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随机展示
《隐逸之美:论古典诗词的避题书写》
何韵瑶
引言

在古典诗学体系中,最高级的表达往往不在于物象的直陈,而在于构建一个可供读者沉浸与思辨的诗意场域。

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一、理论溯源:“隐逸”作为方法与境界

“隐逸美学”深植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土壤。其核心并非表达的缺失,而是通过 “隐”实现“显”的超越——规避对主体的直接指称,转而刻画其存在状态、感官效应与空间关系,引导读者从“识物”转向“体境”。

哲学根基:契合道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宇宙观,亦与刘勰《文心雕龙隐秀》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