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并蒂连(莲)还断
单恋一枝幸(杏)未迟
忍剪幽窗红烛泪
不吟乐府白头诗
弱水三千应可渡
红尘万样不如情
心抱半拳藏日月
诗成七步有灵神
酒暖红炉邀冷月
梅香雪海立霜枝
川流旷野风侵梦
雁过中天客在船
笛音扰梦心怀远
桂影侵帘夜度香
帘卷清风明月梦
笔勾流水落花诗
长岭能容污骨冢
大江何忌烂泥沟
千里行成终识路
万沙淘尽始清波
执火萤光心有照
承天鲫背力难驮
酸甜醪酒无非醉
清浊塘池一样荷
金鸡唱晓吞长夜
乌鹊衔云驱赤轮
烬散未残春草意
鸿飞无觅雪泥痕
燕雀贪欢双箸落
鲲鹏抟翼九天巡
旧情苦苦苦余恨
去日多多多覆尘
闲亲山水居吴角
畅饮春秋效楚狂
一轮冰魄空遗梦
半世人生走秀场
有意将心追鹤去
无争于世觅闲来
柳绿疏篱增一寸
蚁浮小酒饮三盅
春光未久春将老
心事方长心似空
相思并蒂连(莲)还断
单恋一枝幸(杏)未迟
只此一联便蕴意无限了!飞花大爱!呵呵,大师太谦虚了,这楹联对于大师这样的律诗高手来说,不就是信手拈来的事儿嘛。好久不见了凡大师了!飞花问好!道个万福金安哦!哈哈
来都来了,拈一个对对对。
柳绿疏篱增一寸
灯红小酒饮三盅
花间掬个朦胧月
槛外飘来腼腆风
琴桥倚树毛毛雨
石鼓谈天路路通
大梦无痕游瀚海
深宵有味捉雕虫
心抱半拳藏日月
诗成七步有灵神 灵犀(音声柔美,个见)
长岭能容污骨冢 当注明新韵,不然三仄尾了
大江何忌烂泥沟
挑刺,因为无痕一向读帖不留评语,也很少回帖。一旦回帖,就很认真。鸟兄偶句颇多佳构,蕴藉也好!
看了许多对联都有出律,随便检查了凡诗友2,3均合律。赞一个。至于对偶却有一些问题。但我还是顶喜欢看。意境有深度,把对偶修修是很棒的,不凡的班门弄斧。
赏读了!问好了凡君!君说自己是班门弄斧,很谦虚呢。不过我想说些老实话,说不当之处请君见谅!
1、
相思并蒂连(莲)还断
单恋一枝幸(杏)未迟
点评:此联联律严谨,联意有意思,有味道。连-—联,谐音相同,道出两个不同的意境,因相思,而感情相牵,万水千山也隔不断,且这感情如莲花一样清纯而美好。杏——幸,谐音相同,同样道出两个层次的意思,因单相思,就如红杏出墙,静候意中郎的出现,幸不迟,是指意中郎最终还是出现了,一个完美的结局,有喜感。
2、
忍剪幽窗红烛泪
不吟乐府白头诗
点评:此联工整,意境也不错。“红烛泪”与“白头诗”对仗,道出了一种凄美的情境。但动宾搭配似有小小问题:忍剪幽窗?还是忍剪窗花?“剪”窗,合适吗?请君斟酌。
3、
弱水三千应可渡
红尘万样不如情
点评:此联律稍有不工。上联中的“应可渡”,这个“渡”,在此应作动词吧?所以与下联的名词“情”对仗不工,词性不一。另下联的“红尘万样”,君说“不如情”,似乎表达含糊,不清晰。红尘之爱,有千万种情感,甜酸苦辣,悲欢离合。请君斟酌。
4、
心抱半拳藏日月
诗成七步有灵神
点评:此联律也稍有不工。上联中的“日月”是两个并列名词,而下联的“灵神”不是。建议用“春秋”如何?请君斟酌。
5、
酒暖红炉邀冷月
梅香雪海立霜枝
点评:此联意境很美,但联律稍有不工。即“冷”是形容词修饰名词“月”,而“霜”是名词,是指“结了霜”的枝干。建议用“红”枝吧,君意下如何?
6、
川流旷野风侵梦
雁过中天客在船
点评:赏过此联,感觉到视野开阔,风景宜人。旷野,川流,大雁,客人,船只,微风拂面,置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中,使客人如痴如醉,幻若于梦中。但“侵”是动词,“在”是虚词介词,故词性不致。能否用“逗”或“驻”或“憩”等词?请君斟酌。
7、
笛音扰梦心怀远
桂影侵帘夜度香
点评:此联律严谨,动静搭配,一幅夜景。只是用“侵”修饰“桂影”是否妥当?影子能侵透帘吗?是否用“映”帘好些?请君斟酌。
8、
帘卷清风明月梦
笔勾流水落花诗
点评:此联意境优美,用词灵动。联律工整。赞个!
9、
长岭能容污骨冢
大江何忌烂泥沟
点评:此联律工整。通过长岭能容污骨冢和大江的不忌烂泥沟一对照,道出一个哲理,只有博爱宽容一切,才是为人之最高境界。
10、
千里行成终识路
万沙淘尽始清波
点评:此联不错,工整,且蕴含着一个道理,凡事都需要磨练,不怕苦难,只有持之以恒,成功永远属于敢于拼搏之人。
11、
执火萤光心有照
承天鲫背力难驮
点评:此联工整。也是一副育人如何做好人的成联。以“萤火虫之光”鞭策自己,应多做善事,乐于助人。
12、
酸甜醪酒无非醉
清浊塘池一样荷
点评:联律工整。此成联表达出一种恬淡悠闲的心境
13、
金鸡唱晓吞长夜
乌鹊衔云驱赤轮
点评:此联工整,且气势磅礴。一个“吞”字,一个“驱”字用活了,灵动。
14、
烬散未残春草意
鸿飞无觅雪泥痕
点评:此联工整,联意生机勃勃,让我想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诗句来。
15、
燕雀贪欢双箸落
鲲鹏抟翼九天巡
点评:此联工整。也蕴含一个哲理。做人不能贪得无厌,行事都不能昧着良心。
下面5对成联都工整,联意也不错,因时间关系就不一一细说了。呵呵!
偶不太懂楹联,跟赞、跟赏、跟着学习。问好二位
琴儿厉害。楹联研究深入汉语词法、句法规律。乐洲曾经专攻汉语语法,佩服琴儿内行。有一联“忍剪幽窗红烛泪,不吟乐府白头诗”,琴儿说“剪”的宾语是什么,实际上是“剪烛”【剪去烛芯】,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我建议了凡改为“忍剪幽窗红泪烛,不吟乐府白头诗”。上下联的句式中都是一个动宾结构:“剪烛”—“吟诗”。【了凡原来的上联“剪”字没有着落:剪幽窗?剪红烛?剪红烛泪?——“剪红烛泪”对“吟白头诗”也不够好。】
了凡了不得,琴儿的点评更精彩,学习了。
不好意思。第二次进来时竟然发现第一成联的点评中,将“连--莲”谐音相同的“莲”错打成“联”了,还好下文解释中没出现错误。另在第二联点评中,应“剪红烛芯”才为正确的,其它“剪红烛泪”或“剪幽窗”或“剪幽窗内的红烛泪”都不妥。另第四成联中,起初我的建议是改成“春秋”是符合联律的,若改成“乾坤”,既符合联律也符合格律诗之规则。请了凡君自己定夺吧。
感谢琴儿认真品评,敬佩琴儿的治学态度,且字字玑珠;感谢乐洲先生指点。了凡受益无穷,先谢过了!
对于楹联,了凡说的是实话,没有好好去学习过,可以说是一个白丁。受琴儿和乐洲先生启发,在此一起做些探讨,向各位好友学习。
1、对琴儿所指出的一些问题,绝大部分表示认同。可以看出,琴儿深通汉语语法,羡慕嫉妒佩服,呵呵。
2、关于第四联,灵神的灵,了凡说明一下,此灵,非形容词,乃名词也,和神是并列的,屈原《九歌•湘夫人》有:灵之来兮如云。《风俗通》曰:灵者,神也。因此,灵神,或神灵,对日月,应该勉强过得去。而此联,是了凡《咏曹植》中的颈联,意思表达的是他诗成七步,有如神灵相助。
3、这一组所谓的联,呵呵,其实是了凡摘自所写律诗。从诗的角度,或许可以更多一些修辞的手法,比如“忍剪幽窗红烛泪,不吟乐府白头诗”,乐洲先生说剪未落到实处,建议剪红泪烛,了凡不太认同,这样的话,意境差了很多,这里要突出的,就是泪,而不是烛。其实从移觉的手法看,为什么不能剪泪呢?泪可是断了线的珍珠啊!就好比 “我一展手,就触到了你的箫声”,箫声都可以手触,泪为何不可剪呢?呵呵,了凡这般说,不是为了狡辩,对于单独一联,脱离整篇诗来说,完全赞同琴儿和乐洲先生的意见,否则,这单独的一联,就显得突兀了。而对于诗歌来说,还是不妨去大胆想象,大胆移觉,让诗者之心去天马行空,方有妙境。同理,桂影侵帘夜度香,是把桂影拟人化了,侵不等于突破窗帘,而是表示桂影印到了帘上。
4、这里问题最大的一联,是“弱水三千应可渡,红尘万样不如情”,这里我唯一对原句修改过的,就是这一条。原文是:“弱水三千应可渡,人间万事不如情”,
发文前,感觉弱水--人间,三千--万事,很不工,临时改了改。此联从联的角度来说,瑕疵是显而易见的,有待继续推敲。而从诗的角度,如无万全之策,必须在工整与诗意两者间做选择的话,我想,我必定选择诗意。
5、在诗联方面,有个宽严的问题。我不知道楹联的具体要求,还请各位赐教。
6、有一个疑问,词性、词的结构如偏正、动宾结构等,我想,是现代汉语才有的东西,古人恐怕不是据此来衡量,那么他们是如何衡量的?
哈哈,越写越糊涂了,还是就此打住,再去做书虫去。各位好友如能解惑于了凡,将不胜感激。
再次感谢琴儿、乐洲先生!问好琴儿、问好乐洲先生、问好一页君、问好雨荷!遥祝夏安!
虽然迟到了,还是坐下来认真听讲。问候各位!
欣赏琴儿精彩细致的点评!非常赞同了凡大师的几点论述!严重支持!飞花也受益了!问好各位诗友!
1、关于第二联:了凡君之意,剪得就是泪。我认为:悲伤者只有在大哭痛哭时,泪涌才会成线,所以可用剪,这要看悲伤程度了。悲伤轻度者,此时的泪不是线而是珠,当泪珠时不时地滴落下来时,是否也可以用剪刀剪呢?所以根据了凡君的意思此联可改也可不改。
2、关于第三联:渡——情,词性不一,导致出律。了凡君有认识到,但为了诗意,宁愿抛弃联律不顾而选择“情”。其实,这种做法跟那些不顾律诗之规则而练写自以为“律诗”的人有什么两样呢?为了使自己进步,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即符合联律规则也力求诗意优美隽永,为了能在联律的框架里游刃自如,我还得奉劝了凡君一下,请君不要抛弃联律不顾,联律规则很简单,就是20个字: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一致,结构相当,意境符合。哈哈!
3、关于第四联:了凡君以为:灵者,神也。此话不假,这是旧时对神的称呼。灵就是神,神就是灵。所以灵等同于神。而上联中的“日月”,并不是一个等同体,日不是月,月不是日,是两个意思完全不同的名词。所以我认为了凡君必须得改,建议改成”乾坤”吧,乾坤是天地之意,天不是地,地不是天,“坤”正好与你原先的“神”同韵,既符合联律也符合格律诗之押韵,真可谓两全其美也。
4、关于第七联:侵,渐进也,即进入某物的内部。你就是将桂影拟人化来写,侵帘,而这个桂影真正有进入帘的内部了吗?实际上,它只是受光照原理的影响而印到帘的外部表面上。所以我认为这种写法脱离实际,夸张了点。
5、最后根据了凡君提出的问题:在楹联方面,当然有宽严之说,即处于偶数位的字平仄必须严谨,处于奇数位置的字,平仄可宽。有些人为了磨练对者的智力,在上联中设置重重机关,若无视联律而盲目去创作的话,那样也是不可取的。另关于《现代汉语》和《古时汉语》,作者创联时,可以根据《现代汉语》来写,也可根据《古代汉语》来写,只要同时不混合用就可以了。我认为古人写联时应该根据《古代汉语》吧,因那时没有《现代汉语》。《现代汉》应该是从《古代汉语》那演变进化而来的吧,这个跟人的演变进化过程应差不多吧。
哈哈!了凡君的古诗词水平很高,关于这些应该比我更内行。说得不周到之处,请见谅!
琴儿的点评盛是精彩,但有些在下有点不苟同。
忍剪幽窗红烛泪
不吟乐府白头诗
这里剪的并非幽窗,而是幽窗红烛泪,剪一段幽窗红烛。这句里面我不理解的是忍,了凡君用忍字,盛是不解。
弱水三千应可渡
红尘万样不如情
这里渡和情确实有点不妥,但红尘万样不如情还是说得通的,上联作者觉得弱水三千,应该是有个渡口的,下联又更近释疑,可红尘万种始终还是没有如意的。作者应是想说大千世界本应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可偏偏就是没有。
心抱半拳藏日月
诗成七步有灵神
这里的灵神,不属于一词单物对上联的日月,灵也是一个独立的名词,只不过和神字组在一起容易混淆。如此对联只是作为多元的对联看,确实琴儿说的春秋可能更好。不过不难发现作者好像是写合咏。所以也只能如此了。毕竟合咏之人心里并没有乾坤,春秋之意。
笛音扰梦心怀远
桂影侵帘夜度香
这里侵字还是可以的,不一定真要有实物,再者这里大有桂花香入帘的意思。
金鸡唱晓吞长夜
乌鹊衔云驱赤轮
这联确实功厚
烬散未残春草意
鸿飞无觅雪泥痕
有点勉强,感觉下联尚未足道。有些偏执。
以上非点评,只是个人观点,也许有些尚未解透作者之意。谢谢!
看到几位诗友相对围坐探讨诗词,觉得非常喜欢,璇月也来凑个热闹。琴儿诗友的认真态度令人敬佩。提出的几条意见璇月也有几个小想法。
第一组:
忍剪幽窗红烛泪
不吟乐府白头诗
古体诗词,贵在意境深远,意象丰盈,单是几个字词,我们的脑海中就可以引发丰富之联想,从而滋生衍生的意义来。
这两句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璇月的想象里 ,便出现了一位古典佳人恹恹的神态来,伏案而坐,长夜独守,泪雨淋漓。月色朦胧的夜晚,透过小窗,可以看见佳人的身影,在烛火的映衬下,若隐若现。幽幽的哀婉,缠绵的情丝,所有这些,都被这短短几个字所涵盖。我们继续想象佳人的动作。她剪去红烛上的蕊花,可是,那红蜡却依然滴落不止。一个“忍”字,突出了内心深处的伤痛,而一个“剪”字,却是道出了对诗外所隐藏着的那无情之人的些些恨意。这样的人儿,这样如红烛一样落泪的人儿,谁能不倍感怜惜呢?却怎是,剪也剪不断的忧伤,佳人脸上的泪水,红烛上的滴蜡,双双滚落不止。
怎样令诗意的丰盈,这就需要诗人高超的用字手法和充分的想象力了。为什么有的人写出的诗词,会令人百读而不厌,那就是善于运用精短的笔墨,所引发的感官联想了。
所以,璇月觉得此联万不能改动。
第二组:
弱水三千应可渡
红尘万样不如情
单从对联上讲,最后这两个字“渡----情”,在词性上确实没有对工稳。可是从诗的角度方面,却能完全明晰想表达的思想。所以,若是作为对联,建议这里可以改动一下。盛唐时期,出现了形式严格的格律诗歌。而其中以律诗为代表的近体诗中,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既然有此类定义,那么我们后人写诗词的时候,严格去遵从定律也是必须的。如若不然,那只能算是古风了。最近吾爱网楹联版块的开通,意义非浅。从最近璇月的观察里,许多诗友在对仗方面都不过关。其中也包括璇月,因此,这也是璇月沉迷于此的原因。以前对仗时候,都是凭感觉,根本没去细细研究某个字、词的词性,想想确实汗颜。在此也向琴儿诗友的认真学习态度表示敬意。
另:上面那位马先生所说的弱水三千应该有渡口,可这里的“渡”,有“应可”在前,那么一定是动词,不可能是名词,所以依然不能成立。
第三组:
心抱半拳藏日月
诗成七步有灵神
这一组中,两位争议的焦点就是“日月”与“灵神”了。璇月以为,这组也是万不能改的。对于这两组词性方面,了凡诗兄已经做了充分说明,不必再表述。璇月想单从“灵神”二字上,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从词典中的详细字义中我们得知,“灵”以名词出现的时候,它含有这样几层意思,
1、“古时楚人称跳舞降神的巫为灵。”
2、“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大戴礼记·曾子问》”
从这两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灵”可以指具有一定聪明智慧的凡人,又或是能与天地通灵的“巫”。也可以指无形无相的“魂”。因此上,它与“神”这个特属名词是可以组成并列词组的。
另外,再从诗句的角度来看,“心抱半拳藏日月 ,诗成七步有灵神”,这是何等的气韵!此联当为难得之佳句!聚阴阳之灵气,必得超凡之思维、气度。倘若改成琴儿诗友所说的“乾坤”,那么原句在灵韵方面也就荡然无存了。 “乾坤”,多了一些“欲”,却少了一份“灵”。也是不符合前面“诗成七步”原句之意境的。
因此,此联璇月建议万不能改动。
第四组
笛音扰梦心怀远
桂影侵帘夜度香
璇月在此处,当为这一个“侵”字叫一声“好”!“桂影”用在这里,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桂树的影子,二是指月光。两种事物的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月光旖旎,与参差的桂树遥映在夜空下,月光斜斜侵入了窗帘。此处用了一个“侵”字,便更加感知月光之动态了,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具有穿透力的,薄如蝉翼的纱帘,又怎能够挡住这缕缕银光呢!桂影婆娑中,花香四溢,这幽幽桂香是被月光引进这帘中的,还是自行飘进来的呢?一个“侵”字,便是如此形成了一个所谓“联想轴”,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讲析中,有这样一段论述:“通过这一轴线,你可以有很多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这是西方语言学家的文学理论”。那么在诗句的最后,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背景,“夜度香”,就是这夜色中,月光下,一庭的桂香“侵”帘而入,外面的世界,因夜的到来而侵入这帘中。假若后面续上诗句,那么便会是屋内之人的无限感怀了。或是思乡,亦或是思情。一个小小的动词使用起来,便引发了整句诗的灵动性,由此而形成精彩之亮点。
其实也有很多诗友对璇月的某些用词提出善意的意见,可璇月很懒。各人有各解,所以几乎都不去回复。今次来了凡诗兄这里,与琴儿诗友、与各位一起讨论,意在深入学习大诗家的遣词造句。璇月写诗词,都是边学边写,这一大段弄完,自己也觉得对一些诗词的理解领悟上提升了不少。有理解错误之处,还请琴儿诗友、了凡诗兄谅解璇月的唐突。璇月也真是班门弄斧了。在此问候两位,并祝诗路愉快。
醉赏。醉学。
根据月舞的两个观点,我又想质疑:
1、她认为:乾和坤有欲,不好。
我反问:灵和神就没欲吗?非也,”灵“和”神“也有欲。那些自称为”灵“的巫师,在愚昧,麻木不知的百姓前,摆上祭坛,戴上假面具,装模作样,又是舞又是跳,一会儿挥剑,一会儿画符,翻着白眼,口中念念有词,将自己鼓吹为神灵附体来超度冤死的灵魂。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手段获取钱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的。还有,传说中的”天蓬元帅“是天上的一位神仙,只因垂涎嫦娥的美色而被贬下凡间做猪的。由此可见,神仙也有欲。
另”灵“ 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有6种,即:
(1)有效验:灵验。灵丹妙药。
(2)聪明,不呆滞:灵巧。机灵。灵慧。
(2)敏捷的心理活动:灵机。灵感。灵性。
(3)精神:灵魂。心灵。英灵。
(4)旧时称神或关于神仙的:神灵。精灵。
(5)反映敏捷,活动迅速:灵活。灵犀。灵便(bi刵 )。
(6)关于死人的:幽灵。灵魂。灵柩。
所以,当读者读到”灵神“时,很容易产生歧义,以为”灵“是修饰”神“的。即使知道第4种意思的,灵和神,是个意思接近的两个名词。
而”乾坤“在字典中的解释:”八卦之一,”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是个很纯的,充满灵气的两个宇宙间的灵物。没有”地“,万物能生存吗?没有”天“,万物能生存吗?“天”和“地”的胸怀比”“灵”和“神”的胸怀更广阔,天和地可以包容灵和神,其气势更磅礴,所以“乾“和”坤”更具有灵气。最后的结论:我还是建议此联得改改。是否改是了凡君的事,而我只是建议。
2、月舞引用了叶嘉莹先生在唐宋词讲析中一句话:“通过这一轴线,你可以有很多丰富的联想。”所以她认为”侵“是可以用来联想的。我的观点:如果脱离实际的联想可以的话,那么就可用”侵“,别改了。儿童的联想是最丰富了,他们在画画时,将自己的家画在月球上,然后对爸爸妈妈说:“我长大后要住在月球上,可以吗?”,爸爸点点头,妈妈微笑着说:“宝贝,可以的,将来我们到月球上安家“。实际上,月球里没有空气没有水,引力只有地球的1/6,根据目前的情况根本不可能生存的,除非将来科技发达了,能从月球土壤中提取出氧气,提取氢,合成水,冶炼出金属,玻璃等建筑生活工作材料,建造出月球基地,利用月球环境种出粮食,养出家禽畜,那时我们才能在月球上长期定居。
跟评热闹。乐洲忽然觉得,作者本意未必然,读者可以见仁见智。我们不能要求作者跟着自己的思路去修改什么。乐洲以为“剪红泪烛”才通,了凡以为妙处正在“剪红烛泪”。乐洲有点强加于人了。想想琴儿也太认真了,硬是说“灵神”不能对“日月”,“桂影”不能“侵帘”之类。我以前是语文教师,批学生作文,要求学生改错字改错句,这种教师习性实际上是不能拿到52网上来的。向了凡致歉!
想必是琴儿诗友误会了璇月的意思了。乾坤一词,除了前面琴儿诗友提到的观点以外,还有一个说法是指:国家、江山、天下之意。而璇月在这里提出的这个欲望的“欲”字,也是从这一角度来说的。其实琴儿诗友讲的也无错。乾坤代表天地,包罗了整个宇宙,更显胸襟之广阔。而璇月在这里选“灵神”是从这组对联的前一半来说的。句中人,他希望得到的,也许并没有那么高的奢望。在程度上,璇月个人觉得乾坤一词重了一些。句中人,或者只想能有灵动的思维吧。“灵、神”二字,固然有许多意义。璇月指出它存有的两种意思,并不是指所谓的巫师,在此联中,显而易见指的是可以通灵的智慧。想必是琴儿诗友此处又一次误会璇月的原意了吧。璇月表述不清晰,还请您见谅。
至于联想轴的问题,璇月觉得写诗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有非凡的联想力吧。这一定是无错的。至于天马行空的程度是怎样的,那要依据诗词本身来抉择。而不是无限制、无顾忌的去写。
以上几点是璇月个人的一些观点。权作探讨。一定有不对之处,再次恳请各位诗友原谅。
哈哈,这么热闹啊!再说两句,首先,对各位的热真态度,了凡由衷的表示敬佩。这样的探讨,多多益善,给人不少启发。乐洲先生不必言歉,折煞晚辈了!诗词也好,楹联也好,我想意境是必须追求的。格律好比骨架,意象如同血肉,而意境则是灵魂。琴儿有一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就是关于脱离实际的问题。诗词,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诗人,有现实主义的,也有浪漫主义的。按照琴儿的说法,恐怕李白就没资格称诗人了,比如白发三千丈,显然不合实际,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一篇,真是在梦游之中。诗都必须写实的话,诗人恐怕都要做工程师了。再说语法和修辞,语法是让你对,修辞是让你精彩。夸张,也是修辞手法之一。呵呵,最后说一说剪还断理还乱,对象是什么?不是绳子,不是蜡烛,是--离愁。非常感谢各位,了凡再次向各位问安!
太热闹了,学到了不少知识呢,问好大师们!了凡兄真乃小气,也不给各位上茶(*^__^*)
来迟了,欣赏几位的精彩研讨,从中获益。这就是炼字了。关于语法方面,在下以为动词形容词等都归于虚词,可以宽泛。而且就楹联而言,古人也提倡宽对,方不损意。问好各位
第一组:
忍剪幽窗红烛泪
不吟乐府白头诗
第四组
笛音扰梦心怀远
桂影侵帘夜度香
此二组断不可改。问好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