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客服 | 发表作品 | 诗词工具 | 以后自动登录

无想思

无想思
选择系统默认背景图


上传自定义背景图片
上传背景图片功能只向 付费会员和超级会员 开放

(建议尺寸1200x260像素)
关闭
网名偶获慰浮云,揖拜檀香谢此门。无想思禅无想寺,有缘号赐有缘人。 慧觉苦度行相应,寡欲清心锦绣文。 羞涩袋囊佛受累,天机得悟入凡尘。
一年内只能修改7次,您已修改0
写诗最好学一点建筑美学:建筑的实用性,情感性和哲学性。 [七律]   作者:无想思    简体 繁体

七律 春分天生桥
黄花早艳暑寒平,溯嶂源头胜踏青。
火斧河槽非地设,鬼岩桥构似天生。
莺随筝舞春峡隙,云动山移古圹亭。
桃水胭波凝若紫,浩收远际臼湖澄。

作者简介: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结合建筑本职工作的感悟,谈谈建筑美学和诗词的关系。

诗最好学一点建筑美学:建筑的实用性,情感性和哲学性。

亭台楼阁,栏桥柱,阙垛城垣,乃至雕梁画栋,勾心斗角总是诗词里不厌其烦的话题。这是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建筑美,这种美融合在绘画,文学,诗歌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中是理所当然的。

建筑是敏感的,孤独的毡房聆听忧郁的长调,菌生的楼群决定城市的规模。而楼市的涨落激荡着多少读诗和不读诗的“驿动的心”。古典诗词也是敏感的,风花雪月,雁唳蝉鸣,昏鸦老树,蜘丝马迹都可以让诗人夜不能寐。敏感是艺术的潜质。而建筑在实用性,情感性和哲学性三个方面都是敏感的,那么古典诗词对建筑的依恋就像李商隐的诗说的那样: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下文就亭台楼阁,栏桥廊柱等等各自的特点讨论它们不同的诗意,建筑学的论点取自教科书和参考书,笔者不一一列明出处。只是拿这些论点和古典诗词做一些应证。参考书目列于文后。

建筑的实用性,情感性。

建筑艺术是研究空间人为分隔的的一门独特的艺术。空间又分为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绘画,文学,诗歌等其他门类的艺术都不可能直接拥有这样的空间,只能用“意象”来描绘建筑的空间。即便是三维动画还是虚拟的,仍然是“意象”。自然空间如山川大地长空星汉的“美感”是建立在与“人造空间”区隔的基础上的。“融入大自然”的前提是安居乐业衣食无忧。所以建筑的第一个特性是实用性。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建筑的最基本的实用性是提供安全。杜甫面对的是个人生存最基本的问题:“有房无房”。这应该是关于建筑的最敏感的话题,当然可以用敏感的诗词来表达。直到今天“有房无房”仍然是入诗的题材。


易中天:有灯火的地方必有建筑。

有建筑的地方必有人家。

伴随着黑暗的是恐惧。黑暗首先意味着死亡,也意味着神秘。

遥远往往和黑暗,死亡联系在一起。遥远和黑暗一样,也是不可测量的。

于是,人们产生了一个念头,用一种物质手段,把自己和黑暗,遥远,死亡隔离开来。并在隔离中求的安全。

这个手段就是建筑。

易中天的意思很明白,建筑带来了安全,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感”。建筑还保护人的隐私。服装保护身体的隐私,而建筑保护行为的隐私。安全感的获得和隐私的保护使建筑有了“情感性”。


建筑的意义在于分隔空间。山川大地长空星汉只是占有空间,而建筑是有意图的分隔空间。那么亭台楼阁,栏桥廊柱不同的空间分隔方式必然带来不同的“情感变化”。如何在诗词里把握和利用建筑的“情感性”自然也反映了诗词爱好者的“功力”。

一,亭。

亭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空间分隔。亭子没有墙,它和外部的分隔边界仅仅是支撑亭盖的柱子。亭子提供的安全性很有限,遮雨还不挡风。而亭子的情感色彩首先在于它的“不安全性”。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这首诗的名字是送别。送别很可能还会在亭子里喝几杯酒,写一首诗。那么在亭子里面的感觉应该是还“在故乡”。喝完酒写罢诗,走到长亭外,就已经是“在路上”了。这就是亭子内外的两种状态。没有墙无遮无拦仍然是两种状态。这就是四个柱子的空间分隔。问题关键在于亭子无遮无拦始终能看到古道看到“芳草碧连天”。古道上的旅途是遥远的,遥远和黑暗一样,也是不可测量的。所以在长亭送别从一开始“不安全感”就冲击着送与被送者的心灵。所以要恋恋不舍一再嘱咐。注意,即便饮酒送别也不能写出在酒楼里摆酒送别的味道。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在驿馆里送别。浥轻尘,柳色新。相对还比较轻松。以亲切为主调。如果放在长亭王维可能就不这么写了。

晏殊·踏莎行·祖席离歌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画阁魂销,高楼目断。在长亭里看不见了熟悉的画阁,目断了住惯的高楼,苍凉了些许吧。


柳 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酒楼里面一般不会如此凄怆吧。

当然了,送的人不同去的地方不同,气氛也会不同。笔者意在说明亭子的“感情色彩”而已。那么亭子不是在古道边,而是在园林里面有什么感情色彩呢?

欧阳修· 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园林里面的亭子的感情色彩在于“在乎山水之间也”。但是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写作者,意可以在山水之间,人却不能全部泡在山水之间。所谓文房四宝,写作一般是在书房里的,书童在侧红袖添香。要既能有在房子里面的感觉又在乎山水之间,那只有亭子了。柱子之内好比是书房,柱子之外是山水,而且欧阳修是“在乎二者之间”的。亭子是雅趣和野趣的结合体。

园林里面的亭子雅趣和野趣的比例是随亭所在的位置而变化的。一般来说在拐弯抹角山不在高的地方的亭子雅趣多一点,而在高山之巅,大道之侧的亭子野趣多一些。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当初就是旅游景点。在山脚下。应该雅趣多一些。

宋·丁臣 题醉翁亭

山僧野老远逢迎,指点清泉笑语同。

近日帝前枢轴老,旧来亭上醉吟翁。

林峦自古名虽胜,事物因人地转雄。

从此州民增壮观,岘山非独有羊公。

山僧野老远逢迎,指点清泉笑语同。还是有雅趣的吧。下面是笔者的蹩脚诗


七律  春分天生桥

黄花早艳暑寒平,溯嶂源头胜踏青。

火斧河槽非地设,鬼岩桥构似天生。

莺随筝舞春峡隙,云动山移古圹亭。

桃水胭波凝若紫,浩收远际臼湖澄。


“云动山移古圹亭”原来是“云动山移古圹垠”。笔者觉得用亭比用垠好。天生桥的亭子在山顶。云动山移亭子也在移。而且亭子在山顶可以看的很远。建筑是有感情色彩的。现在这个亭子的感情色彩建立在如下的建筑学原理之上:

建筑不但可以分隔建筑内部的空间,而且可以分隔自然空间。比如三亚南海观音的入口处有一排巨大的柱子。不是围墙没有任何实际的使用功能。但是这是一道感情的分隔线。一侧是“凡界”,走进另侧就到“佛界”了。因为柱子足够高大,使人感到佛法无边,虽然离开百米高的观音立像还有一段距离,人们已经被震撼已经由然起敬。

我是在峡谷里看山顶的亭子,亭子是这样的一条感情分隔线。i亭子的下面是“凡界”,而亭子以远是“无想界”。神秘,飘渺,不可知,甚至令人向往。亭子就是分界,空间的分隔。而如果用“古圹垠”那就是“一界”。虽然很广大,但只是想象,没有视觉的冲击,没有现实的空间区别,情感的想象就不会那么强烈。


天生桥的亭子是充满野趣的,对比醉翁亭你可以感觉野趣和雅趣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亭子,都是和建筑的外面连通的。都“在乎山水之间”。如果改成这样“云动山移古圹阁”“云动山移古圹楼”,阁,楼是和外面相对封闭的。首先是对人和自然的分隔。那原先亭子对“凡界”和“无想界”的分隔就在情感上大大减弱了。相信读者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云动山移古圹阁”“云动山移古圹楼”没有什么诗意。

这里“凡界”和“无想界”就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了。已经看见了哲学的影子。中国古典哲学几乎就是从研究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开始的。而建筑又和诗词密切相关,那么中国古典哲学必然和古典诗词密切相关。关于建筑的哲学性以及对诗词的影响,笔者将用专门的章节讨论。


对亭就谈这么多。关于“台”的感情色彩请听下回分解。


参考书目:
梁思成  《大拙至美》
萧默  《建筑的意境》
阮庆岳(台湾)《建筑退化论,哲学,文学,社会》

已经著作权登记,拒绝转载。



标签:
本文发表于 2016-04-08 17:32 ,被阅读过 657 次。    [举报] 自动注释
推到展厅 礼物 赞(10) 查看   收藏(4)    
最近读者
发表评论
请勿大段复制原文、请勿千篇一律、请勿过分溢美。(发纯表情不用审核)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政治\敏感\领导人相关内容。《用户条例》

诗友评论 (13) [我要评论]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作品...
将作品移到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