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 注册日期:2019-05-05
  • 最近登录:2024-04-10
  • 粉丝人数:4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品诗杂谈:浅谈诗家语之三

海江行 发布于2023-03-03 08:58   点击:791   评论:7  
品诗杂谈(浅谈诗家语之三)

上文谈到“诗家语”的特征有句式的倒置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其实诗家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语言凝炼。写诗如同绘画一样,“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要做到在尺幅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景象,就必须以少胜多,用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这在字词、语句和整首诗上都可以体现出来。
古代诗人特别喜欢炼字。炼字,又称“炼词”、“炼句”。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古人有许多关于炼字的心得:邱濬谓“诗中用字,一毫不可苟,倘一字不雅,则一句不工,一句不工,则全篇皆废矣。”卢延让谓:“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至于贾岛“推敲”的传说,王安石对“绿”字的推敲,更是传为佳话。

《鹤林玉露》曰:“作诗要健字撑拄,要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 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拄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字,‘岂’与“应’字,乃斡旋也。撑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轮。”
潘邠老云:七言第五字要响。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翻”、“失”字是响字也。五言第三字要响。如“围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浮”、“落”字是响字。余观七言以第五字为眼,五言以第三字为眼,乃一句所著力在此一字。字不响则句不
健。这些亦是经验之谈。
当然,这些也并非金科玉律。
  如王维的《 观猎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炼字最见功力。
诗开头不说“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而用了倒戟而入的写法,未写其人其事,先写其弓其声。“劲”“鸣”二字最是传神,风声呼呼地吼,弓弦呜呜地鸣。风声与弓声彼此相应,笔势轩昂,先声夺人。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颔联,“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再无遮碍,鹰的眼睛看得更敏锐了,诗人不说“锐”,而说“疾”,“疾”比“锐”更形象,鹰不仅迅疾地发现了猎物而且疾速地捕获了猎物。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不仅写出马的脚步轻,而且写出了马上的人也身轻似燕。此联妙在字面上写鹰写马,实际上是写人,写人的剽悍敏捷。

再看诗圣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两句诗,“深深”字若无“穿”字;“款款“字若无“点”字,皆无以见其精微。
这些精彩之字,就散落各处,并非是五言落在第三字,七言落在第五字上。
所以,有时也要因诗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诗家语”的凝练不仅表现在炼字上,也表现在诗句的省略上。有人说,诗词是省略的艺术。
从审美角度看,格律诗词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从语言形式看,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看,可使诗
词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
诗词对语言的简洁性要求越高,省略的成分就越多,诗句的语义兼容性也就越大,给读者提供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就越无穷,但难度也越来越大。

这种省略是典型的“诗家语”,它是跳跃式的,压缩性的,鉴赏时我们必须对它进行补充、扩展。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如果补充完整当是:(诗人在)松下问童子:你的老师到哪里去了?童子答言:老师采药去。复问:老师采药在何处?答言:只在此山中。再问:在山中何处?答言:云深不知处。诗人把一连串的问答过程压缩在短短的二十个字里面,不只使语言特别精炼,尤其是突出了“云深不知处”的隐者的形象。
这是典型的“诗家语”。

尤其是无主谓的诗句,通篇没有一个动词,全用表示事物的名词巧妙地排列而成,这在写景抒情的诗作中,尤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比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的第三、四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连用了六个名词,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奇妙景观:天色未明,雄鸡一唱,旅客匆匆走出茅店,一勾明月挂在天角,走上板桥,踏着寒霜,留下点点足迹。景致描写得多么细腻逼真,旅客匆匆忙忙赶路的情景及其寂寞凄凉的心境,也充分烘托出来了。

第三点,诗家语的凝练还表现在整首诗作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尤其是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先看李白这首《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此诗前后对比明显,通过宫女、鹧鸪小小之事物,衬托朝代更替、历史变迁之大事,意境深远,令人唏嘘不已。

再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小小的燕子寻巢飞入平常百姓家中这很不起眼的小事,来警示荣华富贵难以长久,家族兴衰自在其中。

还有王维这首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以“一枝梅花”凸显思乡之情。以上皆是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的精彩运用。

由于诗歌受到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主题,必须“缩千里于尺幅”,在极短的篇幅里包容极多的内容,所以以小见大这种艺术处理方式就自然产生了。

比如杜牧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诗,无国就无家,通过二乔是否被捉之小,来预示吴国是否亡国之大,这就是以小见大,比诗中直接说东风不与周郎便,吴国就要亡国云云要好的多。
这首咏史诗。在历史上也曾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应当怎样读诗。宋人许顗在《彦周诗话》中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士人)不识好恶。”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也说:“牧之绝句……《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许、沈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诗歌评论家,但是在这首诗上却忽视了“诗家语”的特征,犯了读诗解诗之大忌。这首诗虽然是咏史诗,但终究不是历史,不能用读史的方法来读诗。就读史说,国家的存亡,人民的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用读史的眼光来评诗,那末,诗人只关心两个女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自然大成问题。但诗和史不同,诗是文学,诗要用形象说话,要以小见大,从个别反映一般。而诗中“二乔”并非一般人物,大乔是孙策之妇,孙权之嫂,小乔是周瑜之妇,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的尊严。如果连她们都成了曹操的囊中之物,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铜雀春深锁二乔”,决非什么“轻薄少年语”,乃是富于形象性的即小见大的“诗家语”,是这首诗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再看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六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也曾有争议。主要在两点:
一是“千里”“十里”之争。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后人一般都同意何文焕的观点。这里也涉及到如何读诗的问题,杨慎的错误在于他把诗当作地理著作来读,因此要求真实。但是诗是文学,只求艺术的真实。艺术不是科学著作,不是如实地记录生活,而是把生活现象进行集中凝炼和典型概括,只可意会而不可指实,诗尤其如此,不能把“诗家语”当作科学语言来解读。“千里莺啼绿映红”,是描写江南春天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景色,勾勒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江南风景画。“水村山郭酒旗风”,又高度凝炼了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描绘出了一幅生机蓬勃的江南风俗画。这两句高度赞美了广袤江南之蓬勃生机;若作“十里”,则其神韵荡然无存,也就大煞风景。
二是诗歌的主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以信佛著名,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主张严禁佛教,将寺庙土地收回归公。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南朝众多的寺庙楼台,现在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迷蒙之中呢?”,意在对统治者佞佛的嘲讽。讽刺现实之意蕴含其中。

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咏史诗。六朝盛行佛教,那“四百八十寺”是六朝兴盛的象征,它们的消失则象征着六朝的灭亡。“烟雨”也不是实指自然界的烟雨,而是象征了社会政治中的“烟雨”。所以这首诗的深层次含意是,山河依旧,春光灿烂,无限美好,但是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呢,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之中,还留下了多少痕迹?所以,这首诗通过对“寺”的形象描写,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感叹历代王朝的兴衰。上联写景,写得那么色彩绚烂,让人心旷神怡,下联写史,写得那么灰蒙苍凉,让人喜极而悲,无限凄惋,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诗有讽刺之意,但作者的本意不在讽刺佛教,而在警告唐王朝:当年六朝盛行佛教,一个个相继灭亡,唐王朝现在也是佛教盛行,难道还要重蹈覆辙?由此可见,作者咏史还是为了讽今。

这里还是涉及“诗家语”的问题。“诗家语”是艺术的语言,故必须靠形象说话;“诗家语”千里尺幅,收海于勺,缩龙成寸,常常以小见大。这首诗就是以小见大的典型之作。

总之,在炼字炼句、句子成分省略和以小见大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都是诗家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基本常识,也将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和鉴赏诗词的水平和能力。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8) 查看   收藏(6)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