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红山青松 男  0岁
  • 注册日期:2015-02-07
  • 最近登录:2024-04-25
  • 粉丝人数:477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浅谈题图诗的创作方法

红山青松 发布于2021-09-07 20:29   点击:1772   评论:4  
「作者简介]
红妆,广东52诗词文社创社社长;北京诗词百家杂志社副社长;中华网络诗社名誉社长;长江诗社名誉社长;文学海岸线艺术顾问;南粤诗社顾问;白桦林诗社顾问;古调新歌诗社顾问;安萍诗社顾问;香港诗词文艺协会理事。诗词吾爱网百家点评版主。2018年主编出版了《丁酉九九消寒诗》第一版合订诗集。2019年主编出版了《落花时节又逢君》合订诗集。
  中国的文人离不开诗词书画,也可说它是中国文人的名片。诗为画魂,书为画骨,绘画与诗词的关系可说是同源同根,作为诗词爱好者我们经常会给予图片配诗,相信在座的都参与过题图诗的创作。今天这节课,想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点写作经验,参照了一些古时题画诗的作法的资料和前辈老师的有关资料,主要想从题图诗的艺术手法来对几种实用的写作方法略作探索,希望不致于误人子弟。

一、题图诗的由来
  说到题图诗,时下诗坛少数一些主流文化的人认为它很“俗套”,属于文字游戏一挡,和唱和诗一样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诗,然则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中国诗画历史的很无知的一种偏见,因为题图诗也是诗歌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题画诗历来就是诗坛画苑中一束绚丽花朵。
  题图诗存在已久,它是流传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艺术手法,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诗画结合,画上题诗,是中华民族美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我国绘画艺术所独具的特色。它的出现与发展,将诗与画相互促进开辟了新的道路。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中国画即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画家既作诗又作画,不仅能起到开阔视野的作用,而且能起到丰富画面的意念和启发观赏中国画的想象作用,中国的题图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
  在画上题诗,或根据诗意作画,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的“丹青吟咏,妙处相资”便已将诗画融为一体,使文学和艺术携手共行了。它说的就是“诗情丰富画意,画景渲染诗境,两者相得益彰,获至一种精妙的艺术效果。题图诗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三绝诗书画,缺一不成家”,来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增强了作品的形式美感,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有吟咏画卷的诗作,但由于它们并未题写在画面上,所以也只能说是广义上的题画诗。
中国画和题画诗虽为美术和文学两个范畴,但画是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两者在构思立意上有着不可替代之妙。清代孔衍拭《石村画诀》说:“画上题款诗 ,各有定位,非可冒昧,盖补画之空处也。如左有高山右边宜虚,款诗即在右。右边亦然,不可侵画位”。以上“补画之空处”、“不可侵画位”这两句话,就是给题诗款在画面上下了极明确的定义。“补空”二字,也就成为画家题诗款时的一个谦虚名词了。
  早期的题画诗,大多是诗人为画家题写而作。诗画结合的开端,传统的说法要上溯到魏晋南北朝,也就是六朝时期始见题画诗的雏形,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那时就有了“画赞”之类作品。但那时虽有咏扇、题屏之诗,但其内容与画面并无关联。也有的学者认为题画诗发端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
  其实题图诗从唐代王维、杜甫起便有流传,如杜甫《画鹰》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涂山水歌》等。到元代后更为盛行,今天在绘画作品中还时有所见。故,清人沈德潜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这样的说法。
  欣赏和品味入画之诗如诗之画,会使人产生美妙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清人戴远山送桐峰官滇南,赠以对联:“诗堪入画方称妙;官到能贫乃是清。”题句中的上联。“诗堪入画”,化用了苏东坡评价王维诗画时所说的:“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毫无疑问,这是高水平的诗画艺术才能达到的境界。

二、什么是题图诗

题图诗,也称为题画诗,或者叫诗配画等
  写好题图诗,选图固然很重要,但这”题“字也至关重要。
  题诗,就是为一幅画题一首和画内容主题进行相烘托的诗句。它特点就是把文学与美术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诗与画浑然一体。它的意义在于画配诗,可以明其旨、饶其趣、言其心、高其境、长其艺、励其志。
  作为诗歌的一种形式存在,题画诗既有诗歌的共同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准确地把握它们的特点,是我们学习鉴赏这类诗的前提。诗歌中有情、理、象,始于情,忠于理,而情理的体现则都是从象中来,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这也可以说是题画诗的三个支柱,所以才会有“诗是有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在创作题图诗的时侯要尽量围绕这三点写作要素:合情合理,具有具象的结构,达到至真至美的效果,这是在题图诗创作中必须要坚守的理念。
  画上题诗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对画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就是说画中不能表现的意境,经过诗的品题可得到,它可以使诗情增添画意,画意映衬诗境,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首富含哲理、禅眼的诗,可以使画获得远远超过画面所包括的境界,产生质的飞跃,这就如同我们所追求的诗的“升华“。
例: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楼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要真正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意境并不容易,但是苏轼的这首诗却完美地诠释了惠崇的画作,做到了诗与画的完美统一。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
  狭义上的题图诗是指画家、诗人当时或事后题在画上的诗作。那么是不是就说题画诗非得都在画上题呢?非也!那些没有题在画上而对画进行品评的诗歌,在广义上说也可称之为题画诗。我们今天讲的题图诗通常是指其广义上的,网络时代,图片传播非常便捷,那些对图片进行品评的诗作,我们都都可以称为题画诗(或者题图诗)。年后我们文社进行了不少的题图诗训练写作,相信大家也应该收获不少。
  在体裁的选择上,狭义的题图诗受画面的限制,大多采用绝句题材的诗作。广义上的题图诗选择的范围则可宽泛些,既可以选用律诗绝句,也可以采用现代诗(但很少)。我们都知道“诗言志,词言情”,因为画家在画上题诗,受到画幅的限制,题画诗最好的体裁是绝句形式。“诗言志,词言情”的原因所为何呢?这就需要我们从诗和词这两种文体的发展和产生的历程来找下答案了。
  中国文学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就是“文以载道”。古代的诗,是文人墨客表达自身情感的问题,多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表达自己或悲愤慷慨,或壮志难酬的情感以及志向,故诗言志。古代的词,内容以女子闺怨之类为第一主角,因而多表达对在外征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爱慕男子的爱意,是情感的寄托(苏轼等人写的诗类词除外),故词言情。
  从内容来看,二者体现出来的差别,就是“诗庄词媚”。就是说,诗显得庄重,词显得妩媚。因为“诗言志”,诗多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沉浮为主。因为“词言情”,词则多写男女爱情、相思离别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从语言风格来看,诗多严整庄重,词多婉约媚俗。
  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大家在选择在体裁时尽可能的去选择绝句进行题图创作,因为绝句的本身短小精悍,易于掌控,其他体裁则更需要强悍笔力和构思,这就要求你要有一定的诗词功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诗歌可以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诗言志”与“词言情”这两种文艺理论思想并非对立的个体,而是在诗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都是为诗歌服务的。一个“情”的问题,而“情”的产生,又要靠外物的作用。“外物”即客观事物。也就是说,“情”要先有客观事物的触发、感应才会产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即“情动于中而形成于言”。
  “诗言志”的“志”主要指主观的思想。前者要依靠客观事物才能生情成诗,后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相对来说,两者虽有联系,但前者强调客观事物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后者强调主观思想的表达。
  齐白石有一幅《晴波杨帆图》,画面仅一帆一柳,万顷烟波,十分简洁,若无题画诗,除欣赏画家的笔墨技巧外,第一印象想到的可能只是一帆风顺之类的平常意蕴。但见上有题画诗云:
一日晴波山万重,  柳枝难系故人篷。
劝君莫到无边岸,  也恐回头是此风。
  
画家表现依依不舍的送别情意,诗画融合至极。仔细玩味,便可领会到诗画中隐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三、题图诗三大常用艺术手法

  文人墨客经常常用“如诗如画”来形容美,说明诗画艺术两者之间是紧密通连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在这句话中指出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的是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创作题图诗时第一步要仔细观察图画,明确图意审题与立意、命题与应对、构思与呈现这三点也可以说是创作题图诗的基本三要素。题图诗的创作中明确图意至关重要。这如同高楼的基础。
1、切题、解读画意所谓一切景语系情语。有的诗作经常会看到点评老师留有“诗情画意”这样的评语,而题图诗就是依图的情景为画所作的诗,所以我们在进行创作题图诗时需要先领会图之意、图之旨
  题图诗是情与境的高度凝练与表达,所不同的是它融入了诗人对画的理解,对画家心理的揣摩,以及自己的心境。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所以才有”诗有百解“这一词的出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明确图意,这一点是不可改变的。
2、托寄咏志画家所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身的思想感情在内,托寄咏志,这是题图诗最常见的手法之一。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徐渭,有一幅水墨大写意的代表作水墨题葡萄,他在画面的上方题写了一首七绝,就是托寄咏志的范作。
水墨葡萄
徐 (明)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很厌恶富贵者与礼法之士,所交游的大都是过去的朋友和追随他的门生,常“忍饥月下独徘徊”,杜门谢客。月下徘徊本身是很浪漫的,但忍饥两字点明自己很清贫,有一种凄情之美。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愿见,便手推柴门大呼:“徐渭不在”,很是孤傲自赏这么一个人。和“诗仙”李白一样,狂放不羁,李白很狂,那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又你能怎么样?我是酒仙,照样不理睬你。在这一点上,两人有着共性。那句经典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整个一霸气侧漏,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一点上,两人有着共性。

   诗中作者将水墨葡萄与自己的身世感慨结合为一,一种饱经患难、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的尽情抒泄于笔墨之中。他的诗与其说是咏葡萄,还不如说是画家的自画像。在诗中作者把葡萄偷换概念,形容为明珠,而这明珠实则是在指画家本身,空有一身才华抱负却无人赏识,所以结果只能”闲抛闲掷野藤中。读到这里,作者的那种自怨自怜的哀伤在画中诗间尽得宣泄,一个怀才不遇潦倒终生的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
3、拓展空间图片的内容是有限的,能给你的思维空间也比较狭窄,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空间上的拓展。我们今天的题画诗并不限于对画中情景的吟咏,往往是借题发挥,述志抒情。
拿到一个图或者画,我们不要急于下笔,首先看图旨,要先了解这幅画的作者是什么一个人,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和心情下创作的这么一幅画,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对画的寓意有了大致了解,然后我们才可以胸有成竹的进行开枝散叶的拓展,这样,一首题图诗才算有了模图。
  但我们的想象空间不能扩之过大,要根据图的意境去想象,要和画家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不要急于去对于要求摆脱框框,也就是摆脱图意的表面想象,要抓住其实质作意境的拓展。如果联想的内容超出了画意的空间,那就不叫题图诗了,这就有点喧宾夺主了,很容易导致所写出来的诗驴头不对马嘴,或者说文不对体,也就说拓展得不够成熟。
我为什么把它比喻成开枝散叶?其实诗词创作就和农民种庄稼,播下一颗种子,等待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例如这首《水墨题葡萄》
「开枝」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散叶」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转结句的“明珠「我」”,向主旨层层递进----收获「寄慨」----闲抛闲掷野藤中(无人问津)---「借题发挥,述志抒情法」
  读到这里画家自怨自怜,抱负难酬的无可奈何跃然纸上。我是明珠,人们却不识货,所以我的抱负和才华自生自灭在这荒野中------很无可奈何的这样一种悲愤,这也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一个典型。
四、怎样写好题图诗
  高远的诗情画意是通过情、景、理、三者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而体现出来的。其中,"情"是意境创设的基础,"景"是浓情,哲理的形象外壳,"理"是统摄情,景的点睛之笔。三者高度统一使其作品才能充满诗情画意。
  我们选定了一张画(图),其原因必定是这一张对我们的心灵有所感触。潮起潮落,我们会生发感慨;日升日降,我们会对自己信心百倍,一朵玫瑰花,我们会暇思无限,一张老照片,我们会忆起青葱年代同桌的你等等……引起联想,也就是共鸣。
如何才能写好题图诗?这就需要我们去把握好一个“度”。什么度?就是我们所创作的题诗的内容既不能与画面脱节,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画面。附上去,跳出来,伸缩自如是才是它的特点。怎么才能作到伸缩自如?
  好的题图诗,必须要有“画外的生发,要见景生情,要另拓天地“,须是不要满足于单纯地解读绘画,要成为绘画的一种点睛与补缀,你要另辟蹊径,要别有寄托。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善于借助画面这个艺术平台,道出你自己的心声,将“画”为我所用,给出画面难以表达的深刻内涵。说白了,不要照葫芦画瓢,陷入单纯的为题图而写诗,要积极找出图画中的看点,根据这个看点来发挥拓展我们自己的联想空间,赋于这幅画图予灵魂,这样读者自会为之吸引,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否则就是落入”一幅画的说明书“的机械角色,这样的诗写出来也就是寡淡无味。
  比如给你一个小鸟依人的美人图,下一步你需要怎么去做?你再怎么拓展,也不能去题写出“大河一吼,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样的粗纩意境,对吧?朋友给你一张百年和好图画,要你题一下诗,你要是想标新立异的去题“彼岸花开,花叶两不见”这样的凄美意境诗,这样肯定会大煞风景。
切题-----解读题意构思-----意在笔先拓展-----借题发挥
这是题图诗三步骤,立足点就是“画”,要尊重原作(主题意义),也就是“画寓”。你可以拓展,但不能与画寓反差太大太离谱。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其实质,首先要切题,其次是解读和意会图之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抓住其实质),再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去用文字把图画描绘成诗词(作意境的拓展),不要只注重表面现象,要把自己的(感观)自然的嵌入进去,这是题图诗一个成功的转化过程。
题图诗的创作手段主要依据以下三种形式:化静为动、空间的拓展、据实虚构。很多情况下,“情”要先有客观事物的触发、感应才会产生,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这也是“一见钟情”式创作法。下面以我06年写的一首题图诗《别梦寒 题鹅吻图》来简单作下分析:

别梦寒 题鹅吻图红 妆身遭羁缚泪汪汪,一吻生涯两渺茫。莫怪主人心铁硬,菜场鹅价又飚扬。-----(另拓天地,据实虚构法)

这张“情侣鹅”的图片这 2016年刷爆互联网,成为最早的网红。其依依惜别状令众诗家唏嘘不已照片在两天之内在社交媒体上转发超过1.8万次,诗友们化身编剧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这两只爱情鹅无限同情之心付诸笔端,潘江陆海,一时轰动诗坛。当然,它虽然感动了无数网友,最终还是变成盘中餐。
  “情侣鹅”可谓是青梅竹马的两只鹅。关于这两只鹅亲吻离别的故事,大年初二,鹅的主人亲戚家要请客,所以准备将母鹅送到亲戚家。没想到的是当主人在地面上捆扎母鹅时,公鹅伸长了脖子,试图解开母鹅身上的绳子,公鹅一直在‘嘎嘎’叫唤似乎在祈求主人放开她。看到这一幕的鹅的主人虽然有点于心不忍,但最终,母鹅还是被送到了亲戚家宰食了。最后鹅的主人把公鹅也吃了。
有人说了,从生物链上来说,这鹅就是给人来吃的,被宰食是一种归宿,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是我们写诗,缘于心灵的触动,只为感动,人们往往都会同情弱者,这图之所以在当年刷爆互联网半壁江山,也是有此原因在内的,联系到现代社会眼里只向钱看,人与人之间人过于冷漠,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夫妻间同床异梦,还不如一对哑吧畜生情真意厚呢。这就是心灵的共鸣。
切题-----身遭羁缚。为什么会被绑?下面就需要我们去解读了。解读和意会------一吻生涯两渺茫。肯定是有去无回了?五花大绑的,鸡鸭鹅狗,一旦被绑就没有什么好事情,肯定不是请它们环游世界,也许除了这一吻它们都别无选择,活的机会要很渺忙的。转结-----发挥联想(是据实虚构)莫怪主人心铁硬,菜场鹅价又飚扬。----这里也是我的主观嵌入:鹅长价了,主人想卖个好价,两者取舍,主人还是取了金钱。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联想,也是我对这张鹅吻图的解读。
五、常见的10种创作手法
1、代入感这种写法比较适合那些所谓的印象派画作或比较另类的图片。题图诗在创作时最重要一点是要有强烈的代入感,不要把题图诗只当成题图,而要把自己嵌入进去。只有有了强烈的代入感,方能论其他。

红妆阎浮宝相自心观,脂粉成灾也谓缘。虎嗅蔷薇才一念,形骸幻演大乘天。

  图中的僧人貌似定力很好,让我们想起坐怀不乱的柳下石。佛家讲究断尽一切烦恼,信奉五戒十善的清规戒律。图很另类,也很深澳。
  那么我拓展的题裁也很另类,有人把女人形容成祸水,但事情都有两个极端,焉知道就不是你今生缘呢?所以我写了“脂粉成灾也谓缘这句”---这首诗的创作点我选折的是“中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个体裁。这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经典诗句。大意思是说,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安然感受美好。讲的是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的博弈,也是人性美的考证。
2、要有留白。诗配于图,不是要填补图上空白,而是要将图之空白加于扩大,给人予无限遐思。
中国画非常讲究"意境和留白”,往往画中题诗,诗画互补,使意境更加深远使人在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之美。我们也常说写诗要有“留白”,什么是留白?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画家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它是为图画所做并题写在图画上的诗歌,它的作用就是-----破画的主题,升华画的内涵,阐述画的内容,可使画面增强艺术张力,诗画互补。 
  清人·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意思就是说画上的不足,可以用诗来补。
清代李方膺是画兰大家,他的《破盆兰花》画,独具情趣,画面上的花盆既破且坏,就在这破盆中,竟长出春兰数枝,画家在画中题诗云:
买块兰花要整根,神完气足长儿孙。莫嫌此日银芽少,只待来年发满……”
从诗意来看,最后一句显然漏了一个“盆”字。画家虽没写出,却收到了诗中缺字点题的艺术效果。仔细赏画品诗,顿有余音绕梁之妙,情趣盎然。 这就是留白的妙处。
3、意在笔先 深化画境意在笔先非常重要,无论是借景抒怀,还是借图叙事、言志,都要不脱不滞,形神兼备方好。一般情况下,图片的内容是有限的,给出的思维空间也比较狭窄。那么,我们就要在画面有限的空间下,发挥自己的想象,拓展诗意的空间,对画面中的诗意元素进行延伸,增加自己的创意灵感,使得作品在符合图面整体主题意义的基础上,更有深度和力度。空间意境的拓展诗题图诗创作的重要部分,关健在于你如何用你的笔去再现,扩展和深化画境。
  一首好的题画诗,既要再现画面,又要跳出画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弦外音)从而既再现画境,又扩展和深化画境。换句话说你要有意境美。意境不美的作品,形式再完美,格律再严谨,也不能称之为好诗。木雕美人是不能打动人的,所以要写好诗必须先在意境上下功夫。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楼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此作为苏轼题好友慧崇和尚画《春江晓景》所题的诗,如今慧崇的画已不传,而这首题画诗却流传千古,成为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的高妙处,正在于以这些想象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宋代中国诗坛出了著名"诗僧九人",惠崇是当时著名的“九诗僧”之一。就惠崇的这幅画而言,只画出了桃花盛开,春江溶漾,桃枝在竹外、鸭群在水上,蒌蒿之密、芦芽之短,这是画家在自然界所能见到的,也是欣赏画的人在画幅上所能见到的。但是苏轼的这首题画诗,却还写了凭触觉才能感到的水“暖”,要思维才能想出的鸭“知”,要靠经验和判断才能预言的河豚“欲上”。
谁先察觉到早春的信号呢?是嬉戏在江水中的鸭子,它们最先感受到江水悄然发生的变化, 虽然这些变化是如此的微小,可谓“润物细无声”。这句诗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充满了人生的哲理,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在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正是江南早春的特点,如果诗中只写这两种植物,似乎对于“吃货”苏轼来说还不够,所以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是一种内脏有毒的鱼,如果配上蒌蒿和芦芽,不仅可以去毒,而且味道更为鲜美,苏东坡就曾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吃了河豚,吃完后,说道: 就是死了也值了”。
4、不离不即,点到为止。对于图上的景物,宜以巧笔勾勒为佳,点到为止,不宜面面俱到(小葱豆腐帐要不得)。
 题乔领老师《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新韵)红妆久住石林欲买山,金银难买绿螺田。初心会却白云里,赏罢风华赏自然。
乔领老师的画在广义上是绿水青山,在有限的28个字里我需要作下合理的安排,不可能都一一去描烩,首先我选取了一个点(石林)----据点引面,住惯了石林般的楼房,人们都去看山看水看世界,想买山,买不到,因为青山绿水是你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转结处,绾出”初心“这一笔,这个初心就是人们向往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美好的天性,所以只好用一个”赏“字来结束全文。
  在利益趋使下,很多人都在做毁田毁山的勾当,那么,如此以往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会是什么?结果可想而知。为了眼前的利益,人们肆无忌惮对大自然进行破坏,破坏生态平恒,这些年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所以我用一个”赏“诠释了这幅画作所包涵的深远意义: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画的主旨),这样一个环保理念。
5、化静为动,据实构虚。巧妙勾勒,尽可能应用虚实结合、比喻、夸张去表现物态。
作诗有虚实相生之法。过实易于板滞;过虚易于晦涩。题画诗亦然。一幅美术作品,再怎么精妙都是静止的。但在观察者的眼里可以是灵动的,这就是诗人的下笔之处。如何让画面中的人物、景色等具有动态感,题图诗的作者就需要用诗歌的文字和词语,通过语言的功能,让它们生动起来,产生化静为动的效果。诗人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提炼,巧妙勾勒,使画面静物形象地再现,变画面的静态为动态,增添画的情趣,提升画的意境。
  图片的内容往往是真实的,如摄影图片,写生图片等,都是生活中真实境况的再现,即使是创作的画面,也是具有真实感的特征。因此能找到的意境不是很多,那么题图诗作品就需要虚构一部分意境和意象,来丰富图片的内涵。在据实构虚时,要记住,虚非假,抒发的情感必须要真实,唯真实方能感人,方有共鸣。作这类的题画诗,一定要对关键的动词进行锤炼,尽可能地做到传神。
宋.龚开《瘦马图 》一从云雾降天关,空尽先朝十二闲。今日有谁怜瘦骨, 夕阳沙岸影如山。
龚开是宋末元初画马大家,画上多题诗及跋语。抒情寓意,寄托遗老的怀抱。宋亡后,作为遗民,他虽生活极端艰窘困顿,仍坚持不仕,洁身自好。
诗人画的是一匹瘦马,起笔却从图外、马的从前写起。这是一匹天上的神马,当其四蹄腾空,驾云乘雾从天关降到人间时,竟连当初南宋皇帝的所有御马都大为逊色。三四两句诗方落到图上的瘦马,描摹它今日的形态,已是大不如昔:它站在岸边的沙地上,夕阳把嶙峋瘦马的影子投在地上,倒像是一座瘠瘦的山形。
全诗虚实、对比,相反相成,形神兼备地描画了瘦马形象,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本意:宁为“瘦马”,也决不食“元”粟。
6、以图为引,托物言志。与咏物诗的写法相若,注意诗图二者间的形神俱似,不可离图脱稿,也不可停留图表。或借画师之画,言“我”之心志,将画意加以发挥引申,使绘画借诗的境界意趣而得到升华。例:
王冕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王是冕题写良佐所画《梅花画》上的七言绝句,也是王冕画梅生涯和自我性情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孤芳自赏的品格。这首诗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7、偷换概念,即兴发挥。
对话红妆受记灵峰一院僧,十方野渡就松灯。无端着眼南山虎,柔起心端不敢腾。
  这首题图诗我采用的就是虚实相合的手法。用一个”虎“字为切入点进行谋章布局。出家人多是孤老一生的,有信仰当然是好,但与生俱来的人性你能泯灭得了吗?有人给女人安了很多特定的”漂亮“定义,什么女人是老虎,是河东狮吼,其意不言而喻。不过有首歌怎么唱的,"老虎他闯进我的心里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转句我用”柔起心端不敢腾“作下来人性情感的盖棺定论,这是我对宗教题裁的一个首次涉猎。当然,诗中也有不成熟的地方。
8、借画发挥,讽刺现实。再美好的社会,也有其阴暗面。画家可以借画揭露,诗人可以借诗讽刺。
虎耕图
  红妆威仪上古绝岩行,乱石丘溪负盛名。长啸一声真有道,独栖千嶂不关情。而今吊额垅田亩,前日秦人涌市城。落得平阳须怒掩,空標虎泪为牛耕。
这首题图诗,我选材的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个民间谚语,虎为百兽之王,但是一旦失势居然沦为耕牛的角色,叹过之后引发深醒,揭露的是人性的本质,个中意会,自己去品摩。
9、画中古迹,缅怀凭吊。很多画作的题材取自古人古事古迹,题这一类画,一般以凭吊为主,发出诗人的感慨。
  明.黄幼藻 《题明妃出塞图》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喝出是中华?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
黄幼藻是明代莆阳著名才女诗人,以诗文著名,有诗集《柳絮篇》存世作者通过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凭吊了她远嫁匈奴的遭遇以及隐述了王昭君对汉土的无限眷恋和怀思。这首诗看似通俗,新意无多,然其好就好在大雅大俗。为毛泽东所看重,并圈点入选,足见她涵咏工夫之长,被收入《中国历代女子诗词选》。
十、画联实际,爱国为民。爱国主义与爱民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画家、诗人以及一切艺术者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融入了爱国主义和爱民思想的作品往往催人奋进。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为官清正,也颇有政绩,就是因为难以向清代官场作风妥协而一直没有得到赏识。山东巡抚包括却十分地尊重与支持他。郑板桥便画了几竿竹子、提了几句诗相赠,以表知己的相识之恩。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既有明智自勉之心,更含有相与为善之意,竹之清雅超拔与诗人的两袖清风的高尚节操自然相照。

诗人从写竹入手,采用托物取喻的手法,语多谦逊委婉,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其中,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题图诗就像一个多棱镜一样,让我们从各个不同方位,在不同角度上进行审视,从而,得出了各自不同的结论,写出了各自不同观点的诗篇。但这些结论和诗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正能量,感悟人生。告诉我们怎样去做一个人。
   题画诗的写作方法很多,以上十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我们在运用时可以相互渗透、灵活机动,切不可拘泥成法、自己给自己定下框框来。另外睹画生感,赞美丹青。适当的赞美不是不可以,但要注意这种赞美要切合实际,不宜过分夸大。过分夸大,绝不是一种夸张手法,而是一种流于庸俗的表现。这也是我们在创作唱酬之类的诗作时所要注意的。
总而言之,题图诗在创作之时,应多采用比兴手法,用形象化的语言来抒发真实的情感,或发表理趣或寄托怀抱。要走入作者的意境之中去,多体会一下作画者的心境。图,只是自身抒发情感的一种媒介,不可为题图而题图。(文中部分资料参考摘录于互联网,敬谢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26) 查看   收藏(12)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