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写诗的原理三百六十五(怎样看理论指导实践:唯物和理念)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1-04-17 09:05   点击:486   评论:4  
七绝 以诗代序
咬文嚼字为何焉,唯准唯衷唯自然。莫以空思强附会。极端穿凿逆苍天。


写诗的原理



三百六十五、怎样看理论指导实践:唯物和理念

这部分,分成三个话题来分解,把与诗友的一次后台讨论搬过来,涉及两个内容,实际是三个部分,诗友评拙诗和本人回复中的两个议题,一个是如何通过客观唯物来评诗,一个是如何对待写诗理念。下两个话题亦以这个题目为总,先如下:

风影云形就拙诗留言:

老兄的诗论确实精彩,可知道这首诗的瑕疵有多少?七律 遣意

大风过后顿萧条,满目荒芜遍野郊。杨柳剩枝残正苦,梧桐去叶冷还抛。

往时清水林前映,今日寒萍背上敲。气候非常真变化,人间指定不来抄。

1.大风过后顿萧条

1)“大风”任何季节,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大风,没有色彩与时空感,语意不丰,对“风”字需稍加修饰,否则“大”字便可有可无,一句之中如去一字而无损其意,则此字可视为废字。

2)“萧条”二字意先露了,写秋之萧条,不需道出,以景渲染,使读者感到萧条方为佳构

2.满目荒芜遍野郊。

“荒芜”与萧条二字一样,也是范了直露之病。首联总写直入,以散文之笔未为不可,形之于诗就弱了。

3.杨柳剩枝残正苦

1)“残”就是说苦,所以苦不必说,“残正苦”应继续换以景语来说。

4.梧桐去叶冷还抛。

“冷还抛”语意凝滞,当然人人都可意会是什么意思,幸好还不是选用的艰涩字。

这一联“杨柳剩枝”与“梧桐去叶”“残正苦”与“冷还抛”意近,范了合掌之病。想必是让对仗给害了。

5.“往时清水林前映”

此句太过白话,对尘啊泥啊土啊水啊风啊等等物象应稍加修饰以去其俗气

6.今日寒萍背上敲。

“背上敲”与“冷还抛”一样,读者虽可意会,其实是作者表达不清。为求工对以文害意,致使文脉不畅。

起、承、转、合,转时不转,就像该走不走,让主人汗颜心生不快。这一联所述仍然与上联近同,就显的啰嗦,诗也好词也好,应做到惜字如金,一句一意,前边话说明白了,就不要赘述,同样的话说一遍即可,因为说一百遍也是表达的同样的意思。

7.气候非常真变化

这句也近似白话,七个字说的不过是气候多变。应用最少的字来表最多的意。

8.人间指定不来抄。

“抄”也是让韵部给害了,此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结句欲以人生感悟与所见之景相合,可惜不能超脱旷达,又没有人间惨痛经历。

这一联有点隔靴搔痒,其实并没合住。

huge回复:

问过朋友说出来听听,先谢谢朋友,肯于热心道来。像这种情况,从哪跟朋友说起呢?

本以为有观点碰撞,原来朋友是这一番意思。如同上市场买菜,回来家家做法不一样,有的为不去皮就打架,有的为不单炒就拌嘴,还有的为人家说不能吃,咱就不能吃,闹不合,这怎么是好?

就从这。朋友说:“老兄的诗论确实精彩,可知道这首诗的瑕疵有多少?”这话恐怕在别人那儿合理,因为很多人说的东西都是趸来的,当然说与做就可能不一样。

在我这里呢?不妨先看看,我诗论中说的这些东西,问一问从哪里来?是古今书上有,还是网上有?如果在别人那里见到,转载且不提,类似的或大段话,或一两个观点,包括说话风格,对照日期寻出处,还不是一律出于我之口笔?

这种情形,说出来的一言一字,怎么才能得来?天上能否掉下来?这么一问,是不是意味朋友话里上下句自相矛盾了?是不是应该想:“他怎么能说出来,却做不出来呢?”

带着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有所思考?只要思考这个问题,就会找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要么这些东西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说到做不到,要么就必须是先做到了,然后才能说出来。

如果意会到是后者,这时是不是就会反过来重新思考,朋友意见中的合理性问题?有了这个问题,认识是不是就该深入下去了?

深入在哪里?朋友既然说“老兄的诗论确实精彩”,说明朋友有认可处,乃至心领神会也说不定,这就证明朋友的认识,从观念观点上,与我这里并没有直接冲突,那么为什么又会想到“这首诗的瑕疵有多少?”

这时,是不是该问:瑕疵在哪?是什么?以什么为标准?就本着这三个问题,想想看,朋友会不会找到根源?

实际上,朋友说的这些瑕疵和标准,都本不属于朋友已经有的正常观念观点里的,而是别人定的教条。这就出现了自己想的是一个样子,能明白我诗论里在说什么,但标准却不是自己的,一套过来,便觉得这个人怎么说做不一呢?

于是,又该问,想没想过教条与规律间的联系?哪些是客观的法则,哪些是主观的条条框框?哪些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遵循和传承,哪些是一直漂浮下来,或后人重新捡起的糟粕?

还可想,哪些是真正的写诗要领,哪些恰恰是写诗的阻力?哪些是经得起古今实践检验,已经被大量经久不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证明了的,哪些则是从旧货堆里翻出来的?哪些能见诸诗仙诗圣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精髓,哪些则是酸腐文人割裂孤立静止的认识中才有的创作和欣赏成见?

就带着这些问题,再回过头来问一问,朋友在看待一首诗的时候,有没有进行过这些方面的仔细审视?不审视这些,怎么能断定瑕疵在哪,是什么,以什么为标准?

以上,跟朋友交流的是认识和观念方面,至于这一拙诗,朋友能兼顾形式和内容,听来很让我满足,时下难得。朋友说的各处都认真回看了,谢谢朋友这么仔细。我知道,也能体会得到评诗的辛苦和费心,笔力、精力,时间,耐心等,都是不易的劳动。

拙诗的大意是,好端端的景象,被大风吹得啥也不是,希望人间不要来抄袭,这是意在笔先的事,是给写诗定的调子,剩下就是诗里的样子。

气候是自然规律,如何转入情感表达,并把总的意思托出来,就是这首诗的构思。到了动起笔了,构思就变成了章法和言语组织。

起承转合有大体规律,没有一定之规,以每一联来练习章律,是初学要遵循和体会的,然后才熟能生巧,之后便不必拘泥。这首诗的转在末联,全诗说的实际只有一句,就是集中在了末句,字眼在“指定”二字上。

诗的言语组织,不是从文字到文字的“抠字眼”,也就不是表面的语文能力,而是更深入的语言交际功能、文学表现力和这样的规律,抠的是神,是精神内涵,是表情达意的应用价值,不是文字本身物质意义,这是古人“炼字”的真谛,并非为了单单凸显语言文字怎么样。

后人在这方面有误解,一直在延续,若成了习惯观念,乃至成见偏见,会怎么都不好说。最好还是不想这些,也不膜拜典籍记载,就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大家经典里,直接体会更好。

汉语言不怕重复,怕的是无谓复制,忌讳没有涵义增加,干巴巴玩文字,讲究同义词,近义词渲染,注重返璞归真,宁拙毋巧,于无声处听惊雷,也忌讳华而不实,雷大雨小,外强中干。这些都是因为汉语言用起来更重视内涵,才有的特质现象。(转下一话题)



邀请:本人正在一个论坛开拓一个版块,称评点写论?已经起步,纵说当今的人好图安逸,开拓者如凤毛麟角,但还是期望有谋求健康写诗氛围的朋友,一同来打造,共享能在一块净土上,进行评点写论的乐趣,详情可见这里《七律约友》《七律再约友》,或直接点击注册,发帖和留言。

评点写论地址:http://www.hksc888.com/forum-644-1.html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6) 查看   收藏(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