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南方苑   8岁
  • 注册日期:2016-03-01
  • 最近登录:2024-04-17
  • 粉丝人数:331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情与景的融合的技巧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处理

南方苑 发布于2020-12-02 17:46   点击:1740   评论:1  

                  情与景的融合的技巧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处理

一首成功的诗,他在情与景的调配上一般都是很精心的,如一味地摹景写物,诗则过于坐实,一味的抒情,诗则显得空洞,只有情景交融,将情感导入景物,这样的诗才能打动读者,才能有味。

下面简单介绍导情入景入物的几种方法。

一、情与景的融合的技巧

1、情景一致

即将情感寄托在一种相同的景物上,比如人聚则月圆,人离则月缺,人愁则终日霪雨,人喜则处处新花。将情寄托在这种类似的景物中,就属于情景一致。

看例子:

柳宗元的《七绝·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

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

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

注:阳和:春天来了的意思。

诏书和春天一起到来,被贬在永州十年的人,突然获得京都征召令,多少年的郁闷,突然一扫而光,但随着心中新的希望,眼前处处是新花开放,这些新花就是感情的化身,新花无穷,正是作者无穷的愉悦心情的寄托。

再比如:杜甫的《宿赞公房》诗中的一联“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旅途相逢,一样是流落天涯,暂且欢聚一夕,陇月也向人团圆了,自然给同病相连的人带来不少安慰。“相逢、月圆” 很和谐,物喜 人喜 对吧?这个也是情景一致。

这个情景一致的写法最适合初学者。

2、情景不一致,景与情冲突

情景不一致,却相反,往往由物我的冲突,造成悲剧性内在张力。比如鸟双而人单 人老而心壮,水东流而人西去,嫦娥七夕聚会而我孤单等等……这是有意安排一些与情感相反的景物,让景物起到反衬的效果,从而加强情感的力量。

例如:杜甫新婚诗的结尾: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迁,与君永相望。

杜甫这几句诗正是以双鸟飞翔与人事参差来做相反的描写,鸟儿犹不失俪匹,人却不如鸟。通过情与景的不一致,物和我的矛盾冲突;使诗的味道更浓。

3、以景截情

说白了就是一句写情,一句写景,情还没抒尽,便以景截住,饱和的感情反而将景渲染的异常美妙。

看例子 贾岛的《病起》诗中的一联: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

情和景,事情不如愿,花照旧开放,这首诗里“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上句抒情,下句写景,两句看起来似乎不甚相关,但贾岛却将十个字贯联一气,凑**一幅绝妙的对联。诗说想归嵩丘草庐而不得,突然迟回漂泊,这里不接着继续说自己的牢骚。却反问一句“身事岂能逐”。言外有许多牢骚,下句不接着发牢骚将牢骚吐尽,不发感叹自己一年又已逝去。而写兰花又已开了,这样用景将情截住,情却直透进景里去了。

多少对时光蹉跎的怨,可以让人可听到他长声的感叹,流光如水,春兰又开,面对春兰,诗人却是个潦倒多病的他乡羁客,这些愁绪,都弥漫在言外,当时诗人急促而高声的呼叫“兰花又已开”时,没有一丝快乐,却有许多不曾突出的心酸。

这就是以景截情手法的神韵所在。

二、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的处理

我们以前讲过,作诗不宜率直叙事或者正面议论,那样不但费辞,更重要的是失去诗的趣味,但诗中也并不是不做议论,不叙述情事的,诗中抒情叙事,往往是避开正面供述,通常用侧写、反击的手法,避实就虚,把想说的意思留在言外,供人玩味,使诗产生所谓“事外曲致”,才是诗的境界。

先看侧写的例子:

如:杜牧的 《七绝·屏风绝句》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消。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周昉,是盛唐时期的一个著名画家,他擅长画侍女纤腰,借代指美女。貌似唐朝以肥为美吧?纤腰是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要是肥腰了就不美了。第二句“岁久丹青色半消 ”日子久了,画的颜色都退了。遗憾呀!

但是诗人没有再接着写了,而从倚窗女写起“斜倚玉窗鸾发女”鸾发女---一贵族女子,那女子看到这幅画后“拂尘犹自妒娇娆”嫉妒呀, 即便是退了颜色的画,那个贵族女子看到了这幅画还嫉妒呢,你说这幅画上的女子美不美呢?

他是想赞美画上的女子美还是赞画师的画功呀?一举两得 都有,避开正面,从侧面写。也就是避开了对这幅画正面描写、夸赞。采用了“避实就虚”的侧写法。

杜牧的绝句转的都很巧,大家有空多读读,必须用心揣摩他的转句!

再看看 反击法:反击,就是从正意的反面着笔。

例如:柳宗元的 《七律·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那我就先详细地分析一下柳宗元的这首诗的意思,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期间,为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还植树造林,“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第一句说他亲自种了200棵树,第二句写柑树成活时的景色 又描写出了二百株柑树在春天到来时枝叶青翠,这句表现出了诗人看到柑树成活时的喜悦心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这里呢分别用了两个典故来说明我们都知道屈原爱桔,曾作《桔颂》对桔树的美质作了热情的赞颂,“后皇佳树,桔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桔树是天地间所生的佳树,它异于众树,习于南土,有独立不迁等美德。

这实际是屈原托桔咏志,以桔树自比,通过赞颂桔树,来表白自己的人格。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屈原的《桔颂》学习一下。柳宗元说要象屈原那样热爱柑树,意思也是用柑树来表白自己。这句说:我正象屈原一样喜爱这天生的美树,品在其中。

“不学荆州利木奴”这个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一样,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取利有何不好?柳宗元对李衡这种做法很不屑,所以明确予以否定说:不学李衡那样把柑树当作木奴来谋利。

这两句一个肯定,一个否定,突出了他种柑之意和表现了他不同流俗的高尚品质, 这俩典故大家了解了,就会懂的后四句抒发种柑的感慨了。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诗人种柑,是希望柑树早日开花结果。因此,他首先想到的是柑树的成长:“喷雪”、“垂珠”是两个比喻。无论侧写,或者反击,都是追求一个目的:就是让诗含蓄蕴藉。古人说的好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诗贵在含蓄蕴藉,你把话说尽,把你的意思表达完,留给读者想象的余地就没有了,你都说了,还要读者想啥?因此大家在写诗时,把你的情感写三成 ,点到就行,留七分含蓄给读者遐想。

本诗正意该说不希望这些橘树长成以后,我还逗留在柳州,“滋味还堪养老夫。”结句正见北归无复忘矣,悲咽以谐传之。字面上是谐,骨子里却是悲。这就是反击法。

姚鼐说,结句上迁谪之久,恐见甘之成林也。而托词反平缓,故佳。

结论:托词与含义正相反,则言外的含义比正言直接叙述更感人。

再如:柳宗元的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水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再看“不自由”三字为啥不自由呢?诗人没说不自由的原因,让读者去体会,去玩味哦!这就是诗的魅力所在。所以再强调一下:我们写绝句也好,写律诗也罢,别把你的心思情感全说尽。 (摘自《诗词园地》)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7) 查看   收藏(8)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