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张从兴 男  56岁
  • 注册日期:2021-05-29
  • 最近登录:2024-03-01
  • 粉丝人数:6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从兴诗评】10生死缠绵的人生复调交响曲——简评邹璐的《让我经历一次死亡》

张从兴 发布于2023-05-31 09:21   点击:287   评论:0  
生与死,仿佛是一对永生的孪生兄弟,从远古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人类心灵,是神话、诗歌、宗教、文学、哲学等等人类精神活动的源头。
  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死亡是生命的最高虚无,虚无又是精神的最高的悬浮状态,是接近宗教和诗歌境界的,因此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的美和灵魂的升华。
——颜翔林《死亡美学》

  死亡,是摆在人类生命尽头的一道永恒的门槛。
  门的这一头是对活泼生机的喜悦,门的另一端是对未知世界的恐惧。
  生与死,仿佛是一对永生的孪生兄弟,从远古一直影响到今天的人类心灵,是神话、诗歌、宗教、文学、哲学等等人类精神活动的源头。
  由于生死是一体的两面,许多文学作品中,既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触及“死亡意识”的一面,也有自觉不自觉地触及“生命意识”的一面。前者,可称之为“显性的死亡意识”;后者,不妨称之为“潜性的死亡意识”。
  邹璐的《让我经历一次死亡》,就以种种意象体现了生死缠绵的人生复调交响曲。
  这首诗开宗明义就写道:

    我的生命开始于夜晚
    我的死亡,就
    选择在凌晨时分

  这摆明就是一首自觉地触及“死亡意识”的诗作。诗中的好几个意象,如:

    眸动的星光就此陨落
    啜泣的琴音突然断了
    我顺从的灵魂
    自崖端飞快跌落
    生命的重量终于归于
    无从收集的虚无
    残月淡成一滴泪痕
    拭不去,在天边

  都是以正面叙述或曲折象征的笔法,或浓墨,或淡彩,写到了死亡。此即所谓的“显性的死亡意识”。可是,同一首诗中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礼赞,如:

    无语,花开只是喧嚣的瞬间
    让我可以重新看见
    一朵花开,
    在三月,在人间

  这两段诗句中,都有“花开”这个意象,而“花开”显然是生机盎然的。可是,这是不是与死亡决然对立的呢?并非如此。事实上,对生命的礼赞恰恰就是尝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质仍然是死亡意识,即上面所说的“潜性的死亡意识”。                                                  

【按】写于2008年3月29日。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3)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