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2-03-13
  • 最近登录:2023-01-05
  • 粉丝人数:293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实践论:谈诗如何写来二

huge(远山绿叶) 发布于2022-06-27 09:23   点击:289   评论:1  

实践论:谈诗如何写来二
——评龙家小院诗兼示例和剖析

  写感性诗,不能写不出故事来,不能见不到情节,也抓不住细节,因为没有这些就体现不出感性,这也是写感性诗和写理性诗最根本的区别。
  因为人人都有感性,只要把感性到的情形,合理地呈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体验,写感性诗对任何人都容易上手,而且不必要繁征博引,不然倒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
  相反,写理性诗,因为重在议论和说理,特别需要费认识,费逻辑,费智慧,要求有全面的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能力,并非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明白了这些,琢磨一下,我对实情该怎么想,怎么处理,怎么下笔,也就是怎么运用感性?其实人的感性,外表看来都差不多,我想的实情和你一样,毕竟实情对冷冰冰的眼睛,没人能看出两样。
  也因如此,对都能看到的东西,才会形成你写,我写,大家写,都一个样,还是没有味道,既体现不出感情,又何谈激情?且认识往往显得平平,所以必须出新意,也就是让眼睛有温度,即人的活生生个性表现,从而有所创造。

  于是,就要看作者的笔力如何,所谓“腰窝硬肋”,特别指捕捉灵性,以及颇具提炼力和概括力的本领。是这才有了“却听天上仙神到”这一句。
  这一句是对环境的呈现,属虚写,也叫写意,即不直接写你那些“阵阵雷鸣”,“乌云滚滚”等,而是把这些统统凝聚为了看不到的“仙神”之功,也就是“意”。“意”就意味对“神”的捕捉,突出的是意思的魂灵,也就代表一部分创作灵性。
  笔力的问题,浅看是对笔的支配能力,深一点则看笔触能不能到达,怎么取舍,这是使用文字的根本能力,总是出自和随着实际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走向越来越成熟,即“唯手熟尔”,然而跟着的仍是经历,认识、情感等这些笔外基础,谓“眼到手才到”,根子又是对任何事情的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能力。
  明白了笔力就清楚,这一句的提炼方法,犹如对一个大场面,竟轻轻松松一带而过,既不加过多笔墨,也没有任何渲染和粉饰,出人意料地简洁概括,又不显得不够,而且既是人人熟知,人人可为的合理联想,没有大学问,同时又是一句可概括一万句的写诗技巧。

  反向说就是,一万句就只能凝聚或提炼出这么一句,若多一句,多一个字,都不是好的做法,称不上用“概括”,“凝聚”,“提炼”这些技巧性字眼来说它,因为没能力的事情,达不到就是达不到。
  换言之,就这首诗讲,不这样就没有了前两句的空间,有前两句就必须压缩这一句,这也是只有四句的绝诗的特点,不然就可能造成,有用的想不到,进不来,没用的却老有地方,为了填充,也就老想得到,累累赘赘一大片。
  这就是你说的“举重若轻”,故而才有新意和美感可言,但从具体情形具体分析讲,全诗的实情中,实情本身不是重点,仅仅是氛围和环境,都是冷冰冰的客观,不从中提炼出人性人格人情,就没有温度,所以又非什么“举重若轻”,是非得这么俭省着写不可。
  想想,说了这么多,末句该怎么分析?“未见心欢只见潸”既是对前两句的呼应,也是对转句的延伸,用来概括人们对雨的真实体验,那么字里行间的味道感如何?字面看是“心不欢”而且“潸然”,深层呢?

  这一句是突出用来,扣住前面的“思”之盼意和“欢颜”之表现的,故这一句是通过反说,来体现人们站在雨中,那种快乐且啼笑皆非,虽尴尬却美好的生动形象。
  想想,久旱之后,雨打在脸上是喜还是不喜?又是什么笑法?显然不是心欢,也是心欢!而此时的雨从脸上滴下,不仅很像潸,而且是久旱之后很惬意的“潸”,实际则是,潸非泪也,雨之比喻耳。
  不妨再说一说“久旱”二字。通常久旱而雨,毕竟是实情,是要抓一抓久旱之情,之势,来衬托雨的,恐怕要大写几句,就像你写“电闪雷鸣响北天”一样,把个实而没用的“北天”,非要写出来不可。
  要知道,文字是要围绕主题的,要保证不该干什么就不干什么,所以我处理这首诗的“旱”,这一特殊环境,仍本着俭省,就只用“久旱”二字,交待一下背景足矣,没必要多费笔墨。
  写诗要懂经济学,讲究惜墨如金,会支配文字多少,会调动空间大小,减少不必要的表达成本,最终学会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的姿态写诗。

  别看张口仅仅28个字,看着好像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甚至简简单单,谁都会写的样子,但脑袋里的思维和思考,可不是如此,而是剧烈运动和震荡着的,没有内容不行,没有结构组织能力不行,何况还要字斟句酌,讲究各种修辞,并兼顾格式?
  这就是我这首诗的创作思路,方法和技巧,包括认识和情感方面,可见写一首诗,哪怕28个字,得需要多少积累和即时思考与运用能力,不可小瞧这些,一小瞧就成了单纯鼓捣文字,所以写诗要靠积蕴写成,即诗非写而成。
  如此回过头来,再审视一下这首诗,是不是符合了文学性,有没有经济学和下面要说的哲学味道?至少像不像在说一个故事,抓了什么形象,情节和细节?
  故事在诗中也谓意境,形象谓意象,情节指各种联系,而细节是指相对微小的笔触,可以是精雕细琢的,也可以不经意间的,总之是最能体现笔力的地方,往往给人以笔之所到,入木三分,晶莹剔透,呼之欲出等,极其诱人感,是打动人不可少的。

  再而,单从语言选词择字上看,一是,跟我写的政论诗比较,包括风格,色彩,语气,情调等,是不是有极大特色变化?这就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
  二是,从成见“诗避重字重音”说来考量,前后用了两个“欢”字,读出了什么味道没有?值不值得多嚼一会?这仍是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已经是写诗的哲学了。
  说了这些,费话又费时费精力,可是创作性思维总是如同电速,一泻千里,且瞬间要保证去得了,拉得回,并最终聚焦于集中思考怎么写,过程怎样运作,直至完成。
  若每个人都仅仅写诗,而对写完不懂得分析,甚至根本看不出,也体会不到,这些真真实实创作中的甘苦得失,就不是实践论,更得不到实践的要领,或许只能停留于,被主观大于实践的欣赏观念,稀里糊涂带着走。
  一首诗写完了,再拿起笔回溯一下创作过程,如果能从方方面面,生活的,理论的,实践的,乃至文学性,经济学,哲学等,去总结,且可总结,有的总结,又非干瘪的主观看法,想法,而是满满的学识依据和实践性运用,这首诗才算值得写,否则都不外乎心血来潮似的,拿文字扎筏子。这方面你可以照我的样子试一试。

  上面分析得很细,都是一边不怕繁琐的分析,一边尽量详彻介绍实践依据,满满是欣赏中,课本中不讲的知识和道理,算是面面俱到,你能读懂多少,又能展开到哪里去,能否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怎么运用,还是在你自己。
  忽然,想借“久旱”为题,看看刚写了雨,旱又怎么写,如:
  前雨难留如嫁女,万般惦念不回头。那边可是留人住,留得皱纹上白头。
  想想,你又怎么实打实地完成,我上次说的“想想每个字我是怎么写出来,又想到的,都在干什么,有什么作用,最终全诗要表达什么,这里有什么秘密没有”?并且注意体会诗里特别用到的句式和重字重音。
  你上面完成的,打了伤耗,没对准一个个问题,意味还是离不开图省事,绕着有利处走。对一些要求,没时间可以缓写,多思考就行,就是不能自己给自己打马虎眼。----
  尽量写诗求感性,尤其初学要深攻。素材观察重情节,形象推敲用细工。
  意境氛围崇简洁,主题环境讲交融。百般取舍凭决断,生动直观为要冲。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