词作品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将客体即事物的外象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语言文字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三、在意与象的矛盾当中,我们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就是“意”。
    意是诗词创作的主线,是中轴、是创作最终完成作品的核心骨。而“象”是为意而取的,是为表意而服务的,是次要矛盾。诗词创作不能忽视意与像之间的主次矛盾的转化服务的问题。写像是为表意而抒情。就是说在诗词的创作上不能只注重象,而忽视了意,但也不能只注重意而忽视了象。把握好意与象的主从关系是把握诗词创作的原则和方法。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无论对象的描述有多大的篇幅,有多深、多广的刻画,都不能成为诗词的主轴。任何物象的描写,如果失去了意的存在,那诗词的意境也必然是浅显的,也必定形与意而散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抒情。甚至是没有意境的!这样的诗词作品就不会有什么欣赏的意义。例如我们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四句词写的全是物象,构筑的是一幅凄美的画面,但关键的还是最后一句,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叫诗眼,是全词的主轴,是词人的情感自然地表达与回归,也就是意的表达。如果没有最后一句的意,那全面所有的象都白写了,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是一些凄美物象的堆砌而已。而有了最后一句的意,顿刻使全词的意境得到升华,让人回味无穷!同时诗词的创作也不是通篇都只重意,不是都只突出意的境界。意是需要很生动地陈述、修饰、渲染艺术气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诗词便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当读者读诗人的这类作品就如同是喝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相反回味无穷,不然就令读者失去读的兴趣,也无法领略其中的美感。
   从象的以上各方面所列举的例子中,这些诗词作品的诗意都很高远而深沉,但并不是通过说教来使读者感受,而是通过美丽的画面,让读者如同诗人作家一样在诗词作品良好的意境中都感同身受。体验到诗人是通过象来表述的,但却寓意与象中,体现出诗词作品的艺术美感。从而发现诗词作品的诗意盎然。朱熹的诗全篇都是通过景致描写而让人体味到读书的深意。马致远的词则五分之四的篇幅用来描象,最后写意点睛之笔而使全词升华达到震撼人心的高潮。所以说,以意取象,主要是在诗词创作中要围绕着意来取舍象,而不在于象的多少或意和象的篇幅分配或所占的比重是多少。只要能达到突出意的效果,那么用于描象的篇幅多一点或少一点都无所谓。相反,如果不能突出意的主轴,即使通篇描象,也不能创作出意境高远的诗词佳作来。
   总之诗人作家以象表意,以景寓情,会使诗语清纯、尔雅,会使诗词意境优美,高远,思想精深,诗意盎然。诗词中的意象不仅仅是对事物表象的描绘,而是要通过对事物的具体的形象进行合理巧妙生动地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思想情感,这就要求作者要通过认真观察,认真选择,认真取舍物事物的不同表象,进行合理地组织和布局,为表意而抒情。意象不是让作者只用表象来叙述,而是要深入到具象的过程,越具体细致入微,渲染越生动传神而深刻,那意境越高深。因为表象只是保持在记忆中某一事物的形象;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具象则是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受、多次为之激动的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形象,它不仅仅是感知、记忆的结果,而且打上了作家诗人与语言艺术家的情感烙印,受到他们的思维加工,所以更加鲜活生动,更具哲理和美感。  
     今日只是很自然地对自己多年从事诗词创作进行思想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如有不妥当之处,还请诗友斧正!在此九文向您叩谢,致以崇高的敬意。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诗词创作实践活动!我愿意与大家共勉共同进步!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3)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