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例说从实践看写诗一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2-06-16 12:08   点击:421   评论:1  

例说从实践看写诗一

  下面要说的仍不是从欣赏看诗,而是从实践看写诗,且只能拿自我实践说话,也就是通过体会怎么写,来看写诗这种行为内在的甘苦得失,包括作者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
  以本人进行的一个互动为例。近日写了个感想系列,题《七律·感唐山之打人事件》,正在按序见诸网上,其中有这二首:

七律 感唐山之打人事件(4)
发财发掉安全感,资本赐谁奴隶名。加害如斯堪忍让,施威怎的未容惊。
斗争淡化可无可,阶级虚无行不行。为保它时不诸己,还须群起献同情。
化日光天雨血腥,是如可忍孰无行。堂堂崛起新华夏,最最羞容旧历程。
黑恶不除民易散,红专未具国难赢。主人一旦成奴隶,谁怕重提要斗争。

  一位诗友评论道:“直言见谅:观点比较浅,看上去牢骚满腹,不宜接着在写,以免走火入魔。如欲接着写,最好深刻剖析,切中要害。不要过多发散,要就事论事,可在多个层面就事论事。”
  何谓“观点比较浅,看上去牢骚满腹”?何谓“不宜接着在写,以免走火入魔”?何谓“最好深刻剖析,切中要害。不要过多发散”?何谓“要就事论事,可在多个层面就事论事”?
  显然,这些说法是判官说法,是把作者写诗,当成了作者要先欣赏一番了,如此就把写诗变成了带着功利掣肘,冲着欣赏去,并非让情感先深深投入,做到先可写、有的写,然后因可写、有的写,而达于有可欣赏,有的欣赏。

  这就是从欣赏看诗和从实践看写诗的区别,可见从实践做起的好处,它让写诗很专心,很客观,很真实,无暇被欣赏带着跑,不至于最终落得要么弄虚作假,要么扭扭捏捏。
  说到观点深浅,是否牢骚,这类问题既属于作者的认识能力问题,也属于看客怎么摸大象的看法问题。认识能力如何,不影响能不能学诗写诗,认识提高毕竟是过程问题,相反看客也有认识水平问题,不一定说得出就做得到,如此怎么从欣赏来判断写诗实践?
  又说到“不宜接着在写,以免走火入魔”,想想,不走火入魔,怎么把诗学好、练好、写好?怎么体会写诗过程中的甘苦得失,并由此养成好的实践习惯和能力?况且怎么断定什么情况是走火入魔,什么情况不是?

  是否写的多,反复写,就叫走火入魔?那么不重视提高认识,却幻想有的欣赏,纠结于搜肠刮肚,一再原地踏步式的做法,该算什么?难道看客要的欣赏价值是这些吗?
  当然,“最好深刻剖析,切中要害。不要过多发散”,与“要就事论事,可在多个层面就事论事”,是两句话,却同质化又自相矛盾的同一个说法。试问,局限于就事论事,不发散,怎么进行游刃有余地“深刻剖析,切中要害”?还不是盲人摸象?又怎么把“不要过多发散”与“在多个层面”结合起来?
 无法想象自缚手足又欲逃出笼子的做法,到底要干什么。不得不说,从欣赏看诗,总是要求多,实际少,其实眼高手低,把要求、追求、目标等,误当做了自身写诗已有能力来提出,也因这一意识和站位的不妥,造成说而不做,语中无物。

  这恐怕对夸夸其谈于看诗,有用,对深入体会怎么写诗,则因缺少了与真实甘苦得失的具体联系,而毫无意义,也就不会看写诗。
  所以,从自学写诗走来的人,最怕被牵着鼻子走,用欣赏指导实践,导致不知谁说的对错,弄得老有担心而不自信,不知所措时又固执己见,盲目迷信。
  其实,己见和迷信都无妨,得有基础实践能力,用来避免主观,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能够分析出己见和迷信是怎么回事,服人服己,否则还是一回事,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就是被自己牵着鼻子走。

  这包括古今书本,只要从欣赏看诗,就都是马后炮,非己见即迷信,一定要重视对实践自身的摸索,从实践到实践,关注自己和他人作为作者的一时一地的实际体验,然后用得来的各种程度的实践出真知,去比对已知的各种理论指导实践,在相互学习,弥补,矫正中,不断前进和提高,而且这才叫活学活用,别于死学死用。

  诗是有生命的,会呼吸,会眨眼,会流血,会滴泪,会喜悦,会愤怒,因而吃得进,吐得出,有爱憎,懂是非,求进步,图存在价值,从来不是表面形式的那些东西,必须讲究功能和实际意义,写就要本着这个来,所以写诗实践也是有生命的,能够支持活学活用。
  甘苦得失,就是活学活用的结晶,是学写诗和体验写诗的实践命脉,连这些都不懂得在哪,乃至吸收它,运用它,直至会体验,懂支配,与其说看诗在行,不如说看写诗、会写诗不在行,毕竟不得命脉,生自何来?

  基于对实践本身的考虑,我对诗友予以了这样回复:
  “观点不同,接受。然,真情实感最忌就事论事,纠缠于事本身,必狭隘忸怩,而无放开之真情真意。一事剖析,万人皆可,大同小异,即使深刻,于一人也仅是片孔只见,一个角度写一二首足矣。
  放开是广角,便于广泛观察和以小见大,如此才更易于细致入微,找出问题的普遍根源,有利于驰骋情怀和加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让诗兴诗意博无不至,处处有角度,心无不诗,处处可诗,言及即诗,
  写诗不过就是这番意趣,因此才有意思,写起来才有提笔,摸纸,费时间,费精力的价值,还不至于搜肠刮肚,版主可有体会?不妨试一试。顺几句,--
  人眼放开非等闲,挥毫入纸省时间。搜肠刮肚因无有,所感所思如上山。——题:观察。”
  关于就事论事,回复中仅说了如何对待,意思已经很明了,是就事论事的性质使然,才做如此说。就事论事本身是画地为牢的说法,有主观自我局限意义,对事对情感都有一定规避性,是与事和真情实感的自相矛盾,既无益于事,也无益于真情实感。

  若懂得认识和辩证,就明白,为了减少面对问题的难度,就事论事可当做某种控制性策略,而不是画地为牢似的方法,恰恰要通过思维发散,在发散中才能提炼和找到,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办法。
  实际上,就事论事与就诗论诗是一个性质,都是主观对策略和方法的混淆。为了不扩大矛盾,对待生活就事论事无妨,即使解决不了问题,也能当个和事老,老好人。
  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因为事情本身总是现象,根子在深处广处,是看不到的,都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和一分为二,来运用智慧,尽量跳出问题的表面现象,通过科学地顺藤摸瓜,找出一层层所需要的答案。
  就如同植物的根系一样,根系从不会往植物主干里面长,永远是向外伸展,如此才能吸收更多养分,也如此才谓根系发达,益于生长,相反便是萎缩,是自寻死亡。(未完)

  说着,顺话想起几句,--
  树木长成非一日,问题所出恰如焉。仰头可见空中状,驻足要思根下边。
  但解来龙去脉处,也添评足论头缘。推开表象求真理,道破机关辨缺圆。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8)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