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厚德载物-天汉 男  100岁
  • 注册日期:2019-08-13
  • 最近登录:2024-04-26
  • 粉丝人数:32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转载】【转帖】乱世才女蔡文姬的乱世佳作诗词

厚德载物-天汉 发布于2021-04-15 19:44   点击:4292   评论:0  
【转帖】乱世才女蔡文姬的乱世佳作诗词
【转帖】乱世才女蔡文姬的乱世佳作诗词

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蔡琰(汉末三国时期才女)”一般是指“蔡文姬(汉末三国时期才女)”

蔡文姬,原名蔡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

她是文学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著有《悲愤诗》两首和《胡笳十八拍》。其初嫁于卫仲道,后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

人物生平

清代画家李坚绘《文姬思汉图》清代画家李坚绘《文姬思汉图》

蔡文姬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金璧从南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并将蔡琰嫁给董祀

而后董祀犯了死罪,蔡琰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现在让大家见一见。”蔡琰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为丈夫董祀求情时,天气非常寒冷,曹操见蔡琰没有穿鞋又披散着头发,于是赠给蔡琰头巾鞋子袜子。

曹操又问蔡琰:“听说你家原来有很多古籍,现在还能想起来吗?”蔡琰说:“当初父亲留给我的书籍有四千余卷,但因为战乱流离失所,保存下来的很少,现在我能记下的,只有四百余篇。”曹操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以吗?”蔡琰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于是蔡琰将自己所记下的古籍内容写下来送给曹操,没有一点错误。

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人物争议

丈夫争议

关于蔡琰在北方是否嫁于左贤王历来有不一样的看法:据《后汉书》记载,蔡琰是“没于”左贤王,而不是“嫁于”左贤王,而且一般匈奴王的妻子都被称为“阏氏”,但是蔡琰在北方二十年,没有这个称号,所以认为蔡琰与左贤王并不是夫妻关系;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曹操赎回蔡琰花费了非常大的价钱,远远超过了普通奴隶的**,可以看出蔡琰在匈奴那边的地位也不低。一些文艺作品像京剧等就将蔡文姬写成左贤王的王妃。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仍存争议。

作品争议

郭沫若在为曹操翻案的同时发表论文质疑蔡琰的作品是不是出自蔡琰之手。郭沫若等人认为《后汉书》所著录的《悲愤诗》不是出自蔡琰之手,主要理由有三点:1.据《后汉书·董祀妻传》,文姬是“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的,诗中不应说是为董卓部众所驱虏。2.文姬之父蔡邕受董卓重视,在董卓控制的中央政权里爵位很高,董卓死后他才被王允所杀,文姬的流落必定在蔡邕死后,而诗中说为董卓所驱虏入胡。3.骚体一章中有“历险阻兮之羌蛮”一句,与文姬为南匈奴所掠获事实不合。又有“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二句,与当时南匈奴所处地域河东平阳一带地理环境不合。

谭其骧认为这三项中,没有一项是站得住的。因为:1.董卓的部众中正多的是羌人和胡人,《悲愤》中说“卓众来东下”,“来兵皆胡羌”,这些胡兵不正是“胡骑”?2.南匈奴自中平五年(188年)以来已分裂为二部分,一部分内徙河东,另一部分仍在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如果“南匈奴”是指留居在那里的一部分,地理环境与所描叙的就正相符合。3.董卓的部众纪律很差,当时蔡文姬在关东原籍被掳,蔡邕远在长安,而她被掳后三个月蔡邕即被杀,无从获得消息,更谈不上营救。董卓部队中的羌胡都是关中人,蔡文姬被掳后被西驱入关,入关后到过羌蛮之地,也就毫不足怪。所以可以肯定《悲愤》二章确是蔡文姬的作品。

生年争议

蔡琰的生年一说是174年,一说是177年,但都是猜测,没有史料依据。

主要成就

文学

清代华岩绘《文姬归汉图》清代华岩绘《文姬归汉图》蔡琰归汉后,作有《悲愤诗》两首,一首为五言体,一首为骚体。其中五言的那首侧重于“感伤乱离”,是一首以情纬事的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事诗。清代诗论家张玉谷曾作诗称赞蔡琰的五言诗:“文姬才欲压文君,《悲愤》长篇洵大文。老杜固宗曹七步,办香可也及钗裙。”大意是说蔡琰的才华压倒了汉代才女卓文君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受到了蔡琰的影响。

骚体《悲愤诗》由于旨在抒情,首尾两节对被俘入胡和别子归汉的经历都比较简略,中间大篇幅自然风景用以渲染蔡琰离乡背井的悲痛心情,在这些对景物和人情的描述中,蔡琰极言它们与她故乡中土的差异,以此形容自己在这与中土迥异的环境下心情之沉痛悲愤。

音乐

清代画家周慎堂绘《文姬踏歌图》清代画家周慎堂绘《文姬踏歌图》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古乐府琴曲歌辞,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七字,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原载于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以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

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书法

蔡琰的父亲蔡邕是一位大书法家,创造了八分字体。蔡琰本人对书法也很擅长,韩愈曾说:“中郎(蔡邕)有女能传业。”蔡琰曾在曹操的要求下默写古籍,说自己不管是真书还是草书都可以写。

轶事典故

文姬归汉

文姬归汉图立轴文姬归汉图立轴文姬归汉是以曹操赎回蔡琰为故事背景改编的艺术故事,京剧以及其他戏曲都有文姬归汉的曲目,历朝历代也有画家画有文姬归汉图等连环画作品。

辨琴

蔡琰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琰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后世纪念

纪念墓冢

蔡文姬墓碑蔡文姬墓碑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乡蔡王庄村西北约100米处,有一处名叫蔡文姬墓的墓冢,墓冢高约8米,林木葱郁,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蓝田县又在此建文姬展览馆一座,将文姬轶事及境内出土文物陈列展出,用四体书法镌刻《胡笳十八拍》于18块青色大理石上,墓前有蔡文姬雕像。不过在史书中,未曾发现关于蔡琰归宿的记载。

纪念馆

蓝田蔡文姬纪念馆蓝田蔡文姬纪念馆蔡文姬纪念馆,是依蔡文姬的墓冢而建立的。1957年8月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有《蔡文姬生平展》详细介绍了蔡文姬的生平事迹和东汉末年社会的风土人情。还有《蓝田文物精品展》及现代著名书法家书丹的《胡笳十八拍》石刻。

蔡文姬纪念馆收藏了有关蔡文姬文物130多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件。

环形山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79年正式颁布了这310座水星环形山的专有名称。它们的命名借用了世界历代著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杰出文学艺术家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琰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人物评价

华三川绘百美图·蔡文姬华三川绘百美图·蔡文姬范晔: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陈陶:气调桓伊笛,才华蔡琰琴。

徐钧:此生已分老沙尘,谁把黄金赎得身。十八拍笳休愤切,须知薄命是佳人。

郝经:①文姬之才辩,不幸而失身绝域。然能传父之业,免夫之死,有足称者,君子责备以为失节过矣。②婉娩淑女,与士并列。至柔动刚,彤管炜节。

罗见麟:寥落中郎后,残生窜殛馀。惊看南过雁,羞逐北旋车。莫按胡奴伯,犹传魏主书。身名终莫赎,千载恨单于。

陆时雍: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屈大均:缇萦能代父,蔡琰不宜家。玉石同焚后,芳声振海涯。


蔡琰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
  蔡邕就是蔡伯喈,有一出《琵琶记》的唱词,说的是蔡怕偕中状元后,不认发妻赵五娘,别娶丞相之女,可说是厚诬古人。东汉时根本没有状元,也没有别娶丞相之女这回事。对此南宋陆游曾感叹系之他说:“身后是非谁管得,隔村听唱蔡中郎。”
  蔡邕不可能中状元,但他的才学在当时得到举世公认却是事实。汉灵帝时、他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这些石碑在-中,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人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在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讲:“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除《嘉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此外,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
  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东汉末曹魏初,是一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诗人们把这血和泪、悲愤和痛苦坚忍地收藏起来酿造了一曲憎恨悲凉的时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这个时代里产生的优秀男歌唱家,就在这雄浑、高亢、悲凉的时代合唱队伍里,一个热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饱尝战乱别离之苦的女文学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孤芳续汉史,血泪写春秋。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乱世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生活的那个年代可谓是东汉祚衰、天地不仁、宦官弄臣、外戚摄政,血雨腥风笼罩着全国,是有血性的英雄纷纷起义,最高具争议的旗帜,然,赶走了豺狼,又迎来了虎豹。


一场宫变刚落下帷幕,一场鬼局便悄然而生;与京城里的魑魅魍魉不同,几百里外的陈留郡热闹非凡,大文豪蔡邕的女儿蔡琰就要出嫁了,此时的蔡家父女哪里会知道,他们的平静生活将会被打断,来自京城的一场**,会将她们卷入绝望的深渊。
马上就要嫁人的姑娘却还一心想着写诗,这就是汉末大儒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蔡琰,她自幼聪明伶俐,六岁就能辨琴,十二岁书法就已得其父真传,十四岁诗书礼乐无不通晓,三十岁后所创出的《悲愤诗》成为我国史诗上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具有史诗的规模,由于年年战乱,蔡文姬的流逝作品只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后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曹植和杜甫的五言叙事诗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却命运多舛,年幼之时,因父亲议害大臣,大不敬罪名的罪名,一家人被流放。后因被小人陷害不得不逃,在逃亡的路上母亲去世,父女两相依为命,逃亡整整十年,历经万难最终回到了故乡,父亲著书,女儿嫁人,命运的齿轮刚刚回归正轨,谁能想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那场宫变后,董卓表面上端的一副纯臣的架势,将汉少帝奉迎回皇宫,背地里可是野心勃勃,一直想一览皇权的野心,事情也照着董卓的预谋一步一步进行着,等到时机成熟时,董卓先是废除少帝,另立傀儡新帝,后又借故杀死新帝和太后,将高阶层的人员进行了一场大洗牌。在董卓做了一系列的坏事之后,更是让百姓们深恶痛疾。这时候,这就需要一个人出来帮助董卓洗白,什么样的呢?董卓想到了一个人——蔡邕,蔡邕不仅有着旷世奇才,更是孝顺,正是董卓想要拉拢的人,这样有好口碑的大儒,正是董卓洗白自己的最好人选。

一代大儒时逢乱世,往往是一种悲哀,正因为蔡邕才气不凡,身不由己被董卓拉上了贼船,面对穷凶极恶的军阀,蔡邕妥协了。史书载“蔡邕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拜左中郎将”,公元190年,被封为高阳乡侯,父亲蔡邕平步青云,但另一边的蔡琰却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不幸,她的夫君(陈留郡士族名门)病逝了,夫君卫仲道是一位出色的青年学子,婚后两人也是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可惜的是,天妒良缘,婚后一年卫仲道就得了肺痨,离开了人世。《后汉书·列女传》记载“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婆婆的粗鄙乱骂,蔡文姬忍无可忍,写信告诉父亲想要回家,父亲却并没如她所愿,但文姬也不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沾满铜臭、俗事缠身的大家妇。事后不久,蔡文姬就带着自己的嫁妆偷偷回了陈留老家,此时的洛阳正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中,繁花似锦的洛阳城不久后就变成成了一片废墟。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计杀死了董卓,大快人心,但王允也是个蛇蝎心肠的人,王允执政期间,朝廷上下鸡飞狗跳,黎民百姓不得安宁,也正是在这年,蔡邕遭王允毒害。短短三年,蔡文姬遭受了亡夫丧父之痛,饱受了战乱流离之苦,但是命运之苦并没有因此停止,毕竟阴晴圆缺旦夕祸福已成人生常理。就在董卓死后一个月,他的旧部叛乱,兵围长安,杀死王允等人,挟持汉献帝,此后,军阀之争、互相混战、民不聊生,羌胡番兵趁机烧杀抢掠。在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长安城里,蔡文姬在自己的家中被一群蛮人拖上了马,这个只有19岁,如诗一般的女子,即将作为战利品远赴苍凉的大漠,在《悲愤诗》中是这样描述的“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沙漠之行,无数女奴被折磨至死,蔡文姬侥幸活了下来,等待着她的是未知的匈奴生活。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蔡文姬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她只是想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祖国,即便要死,也要是在自己的国家,断不做异国魂。


19岁的蔡文姬开始了鞍马毡幕的异生活,时间的车轮碾压而过,12年后物是人非,激荡归于沉静,当内心守望的信念越来越虚幻时,希望又如初阳冉冉升起。《后汉书·列女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经后世人论证,蔡文姬并不是左贤王的妻妾,她该是战俘的身份,经常被打、受尽屈辱。当希望之光照在了她的身上之时,但这一束光又突然没了,12年前饱受了亡夫丧父之苦还不够,如今又要面临母子永隔、相聚无期之痛。一边是故土的召唤,一边是孩子的哭泣,蔡文姬又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故事回到公元189年,洛阳城内花香四溢,蔡文姬和父亲刚刚结束长达10年之久的逃亡之旅,这一年,蔡文姬的才华备受瞩目,名声大涨;也就在这一年,蔡邕得到董卓的重用,家中名士云集,在这众多的名士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就是殿军校尉——曹操。他们都是东汉末年的艺术全才,因此两人交往甚密,因为到蔡府做客,曹操也见识到了蔡文姬的才华。后来曹操带兵大败袁绍,此战也奠定了后面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天下三分雏形也足见显现出来了。这一天,闲来无事的曹操突然想起了昔日的好友蔡邕,经过打探方知蔡文姬以流落匈奴数十载,得知消息后的曹操便让人以金壁赎回蔡文姬。

   曹操赎回蔡文姬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他确实是与蔡邕知己之情;其二,想借机向地方政权炫耀自己的实力;其三,曹操这个人很重视国家文化的建设,便是想让蔡文姬完成他父亲遗下的《续后汉书》。左贤王面对曹操的甜枣加重金,自然不会说不,蔡文姬在强权的面前,自然是不敢说不,再说返回故土本就是她十多年来的梦想,更是她活下去的信念。


戈壁大漠、漫漫黄沙、寒风怒号、北雁哀鸣,在这以一片苍凉萧条之景的反之中,蔡文姬创作了《胡笳十八拍》。一个月后,蔡文姬终于回归到了她心心念念的故乡。可是,归来之后,面对的却是故土残垣断壁、故居满门萧瑟,族人皆已故去,留下她一个人孤苦无依。此时的曹操也同情她的遭遇,于百忙之中,为他的故友之女蔡文姬安排了她的第三段婚姻。文姬的第三代丈夫是一位家世清白、风流倜傥的名门才子——董祀,文姬比董祀年长十几岁,董祀自然是介意的,就在曹操的精心安排下,二人成了婚。婚后董祀也说过“我若胆敢同丞相说不,只怕此刻坟头上的草都有三尺高了”,可以看出文姬的婚后生活过得并不幸福,这也是注定的,她有两嫁之身,还有过两个孩子,也许曾经的她貌美如花,但经过十多年的大漠风沙,曾经的一切早已不在,而董祀正值青春年华,一表人才,自然是很介意的。
后来董祀得罪了曹操,惨遭流放,听到这个消息的文姬更是不能接受了。经过12年的异国他乡还不够吗?好不容易有了个家,蔡文姬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流落匈奴12年,生别亲儿、跋山涉水,好不容易回到了中原,到头来还是无依无靠得孤身一人,他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只能再嫁,这个丈夫虽然对她不好,可总归是一个家,如今,董祀落难,家也支离破碎。董祀被判死正值深秋,蔡文姬身着白衣、蓬头赤足,一步一拜求见曹操,诚心恳求,一字一语,句句诛心。曹操发自内心可怜文姬经历坎坷,召回董祀;董祀也终于释怀,放下心结,与蔡文姬重归于好。蔡文姬救出董祀后,有感而发,写出了中国史上由文人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叙述诗《悲愤诗》,它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堪称建安时期叙事诗的双壁。后来,因为父亲蔡邕四千余卷作品在战乱中丢失,文姬凭借着超强的记忆力,背出四百篇,亲手缮写,文无遗漏,后又与三曹七子一起共同构建邺下文人团体。几年后,蔡文姬和董祀夫妻看透世事,双双逆洛水而上,在风景秀丽、林木繁密的山麓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从此举案齐眉、白首不离,史料中也再也没有了蔡文姬的身影。

 1979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颁布了水星环形山的310座专有名称,他们的命名借用了历代文学艺术家的名字,中国有15位文学艺术家的名字,登上了水星环形山,蔡文姬环形山就是其中之一



胡笳十八拍》诗词详情
胡笳十八拍
作者:蔡文姬朝代:两汉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

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

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

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

对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当告谁?

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

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

伤今感晋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

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

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青。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

夜间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

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

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

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

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

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

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

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

故乡隔兮音生绝,哭无声兮气将咽。

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我非食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

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

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憋之念之兮生长边鄙。

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

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

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

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

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注下沾衣。

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

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

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

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

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

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

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子母分离兮意难怪,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时代背景

汉末南匈奴入侵中原,名儒蔡邕之女蔡文姬在逃难中被南匈奴左贤王掳入匈奴。其后文姬被左贤王纳为妃,并生二子。汉丞相曹操曾经与蔡邕交好,并知文姬颇有文才,当得知文姬遭遇后,乃派使者至匈奴面见单于,以重金赎回蔡文姬。蔡文姬托付侍女侍琴留下照顾其二子,自己单人毅然归汉。


作品
赏析

《胡笳十八拍》是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蔡文姬。欣赏此诗,不要作为一般的书面文学来阅读,而应想到是蔡文姬这位不幸的女子在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她在时代大动乱的背景前开始露面,第一拍即点“乱离”的背景:胡虏强盛,烽火遍野,民卒流亡。汉末天下大乱,宦官、外戚、军阀相继把持朝政,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外族入侵,陆续不断。汉末诗歌中所写的“铠甲生机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等,都是当时动乱现象的真实写照。蔡文姬即是在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掠掳西去的。

  被掳,是她痛苦生涯的开端,也是她痛苦生涯的根源,因而诗中专用第二拍写她被掳途中的情况,又在第十拍中用“一生辛苦兮缘别离,”指明一生的不辛源于被掳。她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胡地的大自然是严酷的:“胡风浩浩”、“冰霜凛凛”、“原野萧条”、“流水呜咽”,异方殊俗的生活是与她格格不入的。毛皮做的衣服,穿在身上心惊肉跳:“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以肉奶为食,腥膻难闻,无法下咽,“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居无定处,逐水草而迁徙,住在临时用草筏、干牛羊粪垒成的窝棚里;兴奋激动时,击鼓狂欢,又唱又跳,喧声聒耳,通宵达旦。总之,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因而她唱出了“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的痛苦的心声,而令她最为不堪的,还是在精神方面。

  在精神上,她经受着双重的屈辱:作为汉人,她成了胡人的俘虏;作为女人,被迫嫁给了胡人。第一拍所谓“志意乖兮节义亏”,其内涵正是指这双重屈辱而言的。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从第二拍到第十一拍的主要内容便是写她的思乡之情。第四拍的“无日无夜兮不念我故土”,第十拍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第十一拍的“生仍冀得兮归桑梓”,都是直接诉说乡情的动人字句。而诉说乡情表现得最为感人的,要数第五拍。在这一拍中,蔡文姬以她执着的深情开凿出一个淡远深邃的情境:秋日,她翘首蓝夭,期待南飞的大雁捎去她边地的心声;春天,她仰望云空,企盼北归的大雁带来的故土的音讯。但大雁高高地飞走厂,杳邈难寻,她不由得心痛肠断,黯然销魂……。在第十一拍中,她揭出示自己忍辱偷生的内心隐秘:“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得埋骨兮长已矣。”终于,她熬过了漫长的十二年,还乡的宿愿得偿,“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但这喜悦是转瞬即逝的,在喜上心头的同时,飘来了一片新的愁云,她想到自己生还之日,也是与两个亲生儿子诀别之时。第十二拍中说的:“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坦率剖白。从第十三拍起,蔡文姬就转入不忍与儿子分别的描写,出语便咽,沉哀入骨。第十三拍写别子,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位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极尽缠绵,感人肺腑。宋代范时文在《对床夜话》中这样说:“此将归别子也,时身历其苦,词宣乎心。怨而怒,哀前思,千载如新;使经圣笔,亦必不忍删之也。”蔡文姬的这种别离之情,别离之痛,一直陪伴着她,离开胡地,重入长安。屈辱的生活结束了,而新的不幸:思念亲子的痛苦,才刚刚开始。“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和虽广兮受之应不容。”全诗即在此感情如狂潮般涌动处曲终罢弹,完成了蔡文姬这一怨苦向天的悲剧性的人生旅程。

  《胡笳十八拍》既体现了蔡文姬的命薄,也反映出她的才高。《胡笳十八拍》在主人公,即蔡文姬自己的艺术形象创造上,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即使在叙事上也是如此,写被掳西去,在胡地生育二子,别儿归国,重入长安,无不是以深情唱叹出之。如写被掳西去:“云山万重兮归路遇,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狂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处处表露了蔡文姬爱憎鲜明的感情——“云山”句连着故土之思,“疾风”句关乎道路之苦。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更主要地体现在感情抒发的突发性上。蔡文姬的感情,往往是突然而来,忽然而去,跳荡变化,匪夷所思。正所谓“思无定位”,甫临沧海,复造瑶池。并且诗中把矛头直指天、神:“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海北天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把天、神送到被告席,更反映出蔡文姬的“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的心情。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很高,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东京风格颓下,蔡文姬才气英英。读《胡笳吟》,可令惊蓬坐振,沙砾自飞,真是激烈人怀抱。”

  《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高,与蔡文姬的才高有关,蔡文姬的才高是由她的家世和社会背景造成的。


蔡琰的悲愤诗

蔡琰〔两汉〕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
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
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
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
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
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
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
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
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悲愤诗二章 其二
蔡琰〔两汉〕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愿兮但悲欢。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乾,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明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蔡琰〔两汉〕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羗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干,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蔡文姬《悲愤诗》赏析(一)

从本篇开始,我该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名士蔡邕的女儿,自小天资聪颖颇具才名。

据传,蔡文姬九岁时听父亲蔡邕弹琴,突然断了一根琴弦。蔡文姬说道:“第二根断了。”

蔡邕一看真是第二根,有些惊讶。于是就想试探一下蔡文姬,故意扯断第四根琴弦。

蔡文姬听到以后说:“第四根断了。”

蔡邕大为惊异,这才知道女儿真有辨音的能力。于是对蔡文姬悉心培养,蔡文姬终成一代才女。

蔡文姬不仅在音乐方面有天赋,记忆力也十分超群。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传给她有很多古籍,由于战乱都丢失散落了。

曹操知道后觉得很可惜,就问蔡文姬:“你还能记下多少?”

蔡文姬说:“父亲传我古籍四千卷,基本上都丢了,我只能记住其中的四百篇。”

曹操说:“我派十个人帮你一起抄书如何?”蔡文姬说:“男女有别,我自己一个人就可以。”

据说,蔡文姬默写完之后,内容一字不差。这记性真是了不得。

此外,蔡文姬书法也非常好,唐朝诗人韩愈有诗句:“中郎有女能传业。”(蔡邕曾任“左中郎将”,因此后人称他“蔡中郎”

蔡邕是一位书法大家,创制“八分书”字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蔡文姬能继承蔡邕的“业”,足见其书法水平非同一般。

同时,蔡文姬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她有两首《悲愤诗》,一首五言诗,一首骚体诗,以及琴曲《胡笳十八拍》

无论是两首《悲愤诗》,还是《胡笳十八拍》,都是非常好的诗,我们先来赏析五言《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汉朝末年战乱四起,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劫掠到北方,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并育有二子,这首诗讲的就是蔡文姬这一段的经历。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汉季:汉朝末年。古人有一套排列次序的词汇:伯、仲、叔、季。分别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是最后一位,因此便引申出最后、最末尾的含义。

天常:天道、秩序。海内:古人认为世界的边界是大海,海内实际就是指全世界、全天下。

汉朝末年,皇帝失去掌控天下的权力,董卓倒行逆施扰乱天道;他意图谋朝篡位,杀害了很多贤良的大臣;

董卓挟持了皇帝祸乱天下,并逼迫皇帝和百姓迁都长安;天下义兵四起,共同讨伐恶贼董卓。

前八句介绍历史背景。

汉朝末年,董卓把持朝政。他擅自杀害朝中的正直的大臣,自行废立皇帝,烧毁首都洛阳,逼着皇帝、朝臣及广大百姓迁都到长安。

董卓这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举动,终于导致天怒人怨,各地诸侯军阀纷纷起兵讨伐董卓。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卓众:指董卓部下的军队。董卓挑起战乱,不久之后他就被属下吕布杀死。

董卓虽死,战乱并未平息,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人率领军队大肆烧杀抢掠,蔡文姬便是此时被劫掠。

金甲耀日光:盔甲在日光下伤药,形容董卓军队人多势众、兵强马壮。平土:中原。

董卓部众东出函谷关,他们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中原的军队战力孱弱,打不过胡羌之地的军队。

董卓部众有的攻打城市,有的劫掠乡村,所向披靡抢掠一空;他们无论到哪里都把人杀得干干净净,尸体相互支撑推在一起。

“天下起兵诛董卓”,董卓已是天下公敌,据说一共有十八路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

遗憾的是,各路诸侯都有私心不能团结一致,因此败给了董卓。

董卓出身于西北,他的部下有很多胡人、羌人。蔡文姬以为中原诸侯败给董卓是因为军队战力不如剽悍的胡羌军队。

因此,她写到“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实际并不准确。

之所以这么写,要么是蔡文姬不懂政治和军事,要么就是蔡文姬不想得罪人。

毕竟,当她写这首诗的时候,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恐怕还有不少人健在,呵呵。

这八句,蔡文姬交待了董卓及其部下的罪行,他们扰乱朝政祸国殃民,更有甚者四处烧杀抢掠,犯下滔天大罪。



蔡文姬《悲愤诗》赏析(二)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接上篇。

上篇讲了蔡文姬五言《悲愤诗》前十六句,主要是交代创作背景:汉朝末年董卓乱政致使天下大乱,蔡文姬于此时被匈奴人从中原掠走。

接下来,我们看看蔡文姬在匈奴军中的经历和见闻。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迥(jiǒng):远。还顾:回头看。略:“掠”,抢掠。屯聚:聚集。

匈奴人把男人杀死,并把人头悬挂在马侧,把妇女抓起来绑在马车后;匈奴军队一直向西开过函谷关,行军路途遥远而又充满艰难险阻。

回头向故乡看去,死尸的内脏已经腐烂;匈奴人劫掠了数以万计的俘虏,不许俘虏们聚集在一起。

匈奴军队非常残忍,他们在中原一路烧杀抢掠,男人们被他们杀死,人头被悬挂于马上。妇女们则被他们绑在马车上,供匈奴人淫乐奴役。

人多壮胆容易生事,因此,匈奴军队把他们劫掠来的俘虏分散开,不许俘虏们聚集到一起。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骨肉俱:亲生骨肉都被劫掠。失意:不满意。几微:微乎其微、程度低。

要当:应当。亭刃:亭,通“停”, 亭刃是没有使用、闲着的兵刃。我曹:我们。詈(lì)骂:恶言辱骂。

有的至亲骨肉一起被劫掠,见面以后纵有千言万语也不敢交谈说话;匈奴兵们稍微有点不满意,张口就说:“杀掉你们这些投降的俘虏!

刀闲着也是闲着,我们才不愿留着你们的贱命!”被俘虏的人哪敢爱惜姓名,实在是忍受不了匈奴兵恶劣的辱骂。

人真是有着魔鬼的一面,当人可以不受限制随意处置对待其他人的时候,人体内的魔性就被激发释放出来。

这些辱骂虐待俘虏的匈奴兵们,我相信他们绝大多数在平时生活中是和善友爱的好人。

可是,当他们面对俘虏的时候,可以随意打骂甚至杀死他们而不受任何约束的时候,他们内心的邪恶轻易地覆盖住了善良。

所以,任何人都必须受到法律、道德等规则的约束,否则丧失良知的人连魔鬼都不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棰杖:打人的棍棒。参:一齐。彼苍者:天。《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后人用“彼苍者”代指“天”,这里是感叹词,相当于“天啊!

有的匈奴兵则直接对俘虏棍棒相加,毒打、辱骂等惨痛一齐而下;早上起来一边哭一边赶路,夜间悲伤地坐着哭泣。

俘虏们简直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苍天啊,我们为什么要遭受这样的困苦和祸患。

俘虏们被匈奴兵任意地殴打辱骂,遭受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濒临崩溃和绝望的边缘。

以上四十句是这首诗第一部分,交代时代背景,以及蔡文姬被匈奴兵俘虏以后在行军路上的所见所闻。

那么,到了匈奴营地以后怎么样呢?下面继续看: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义理:礼仪。

我们来到边荒蛮夷之地,风俗习惯与中原完全不同,这里的人行为粗鄙缺少礼仪;居处常年被霜雪覆盖,即便是也刮着强劲的大风。

大风吹起我的衣服,肃杀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每当此时,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父母,悲哀地叹息声从未停止过。

经过惨痛的行军,俘虏们来到匈奴居住地。这里远离家乡父母气候恶劣,这里的人粗暴野蛮不懂礼仪,所有这些都让蔡文姬非常不适应、心里非常难过。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徼(jiǎo):同“侥”,侥幸、庆幸。

每当听到有中原客人来的时候,我都非常高兴;我上前去打听家乡消息,客人却说不是我的同乡。

庆幸的是,我的亲人来迎接我;我自身幸免可以返回中原,却必须抛弃我的儿子。

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并且生下两个儿子。

曹操派人去匈奴接蔡文姬回中原,匈奴人同意了,但是却不许她带走自己的两个儿子。

蔡文姬的命运也真是坎坷,沦为俘虏生活在匈奴十二年。好不容易盼来了中原派人迎接她,却又不得不与自己的儿子天各一方。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天属:天然的亲属,至亲。缀:联系。乖:背离。

我和儿子心意相连,想到这次分以后有就永无再见之日,我实在不忍心离开儿子。

儿子走上前抱着我的脖子不撒手,“听人说母亲要离开我们,母亲要去哪里?我们还能再见么?”

母子之情是天性,即将永诀,蔡文姬千般不舍。

儿子已经懂事,也知道这次分别将是永别,依恋着母亲。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仁恻(cè):仁慈。更:变更。五内:五脏。回疑:犹豫。

儿子继续说:“母亲你一直很仁慈,现在这么变得这么狠心?我还没有长大,你怎么对我丝毫不顾念?”

此情此景,让我五内俱崩,神情恍惚如痴如狂;我一边嚎啕痛哭一边抚摸爱子,出发的时刻,我有犹豫起来迟迟不忍启程。

儿子继续发问,似不舍又似责备,让蔡文姬五内俱焚讨好痛苦不能自已。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同时辈:一同被俘虏的人。行路:路过的人。

那些和我一同被俘虏的同乡们,都前来和我告别给我送行;他们都羡慕我独自回归家乡,哀嚎的声音崔心裂肺。

马儿停步不前,车轮也不肯转动;周围的观者唏嘘不已,路过的人看到这情景也都悲伤呜咽。

母子被迫分别,这一幕人间惨剧,任是谁看了都会悲伤不已,这就是恻隐之心,乃人之四端。

这些现在怀揣恻隐之心的人,必然有当时对蔡文姬等俘虏殴打辱骂的人。

当初的魔鬼和现在这些仁慈的人,居然是同一伙人,人性就是如此复杂。

图片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乃至理名言。

这四十句是第二部分,讲述蔡文姬从匈奴返回中原时,与儿子和其他被俘同乡的离别场景,悲伤至极感人肺腑。

注:阳明先生四句教通俗易懂而又博大精深,以后有时间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


蔡文姬《悲愤诗》赏析(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接上篇。

经历一场肝肠寸断的离别后,蔡文姬回到了家乡。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

遄(chuán)征:疾行。遐迈:远。交会相会。

旁人催促我赶紧离去,忍痛割舍亲情开始长途跋涉;漫漫长路三千里,何时才能再见到我的孩子们?那是我的骨肉啊,一想到这些,我的心就崩溃绝望。

蔡文姬离开匈奴返回中原,三千里路程,她无时无刻不在惦念自己的骨肉。

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

中外:表亲,“中”指舅父的子女,为内兄弟,又称姨表亲;“外”指姑母的子女,为外兄弟,又称姑表亲。

kuò:城郭,城是内城,郭是外城。荆艾:荆棘、艾蒿,泛指杂草。

到家以后才知道,家人都不在世了,甚至连表亲都没了。城里城外全是一片荒芜,房屋破败长满野草。

地上散乱着不知姓名的白骨,无人收拾掩埋;走出家门听不见人声,只听到豺狼的嚎叫。

历尽千辛万苦、遭受无数惨痛心酸,蔡文姬终于回到中原,回到家。

“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个家已经和当初完全不一样了,不仅父母姊妹等至亲不在了,就连表亲也都没有了。

蔡文姬为返回中原抛弃两个儿子,回来以后却一个亲人都没有,不知道她此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茕茕qióng):孤单。“影”。怛()咤(zhà):惊痛而发声。糜(:烂,碎。

气息微弱。宽大安慰、宽慰。视息生存。聊赖乐趣。

孤单的我对着孤单的影子,痛哭不止撕心裂肺;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百感交集的我简直要魂飞魄散。

旁人见我痛不欲生,出言安慰我;我勉强打起精神振作起来,可又实在找不到生活的乐趣。

蔡文姬历尽千辛万苦,跨越“悠悠三千里”,好不容易回到家,看到的却是亲人死伤殆尽、房屋破败不堪的家。

一路上撑着她的精神支柱瞬间崩塌,此时的蔡文姬对生活 已经失去信念,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

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新人蔡文姬回到中原后再嫁的丈夫董祀。勖励振作、勉励。

为了生活我嫁给现在的丈夫,并竭尽全力振作自己;我流亡匈奴多年,自觉身份低贱,常常害怕被抛弃;余生不知多久,我只有满怀忧愁地度过。

蔡文姬回到中原以后嫁给一个叫董祀的人。由于自己曾经流落在匈奴十二年,加之没有亲人无可依靠,使她十分自卑,害怕被抛弃,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这种心理基础能有什么好心情?怎么能快乐?蔡文姬余生只能在忧愁中度过了,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以上二十八句是最后一部分。讲述蔡文姬回到中原后的事,以心理描写为主。

蔡文姬回到中原以后,看到破败无人的家,失去亲人使她痛苦、形单影只使她悲伤、对新夫她自卑、对未来她绝望,各种情绪在她的内心杂糅在一处,令她痛不欲生。

五言《悲愤诗》总共分三大部分,第一段写蔡文姬被俘时的悲愤,第二段写蔡文姬与儿子生离时的悲愤,第三段写蔡文姬生活绝望时的悲愤。

全诗从头至尾以“悲愤”为情感线索,细节丰富情感充沛。蔡文姬另有一首七言《悲愤诗》:

悲愤诗  蔡文姬

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

身执略兮入西关,历险阻兮之羌蛮。

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愿兮但悲欢。

冥当寝兮不能安,饥当食兮不能餐。

常流涕兮眦不乾,薄志节兮念死难。

虽苟活兮无形颜,惟彼方兮远阳精。

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

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兽兮食臭腥。

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

夜悠长兮禁门扃,不能寝兮起屏营。

登明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

北风厉兮肃冷冷,胡笳动兮边马鸣。

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

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

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

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啼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恒绝兮死复生。

这首七言最大特点是每一句中间的字都是”,这种形式借鉴于《楚辞》

《楚辞》大部分诗都在句中或者句末使用”。

用在句末: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离骚》)

用在句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九歌·山鬼》)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九歌·湘君》)

古人又称《楚辞》“骚”,因此借鉴《楚辞》这种形式的诗被称为“骚体诗”。所以,有人把七言《悲愤诗》又称为骚体《悲愤诗》。

七言《悲愤诗》每句七个字,每句第四个字是“兮”,《楚辞》尚存在句子长短不一的情况。从形式上看,七言《悲愤诗》《楚辞》更加严整。

蔡文姬以同一题目《悲愤诗》写了两首诗,五言诗偏重叙事但情绪高亢饱满,七言诗偏重抒情但结构严谨情节有序。

两首《悲愤诗》足见蔡文姬诗才横溢,何况她还有组诗《胡笳十八拍》,下一篇赏析《胡笳十八拍》,敬请期待。


蔡文姬和她的作品



蔡文姬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人物。她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她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她的充满魅力的文学创作,更是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唯其如此,她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女作家。 

一、颠沛流离的身世 
蔡文姬,本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她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儒家传统的家庭。父亲蔡邕是东汉著名的学者、作家,对于她的一生都曾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蔡文姬的确切生卒年已经不得详知。根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大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前后[1]。就在这一年前后,她的父亲蔡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熹平六年七月,汉灵帝下诏书,让蔡邕及光禄大夫杨赐、议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华、太史令单扬等就灾异等方面的问题各陈己见。蔡邕为此而作《对诏问灾异八事》,认为当时的政治所以混乱,天灾所以不断,其根本原因“远则门垣,近在寺署,”也就是说主要是外戚和宦官干预朝政所致。如此尖锐的抨击,当然要得罪许多达官显贵。结果呢,蔡邕被视为“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要被处以极刑。在有关人士的斡旋下,他才免于一死,被黜戍边,来到了五原安阳县,即今内蒙包头市的西北地区。我们从蔡邕的陈情中知道,当时他“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这“孤特一身”可以有两种理解,或者蔡文姬没有出生,或者文姬已经出生,但是没有兄弟。蔡邕在其陈情表中记载非常清楚,他的被贬,“与家属髡钳徙朔方”。另外,《上汉书十志疏》也提到“父子家属,徙充边方”。既然已有“父子家属”,说明蔡邕所说的“孤特一身”似指没有儿子而言。似乎可以这样说,从来到这个世界之初,蔡文姬的命运注定要与边地的流亡生活紧密相联。 
汉灵帝光和二年(179),也就是蔡邕流亡五原的第三个年头,朝廷大赦,蔡邕终于有了机会回到中原。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酒酣之际,王智起舞祝贺,但是蔡邕并没有表示特别的感激之情,为此而得罪了王智。也许蔡邕有所不知,王智绝非等闲之辈,他是中常侍王甫之弟,素来骄横。见蔡邕居然不领其情,便暗中高密,俟机加害。蔡邕自知祸将及身,于是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前后长达十二年之久。年幼的蔡文姬很可能又随着父亲流亡于江南。这个时期,她的父亲在江南以琴书自娱,曾制作了“焦尾琴”,传诵一时。又辑录古今琴曲歌词而成《琴操》。父亲对于音乐的独特感受和精深的造诣,深深地影响了文姬。她在幼年时就显示出了超群的音乐才能。根据劉昭《幼童傳》的记载,她六岁的时候,父亲蔡邕夜里弹琴,不巧弄断琴絃。蔡文姬马上就能听出是第二根琴弦。开始,蔡邕还不以为然,认为不过是碰巧罢了。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他又有意弄断另一根琴弦。蔡文姬又准确地指出是第四根,这令蔡邕感念不已。这个故事时常被后人提及,流传甚广。譬如影响非常大的《蒙求》就特别用“蔡琰辨琴”来表彰蔡文姬的音乐才华。 汉灵帝刘宏中平六年(189)八月,大将军何进设计围剿宦官,结果反被宦官诛杀。宫廷之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宦官张让、段圭等劫持汉少帝刘辨等奔赴小平津。尚书卢植又追杀张让等。西凉军阀董卓带兵进京,谋立献帝刘协,改元永汉元年(189)。这时,蔡邕已经回到京城。同年九月,蔡邕为董卓所征,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这时,蔡文姬大约十二、三岁,开始了一段比较短暂的比较平静富足的生活。十六岁时,蔡文姬远嫁河东(今山西运城北部)卫仲道。我们根据的材料是《艺文类聚》卷三十所收丁廙《蔡伯喈女赋》中的一段话:“在年华之二八,披邓林之曜鲜。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归于所天”就是出嫁的意思,而且是在春天最美好的季节。这一年大约是在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前后。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父亲蔡邕只是因为听到董卓被杀,发出一声叹息,就被王允所杀。而且,几乎就在同一年,她的丈夫也短命弃她而去。史书记载,“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初平五年(195)即改元兴平元年。兴平只有两年。由此来推断,文姬结婚也就一年左右的时间。因为没有子息,文姬只好回到家乡。不久就逢丧乱,“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从此,蔡文姬开始她人生的第二次西北边地的流亡生活。 根据《后汉书》知道,董卓到长安,是在初平二年四月,他派李傕、郭汜阻击朱俊,应当就在这年。到了三年四月,董卓被诛。五月,李傕、郭汜反攻京师,六月陷长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李、郭火并相攻,汉献帝出长安。这年,匈奴南单于呼厨泉立。同年十一月,杨奉承引白波帅胡才、李乐及匈奴左贤王去卑,率师奉迎侍卫汉献帝由长安回洛阳,与李傕交战。匈奴左贤王不可避免地加入了中国的战事。文姬可能在此时落到南匈奴手中。左贤王去卑是以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回匈奴的,建安元年即兴平三年,蔡文姬去匈奴可知也就在这一年[2]。对此,很多学者表示异议。因为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灵帝崩,天下大乱,于扶罗单于将数千骑与白波贼合寇河内诸郡。《三国志·魏志》记载,初平三年曹操出击匈奴于扶罗于内黄,大破之。四年春,袁绍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余贼及于扶罗等佐之。据此,沈钦韩认为,“匈奴曾寇陈留,文姬所以没也。玩文姬诗词,则其被掠在山东牧守兴兵讨卓,卓劫帝入长安,遣将徐荣、李蒙四出侵掠,文姬为羌胡所得,后乃流落至南匈奴也。时邕尚在,故有‘感时念父母’之语。其赎归也,家门灭绝,故有‘既至家人尽’语。此当为初平年事,传云兴平非也。兴平则李、郭之乱,非董卓矣。”[3] 具体时间就在初平二年或三年左右。对于后者的论辩,我个人表示保留的意见。因为《后汉书》本传明确记载:“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所以引发初平年间被掠的问题,关键是《悲愤诗》中有“感时念父母”之句,说明蔡琰被掠时,其父蔡邕尚在世。事实上,这是蔡琰回顾自己过去生活的诗句,念,是思念的意思,父母在与不在,这种感情都是一样的,不一定父母活着的时候才会这样说。案骚体《悲愤诗》的开头两句这样写到:“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这里,“宗族殄兮”四字就明确交待出蔡邕被杀的背景。因此,蔡琰的《悲愤诗》必作于蔡邕被杀的初平三年之后。史传载其“兴平中”被掠,是有其根据的。 文姬在胡中生活了十二年,生有二子。这段经历,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倒是她的骚体《悲愤诗》有细致的描绘。对此,我们下文还要具体论述。曹操素“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念其无后,“乃命使使者周近择玄璧于匈奴赎其女还。”(曹丕《蔡伯喈女赋》)南匈奴同意蔡文姬归汉是有一定条件的,最苛刻的一条就是将两个孩子留下。要么骨肉分离,要么滞留边地,面临着如此艰难的选择,文姬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她的《悲愤诗》以相当的篇幅细致逼真地描写了这种近乎绝望的心迹。归汉,再嫁同郡董祀。这时,应当是在建安十二年或十三年了,文姬大约三十一、二岁的样子。董祀为屯田都尉,不知是什么原因,犯法当死。文姬火速赶到曹操营中请命。当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曹操对宾客说:“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文姬进屋后,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悲痛感人。众人为之改容。曹操说:“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说:“明公廏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曹操深感其言,于是赦免了董祀的罪过。此后的日子里,蔡文姬用了极大的精力整理父亲的藏书。至于晚年的生活,限于材料,已不得详知。从她的诗歌来推断,她应当死在曹操之后。建安凡二十五年,建安十二年归汉时三十一、二岁,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时,她已经四十四、五岁。也就是说,蔡文姬至少活了四十五岁以上。 由此来看,蔡文姬的一生,实在是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幼年随父流离五原,青年时期又没入胡中十二年。流落异乡,悲苦异常。归汉之际,更是悲喜交集。回到故乡,本是她多年的期盼。然而却要以抛弃“尚未成人”的两个孩子作为代价,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实在是一个太残酷的选择了。在被迫选择了归汉之后,她永远失去了两个孩子,心灵的巨大创痛,不难想见。她的晚年是寂寞的,更是悲伤的。她的创作就是这种心灵创伤的悲吟。 

二、“中郎有女能传业。”
 蔡文姬出生于一个浓郁的书香门第家庭。他的父亲蔡邕是东汉后期屈指可数的著名文人,平生著述数十种,对于汉魏文学风尚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蔡文姬自幼就深受父亲的影响,博览群籍。《后汉书·列女·蔡琰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曹)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这里只是“赐书”给文姬者。事实上,蔡邕之藏书远不止此数。据《三国志·王卫二刘傅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这些书籍文章有多少呢?《博物志》卷六记载说:“蔡邕有书万卷,汉末年载数车与王粲。”蔡文姬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因此韩愈说“中郎有女能传业。”所谓传业,至少包括学问、音乐、书法及文学创作诸多方面。关于蔡文姬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前面已经有所论列。再说书法,虽然目前已经无法目睹文姬的书法真迹,但是,根据《宣和书谱》《书苑》等资料,文姬于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造诣。《书苑》云:“蔡文姬言:割程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篆字二分“朔郑谑俏朔质椤_sina_#8221_word__《宣和书谱》:“为八分之说者多矣。一日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字改为楷法,变八分。此蔡希综之说也。一曰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朔郑饰街朔帧4瞬嚏龈钢欣社哂镆病G笆乐剖槔嗄苎云涫橐印_sina_#8221_word__ 而最叫世人惊叹的是还是蔡文姬的文学创作才能。《隋书·经籍志》著录“后汉董祀妻《蔡文姬集》一卷”。全书虽然久已失传,但是在《后汉书·列女·蔡琰传》中还保留了两首《悲愤诗》。此外,朱熹《楚辞集注》后面《楚辞后语》卷三收录有《胡笳十八拍》,前有题解云:“《胡笳》者,蔡琰之所作也。东汉文士有意于骚者多矣,不录而独取此者,以为虽不规规于楚语,而其哀怨发中,不能自已之言,要为贤于不病而呻吟者也。范史乃弃不录,而独载其《悲愤》二诗。二诗词意浅促,非此词比,眉山苏公已辫其妄矣。蔚宗文下,固有不察。归来子(指编辑《续楚辞》《变离骚》的晁补之)祖屈而宗苏,亦未闻此,何邪?琰失身胡虏,不能死义,固无可言。然犹能知其可耻,则与扬雄《反骚》之意又有间矣。今录此词,非恕琰也,亦以甚雄之恶云尔。” 朱熹认为诗确为蔡文姬所作,不过,毕竟著录太晚,且文辞丰赡,造语精致,有些词句近于唐人风味,如第十拍“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就很接近于是唐人边塞诗的风格。如高适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两相比较,确有其相通之处。另外,这拍中的“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有似取境于南朝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因此,这首诗是否为蔡文姬所作,历来就有较大的争论。1959年,郭沫若创作历史剧《蔡文姬》,并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认为这篇作品确为蔡文姬所作,是“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由此而引起学术界热烈的讨论,考述史实,清理原委,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持肯定论者除郭沫若外,还有张德钧、胡念贻、熊德基、黄诚一、叶玉华、王竹楼、高亨、萧涤非等。持否定论者有刘大杰、王运熙、王达津、刘盼遂、胡国瑞、卞孝萱、谭其骧、黄瑞杰、王先进、逯钦立、刘开扬、李鼎文等。这些论争文字,大多收在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胡笳十八拍>讨论集》中。这些论文涉及到许多的史实,也有相当细致的辨析。虽然多数学者认为这首诗不是蔡文姬所作,但是它的艺术成就已经获了多数学者的首肯。 比较引人注意的是两首《悲愤诗》,一首是五言,一首是骚体。并见于《后汉书》本传记载。唐代以前无人提出异议。宋代苏轼最早怀疑这两首诗是晋宋人的**,其《与刘眄书》称:“范晔作《蔡琰传》,载其二诗,亦非是。董卓已死,琰乃流落,方卓之乱,伯喈尚无恙也,而其诗乃云以卓乱故流入于胡。此岂真琰语哉!其笔势乃效建安七子者,非东汉诗也。”又《题蔡琰传》云:“今日读《列女传》蔡琰二诗,其词明白感慨,颇类世所传《木兰诗》,东京无此格也。建安七子,犹涵养圭角,不尽发见,况伯喈女乎?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遇祸。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尤知其非真也。盖拟作者疏略,而范晔荒浅,遂载之本传,可以一笑也”。此后形成主真与主伪两大派,成为历史上聚讼纷纭的一桩公案。二十世纪以来,争论依然持续不绝。郑振铎先生以为骚体是蔡琰所作,而五言为伪。余冠英先生正相反,认为五言为真,骚体为伪。张长弓、卞孝萱、蔡义江先生则认为两首诗均系后人伪托。刘文忠先生又推翻前说,认为两首《悲愤诗》均为蔡琰所作。上述诸说,引证丰富,一时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所有这些材料,拙著《中古文学文献学》均有考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 这些学术问题确实很难清理出明晰的结论。但是,如果不能确定哪些是蔡文姬的作品,我们这里就无法展开论述。我个人的看法,认为《后汉书》中记录的两首《悲愤诗》均为蔡文姬所作。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妨从最近提出异议的蔡义江的文章说起。蔡义江先生否定五言《悲愤诗》系伪作,认为第一句“汉末失国柄”就是铁证。在他看来,蔡琰是曹操时代的人,汉代是名存实亡,但是,毕竟还没有改国号。既然如此,蔡文姬如何知道已是“汉季”呢?如何知道这是汉末呢?如果承认《悲愤诗》作于曹操的时代,这样的疑问当然很有道理。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条材料证明这一点。如果《悲愤诗》作于曹操身后,即作于曹丕代汉之后,那末用“汉季”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目前也找不到相关的旁证,也只能是一种推论。这样的争论,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这里就此按下不表。我们换一个思路,考察一下早期征引这首诗的情况。《文选》所收的曹植《赠白马王彪》,其中有这样两句诗:“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李善注以为出自蔡琰五言《悲愤诗》“念别无会期。”文学史常识告诉我们,《赠白马王彪》作于黄初四年。如果曹植所引确为蔡琰所作,则《悲愤诗》此时已经完成。此外,魏晋时期还有许多文学家的作品暗用了《悲愤诗》的语句。根据《文选》李善注,至少可以举出下列确证: 赵景真《与嵇茂齐书》:“朝霞启晖,则身疲於遄征。李善注以为出自蔡琰《悲愤诗》“遄征日遐迈。” 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辞家远行游,悠悠三千里。”李善注以为前句出自《鹦鹉赋》“女辞家而适 人。”而后句则出自蔡琰五言《悲愤诗》“悠悠三千里,何时复来会。” 陆机《吊魏武帝文》:“气冲襟以鸣咽,涕垂睫而汍澜。”李善注以为出自蔡琰《悲愤诗》“行路亦呜咽。” 石崇《王明君词》:“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李善注以为出自蔡琰《悲愤诗》“心吐思兮胸愤盈。” 江淹《别赋》:“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李善《文选注》以为“有怨必盈” 乃出自蔡琰《悲愤诗》“心吐思兮胸愤盈。” 陶渊明《挽歌诗》:“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李善注以为出自蔡琰《悲愤诗》“马为立踟蹰。” 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迥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李善注:“言所思 念,邈若霄汉,孤影独处,莫与忘忧。蔡琰诗曰:煢煢對孤景,怛咤糜肝肺。” 就是骚体《悲愤诗》也渊源有自。《文选》所收王赞《杂诗》:“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李善注以为出自蔡琰诗“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则此诗早在两晋时代已经流传。根据李善注《文选》的体例,所引书证,均出自本文之前,因此,在李善心目中,曹植、赵景真、陆机、石崇、江淹、陶渊明、谢灵运等人都曾读到过蔡文姬的《悲愤诗》,如果确如苏轼所说是晋宋人所造,则曹植所引就不近情理。 

三、隽永悠长的价值 
五言《悲愤诗》总共108句,540字,后人往往把这首诗和《孔雀东南飞》相提并论,被公认是汉魏时期最重要的长篇五言诗代表作之一。 全诗根据蔡文姬的身世线索,分为遭乱、流亡、归汉等三个部分。 从“汉季失权柄”到“乃遭此戹禍!”是全诗的第一部分,生动描写了汉代末年中原大地的混乱场景以及自己遭乱被掠入关途中所遭受的苦难。我们知道,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集中表现在宦官与外戚的矛盾。汉灵帝中平六年(189),灵帝死。外戚何进和袁绍、袁术等人希望借重于西凉军阀董卓之手剪除宦官。董卓兵未到,何进谋泄,反被宦官所杀。宦官段珪等挟持汉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出京。董卓闻讯后赶到北邙山截住少帝和陈留王,于是藉此驻兵洛阳,实际控制住了中央政权。不久,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次年又将刘辩杀死。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春天,关东州郡纷纷结成联盟,起兵讨卓。董卓为了避开关东诸军,决定迁都长安。督军校尉周珌、城门校尉武琼等反对迁都,皆惨死在董卓屠刀之下。随即,董卓一把大火焚烧了东汉京城洛阳,强迫君臣百姓迁都长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军阀纷纷而起,以讨伐董卓为名,实际上各怀鬼胎,逐鹿中原。诗中所说的“讨不详”也就是讨董卓。详,不善之谓。这就是诗中前八句所描写的历史背景。在最初的较量中,董卓占有相当的优势,因为他所携带的西凉军队主要由英勇善战的西北少数部落子弟组成,金甲耀日,势不可挡。相比较而言,中原士兵,安逸拖沓,不耐苦战。初平三年(192年),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出兵关东,大掠陈留等地,大开杀戒,尸骨遍野。诗中所说的“斩截无孑遗,尸骸相牚拒,”即杀得不剩一个,并非夸张的描写。我们读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王粲的《七哀诗》等皆有类似的描写。董卓部队从关内东下后,又疯狂劫掠,斩尽杀绝。“马边县男头,马后载妇女”两句就是形象生动的描述,男人被杀尽,妇女则被掠走。《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记载董卓暴行时说:“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雒。”可见是一段真实的描写。“长驱西入关”以下数句则集中描写被掠入关的途中艰辛。环顾四周,原野迷蒙,数以万计的疲惫不堪的关中百姓,就像猪羊一样被驱赶着,他们中间有很多是亲戚,却不敢说话,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打骂。“毙降虏”就是死囚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押解百姓的士兵看来,这些人都是走向死亡的死囚,因此根本就不把他们当人看,动辄打骂。穷苦的人们,日则流泪而行,夜则悲吟而坐,想死死不了,想活又活不下去。蔡文姬就走在这些人群中,也经历着异常的苦难。她问苍天:我们到底犯了哪些罪过,却要经受如此残酷的虐待!这一段文字,由大处入手,逐渐将镜头拉近;又通过士兵与百姓的对话,将百姓猪狗不如的处境逼真地表现出来。 从“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到“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为全诗的第二部分,叙述作者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自己被赎消息时的悲喜交集时的心情以及和胡子分别时的惨痛。边荒,即偏远之地,这里指南匈奴,大约在今天山西境内,这里原属当时少数民族的聚集之地。“少义理”三字原意是风俗野蛮,实际也暗含自己被蹂躏、受屈辱的种种遭遇。而“胡风春夏起”则表示了时光的流逝,同时也表示作者对于荒蛮之地的独特感受。古诗十九首“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也表达的是同一含义,表现了边远地区的辽阔、荒凉的景象。风吹入耳,作者仿佛时时听到父母的召唤,所以很自然地就引出“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二句。这是一个过渡句,表明作者对于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因此,当她听到外地来客时,总是异常的激动,总希望能够听到家乡的任何消息,以解思乡之渴。然而,事实却叫她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很少有来自家乡的亲人。十二年的日日夜夜,十二年的朝思暮想,都包含在“有客从外来”这几句中。人生时常叫人琢磨不定。有的时候,你渴望至极的事情反而得不到;有的时候又蓦然间不期而遇。如前所述,曹操念其与蔡邕的旧交,入主中原后,决定用重金赎回蔡文姬。这段背景,当时深陷胡地的蔡文姬当然不知,因此当她听说自己有可能回到内地时,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称“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简直就是意外侥幸所得的幸运。邂逅,即不期而遇。徼,即侥幸。然而,叫她意想不到的选择,又把她推向绝望的边缘:按照南匈奴的要求,文姬可以自己回去,但是她的两个孩子必须留下来。内地与胡地,相距千里,如果放弃孩子,就意味着与自己的亲生骨肉永远诀别。所以作者想:骨肉亲情,天意缀合,一经分手,永成“乖隔”,这叫她如何选择呢?年幼的孩子并不理解母亲的心情,还抱着母亲的脖子,问母亲要到哪里。当他知道母亲要远行时,还问母亲何时归还。他不解地问母亲:“母亲对我那么仁爱,怎么忽然变得不讲情意了呢?我还是个孩子,难道就不要我了吗?”听到这样的泣诉,作为母亲的文姬五内俱焚,精神近乎崩溃。这里,作者通过对话的方式,反复详尽地表面孩子是如何的不肯离开自己,实际在是处处暗写自己的离情难耐。她哭泣着、爱抚着自己的孩子,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当我们读到“当发复回疑”的时候,就会想到唐代张继的著名诗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就是人生离别的苦况,这就是艺术描写的魅力。“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而且离别之际,每个人所怀着感情并不相同,因此也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为文姬送行的“同时辈”当然不是胡地的远亲近朋,而是与文姬同时流落到此的内地同胞。他们羡慕文姬独自“归汉”,联系到自己的后半生,不禁失声恸哭。而他们又哪里能完全理解文姬此时此刻的心情:这种“归汉”却是以抛弃亲生骨肉为代价的啊!撕裂心肺的离别场面,令旁观者也感到无尽的哀伤,而即将上路的人,当然就更加凄惨,更加绝望了。到底是如何的凄惨,又是如何的绝望,作者几乎无法细说,转而用“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来表现,此情此景,甚至感动了车马,马为之踟躇不进,车为之停滞不前。这就有点象《离骚》,作者即将离开祖国之际,“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感天动地,情深似海。“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十字用得异常沉痛。去去,两字的重叠,表示离别的艰辛。这是汉魏诗歌的重要的特征,即擅长于叠字的运用,表现缠绵悱恻的感情。古诗十九首第一章“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就是典型一例。此外,作者用“割”字,似乎很俗,但是用在这里,表示那种生离死别的伤痛犹如刀割,是那样的准确,又是那样的生动。遄征,即疾行,日遐迈,即一天一天地走远。“遄征”这五个字表示内地与边地相距的遥远。“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就是由者五个字生发开来的。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欧阳修的名句“渐行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当然,欧阳修所描写的还只是男女之情,而文姬所面对的却是与自己亲生骨肉的诀别,这种感情的“摧败”,当然就更加难以言表了。 然而悲剧还不仅仅如此。回到家中,才知道,亲人已经死尽,甚至连中表近亲也没有了。中,指舅父的子女。外,指姑母的子女。不仅亲人没有了,就连自己朝思暮想的家园业已一片狼籍:城镇(城郭)已经沦为山林,庭院也长满野草。原野上,旷无人烟,不时看到一具具没人认领的尸骨,纵横散落。远远地,传来令人生畏的豺狼的狂吠……。诗人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面对着眼前惨不忍睹的景象,忍不住发生惊痛的哀叹。“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怛咤,惊痛而发声。不管人生经历多少苦难,总得要活下去啊!家乡的朋友不时地这样劝慰她,叫她宽心。她也只能接受这样的现实,说“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强视息,即勉强地活下去的意思。“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厉,”是说文姬重新嫁人,勉励生活。托命,即托身的意思,意指嫁人。新人,指文姬重嫁的丈夫董祀。勖厉,勉励的意思。作为一个女人,颠沛流离,几次出嫁,她非常渴望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因此,她非常害怕被“新人”重新抛弃。因此,她说自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 这里,“鄙贱”二字用得很重,因为她自感已经成为一个被人轻视的女人,谁又能预料到生活还会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变故呢?沈德潜《古诗源》说:“托命新人四句,逆揣人心,直宣己意,它人所不能道。”想到这里,作者只能用“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收结全篇,那一声声沉重的哀叹,就这样永远地驻留在读者的耳畔。 骚体《悲愤诗》的写作年代与五言《悲愤诗》大体相同。从“嗟薄祜兮遭世患,宗族殄兮门户单”二句来看,作者在被掠入塞之前,父母已经死去。祜,福分的意思。薄祜,即缺少福分。曹操诗“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世患,也就是五言《悲愤诗》所写的“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就离乱的描写而言,五言诗似乎更为详尽。而骚体《悲愤诗》的动人之处是对边地风物以及自己和子女分别场面的描写:“惟彼方兮远阳精,阴气凝兮雪夏零。沙漠壅兮尘冥冥,有草木兮春不荣。人似禽兮食臭腥,言兜离兮状窈停。岁聿暮兮时迈征,夜悠长兮禁门扄。不能寐兮起屏营,登胡殿兮临广庭。玄云合兮翳月星,北风厉兮肃泠泠。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乐人兴兮弹琴筝,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匈愤盈,欲舒气兮恐彼惊,含哀咽兮涕沾颈。家既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远阳精,即近阴远阳,阴气凝重,夏天也会时常飞雪。更何况是在辽阔的沙漠,狂风一起,冥冥莽莽,春草不生。这里的风俗是以食牛羊肉为主,故称“食臭腥”。他们的言语也与内地不同。所谓“言兜离兮状窈停”是形容匈奴言语的句子。“岁聿暮兮时迈征”暗用《诗经》的典故,表现自己流落远方,孤苦零丁,夜不能寐,在“胡殿”前徘徊的身影。仰头望去,云朵渐渐集合起来,遮住了星月;倾耳细听,北风萧瑟,胡笳声声,孤雁也在哀鸣。不时地还传来乐人的琴声,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融为一体,异常清旷,令游子倍感伤神。不知不觉的,泪水涌出了眼帘,流到了脖颈,更流到了心灵的深处。这一段的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蔡文姬独自一人望月思乡的心境,格外传神。至于表现文姬与亲生骨肉离别的场面,也与五言诗的表达有所不同。五言诗由于形式上的局限,还很难叫读者体会到作者那种如泣如诉的悲情,而骚体诗则充分地利用了灵活的语言形式,抑扬顿挫,悠长动人。“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可谓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生动地表现了母子分别时的那种撕肠裂肺般的伤痛。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历史上,总有那么一些人,用封建卫道士的眼光来讥讽蔡文姬。刘知几《史通·人物》就说:“观东汉一代,贤明妇人如秦嘉妻徐氏,动合礼仪,言成规矩,毁形不嫁,哀恸伤生,此则才德兼美者也。董祀蔡氏载诞胡子,受辱虏廷,文词有余,节概不足,此则言行相乖者也。蔚宗《后汉》传标《列女》,徐淑不耻而蔡琰见书,欲使彤管所载,将安准的。”言下之意,就是秦嘉的妻子言成规矩,夫亡不嫁,理应进入《后汉书·列女传》,而文姬则数次改嫁,节概不足,反而进入史传。因此,刘知几责备《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字蔚宗)这样做,使得将来从事史书撰写的人没有一定的准则。这种责备完全是用封建的贞操观念来衡量蔡文姬的一生,当然是非常不公平的。当然,最广大的读者深深地同情文姬的遭遇,钦佩文姬的才能。他们将文姬入塞的故事演绎成诗文、戏曲或是小说,将蔡文姬那种游子归根、回国续史以延续家族和祖国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从文学史的认识价值上说,《悲愤诗》最引人瞩目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其长篇五言的形式特征以及叙事与抒情兼而有之的艺术特色。五言诗兴起于何时,历来就有较大的争论。从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民间流行的五言歌谣出现较早。晋代杨泉《物理论》所载秦时流传的《长城谣》就是五言四句。汉武帝(前140—前86在位)时有五言歌谣“何以孝弟为”一首,共六句。此后成帝(前32—前6在位)时又有“邪径败良田”、“安所求子死”和“城中好高髻”等五言歌谣,长者六句,短者四句。可以说,五言歌谣在秦汉之际已经流行。当时的读书人和上层社会的人多少会受到这种歌谣的影响。西汉前期的《戚夫人歌》、《李延年歌》等均以五言为主,和纯粹的五言诗差别已经比较小了。武帝确立乐府采集各地诗歌制度后,五言诗的影响更加广泛。文人们模仿这些民歌,大量写作五言诗。从现存的汉代文人五言诗来看,班固的《咏史诗》是最早的一首,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刑罚请求没身为婢的故事。虽然“质木无文”,却是一种重要的标志。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蔡邕的《翠鸟》、郦炎的《见志诗》、赵壹的《疾邪诗》等先后问世,便将五言诗的发展推入了一个更新的阶段。五言诗一跃而成为诗坛的主流。当然,这些五言诗,大都短小精粹,以抒情为主。真正将抒情与叙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蔡文姬的《悲愤诗》。清代著名诗学家张玉穀在其《古诗赏析》一书中站在历史的高度,给予《悲愤诗》以客观正确的评价。他说:“汉五古如苏(武)、李(陵)、《十九首》,多用兴比,言简意含,固是正宗。而长篇叙事言情,局阵恢张,波澜层叠,若文姬此作,实能以直气自**牖,为后来杜老《咏怀》《北征》诸钜制之所祖,学诗者正不可以偏废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悲愤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注释 [1] 有关蔡文姬的生年,参见陈祖美《蔡琰生年考证补苴》,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2期。又见《蔡琰评传》,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蔡文姬的三个丈夫和与三个丈夫的生活及故事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影响蔡文姬一生的三个男人

写中国古代才女,绕不过蔡文姬。写蔡文姬,必写蔡邕与曹操。

1.

蔡文姬本名琰,字明姬,后因避司马昭的名讳,才改为文姬。

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东汉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曾官拜左中郎将,被称为蔡中郎,是当时的文坛领袖。

蔡邕修养广博,通晓经史天文,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著名的《饮马长城窟行》,一说是蔡邕所作。此外他精通书法,自成一家,梁武帝曾评价:“蔡邕苏,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在音律造诣方面更是登峰造极,他善制古琴,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便出自他之手。后世将他与魏晋时期的音乐大家嵇康合称为“蔡嵇”。“蔡嵇九弄”是隋朝取士的必考科目。


然而,蔡邕一生最好的作品,却是女儿蔡文姬。


古语有云:“中郎有女能传业”,良好的遗传基因加上父亲的悉心栽培,将蔡文姬熏染得聪颖灵动、机敏过人、兰心蕙质、卓尔不群。据说她年幼时有一次听父亲在黑暗中弹琴,弹着弹着琴弦忽然断了一根,她立刻就问父亲断的是不是第二弦。老司机蔡邕以为是她猜中的,故意又弄断了一根。结果蔡文姬应声回答断的是第四弦。自此蔡邕更是对天资过人的女儿悉心栽培,不仅教她音律,还教她读典藏书简。


除了才学,她还兼有花容。诗人丁廙在《蔡伯喈女赋》这样形容文姬的样貌:“禀神惠之自然,披邓林之矅鲜。”


幼时的蔡文姬度过了她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她享受着官宦**惯常的平淡快乐,每日读书弹琴,清雅宜人。每当学得困倦时,她会抬望书房前的那颗郁郁葱葱耸然入云的古树,看阳光顺着枝叶罅隙倾洒落地,微风袭来,地上斑驳摇动,似流年般静美,如浅笑般安然。


彼时比蔡邕小22岁的曹操极其仰慕蔡邕的才学,蔡邕则推崇曹操的文韬武略和远大志向。两人亦师亦友,有管鲍之好。曹操时时流连蔡府,感受氤氲书卷的人文氛围,逗趣庭院里玩耍的文姬。他曾对蔡邕感叹:“文姬出色,哪家公子能有娶令爱之福?”


曹操时年三十有余,长子曹昂已然十多岁,曹丕和曹植又太小。曹操的赞叹透露着惋惜:曹家公子个个兼具风流与文采,如果曹蔡两家能结秦晋之好,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佳话。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待到光阴流逝得轻悄,年岁便有了虚增的渠道。

转眼间,蔡文姬已年满16,不仅才貌双全,更有一个在朝中受人尊敬和仰望的老爸,所以来提亲的媒婆几乎踏平了蔡家的门槛。

别看这个蔡邕在教导女儿方面极为耐心细致,但在选女婿这件事情上却大意了。原来蔡邕看上的是出身诗书名门的公子卫仲道,只不过这位卫公子患有肺病。

绣衣罗裙红盖头,远嫁他方心难离。好在夫妇两兴趣相投,琴瑟和谐,时常谈诗论文,恩爱甚笃。

可惜世间好物,难得坚牢;美满可得,不易久长。

蔡文姬刚嫁过去,就发现老公经常咯血。一年不到,卫公子就病逝了。古时,对女子而言,夫死无子向来是最尴尬的处境。深爱老公的蔡文姬想为亡夫守寡,换来的却是婆婆整日的冷言相待。


与其忍气吞声受婆家的气,不如回到父亲身边,读史修书弹琴。 于是傲娇的蔡文姬回到了娘家。 


蔡文姬这种惊世骇俗之举,古时连读班昭《女戒》的女子都不敢做,但是她做了,比李清照休夫还早了近一千年。


回洛阳蔡府数年,蔡文姬一直深居简出。她终日埋首于书卷琴瑟,弹琴、谱曲、挥毫、写诗,诵《诗经》、《古诗十九首》,做一切可以充盈内心的事,在旁人的悲喜中淡忘自己的哀乐。


如果说人生本是一场有始无终的磨难,那么命运抛向她的第一次痛击始于十七岁那一年。


那时她就明白了,所谓最初的爱不过是一场繁华落尽后的曲终人散。



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所杀,蔡邕也因受到牵连死在狱中。动荡中蔡文姬被胡兵掳走,流落于南匈奴也就是今天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因出色的才貌和不凡的气质,蔡文姬作为最出众的女俘虏,被匈奴地位仅次于单于的左贤王纳为王妃。那一年,她23岁。

从此,蔡文姬成了新一代的王昭君。一样姿色出众,一样通晓音律。

只不过一个是民间版,一个是**。 

流落匈奴12年,蔡文姬没有荒废自己的诗文创作。她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基础,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吹奏“胡笳”,并与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 


民间版的王昭君,果然不同于真正的**。


此时的曹操也已不再是当年的曹操。他扫平北方群雄,自封丞相,迁都洛阳,挟天子令诸侯。


得知蔡文姬流落南匈奴,念及与师友蔡邕及蔡文姬当年的深情厚意,曹操于建安八年(203年)派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去赎蔡文姬。左贤王忌惮曹操的实力,答应放回蔡文姬,但唯一的条件是,把孩子留在匈奴。


蔡文姬欣喜又难过。她想念自己的故乡,又舍不得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两个儿子。万般难过中她谱下了千古名作《胡笳十八拍》。 


或许艺术作品皆如此,只有融入了人的血泪,才能跃然纸上,获得永生。


唐朝李颀曾称颂感叹:“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郭沫若称其为“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蔡文姬终于回到了故土。这一番离别,历经了整整十二年。“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只是回归之后,她才发觉十二年来萦绕不散的噩梦一一实现,父母及内外亲戚全部死在了战乱。


故人不在,空留故地,她回来还有什么意义?抛却孩儿,迎来的却是亲人俱亡的真相,那个心心念念的家不过是一所空宅。


不知此刻的文姬后悔了吗?


4.

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过去。

她的日子,像极了父亲当年。

寂寞无依,弹弹琴,读读书。

无人照拂,作作曲,赏赏月。

曹操千里寻文姬,不过希望她能够幸福。见文姬归来,孤苦无依,他决定为她另觅佳婿。挑来挑去,他选中了屯田都尉董祀。一生最后一次嫁人,竟然是曹操做主。

董祀时年20刚出头,年华正好,威武俊秀,风流倜傥。文姬却已35,且早已被大漠风沙催老了容颜,磨平了心性。也许对于古时的女人而言,越是才华横溢,越是悲苦难断。经历了大灾大难的蔡文姬,此时只想过最平淡的日子,她唯一的奢望就是有个依靠,不再孤苦。

婚后一年,董祀不知何事犯了死刑,曹操不肯轻饶。蔡文姬去找曹操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


只见蔡文姬披头散发光着脚进来叩头请罪,句句酸楚哀痛。念及故人蔡邕,宾客无不心酸落泪。曹操说:“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文姬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曹操继续问她,“听说你家有书千册?”


文姬回答,“战乱之中都被毁尽,我只能背出400多篇。”曹操准备让十个人去蔡文姬家做记录。蔡文姬说,“不用,您给我一支笔,我一个人就能默写出来”。


最后一秒破功,让之前所有的感动都变了味道。 


这就是蔡文姬《悲愤诗》的由来。

影视剧中的蔡文姬


5.

患难见真情。经历此事后,董祀开始重新审视这位德才兼备的妻子,并渐渐生出了爱意。厌倦了权势争斗和尔虞我诈的蔡文姬夫妇,选择了放下功名利禄,远离官场,泛舟于洛水之上,到蓝田山林中隐居。


从此,洗尽凡尘纷扰,超然物外,时光终于由浑浊变得清浅。


蔡文姬和董祀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嫁给了司马懿之子司马师。闲时,文姬指点钟繇的书法,影响了这位汉朝第一书法家。


人生没有望不见尽头的磨难,没有无法赦免的时光。蔡文姬终于与命运化干戈为玉帛。她的晚年很幸福,不仅得到了董祀的真情和敬爱,还收获了儿女绕膝的天伦、书琴缭绕的淡趣。


纵观蔡文姬的一生,三个男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蔡邕的抉择与命运,关乎蔡文姬前半生的悲喜流离;曹操的赏识和交情,决定了蔡文姬后半辈子的安稳无忧;而董祀,给了她晚年的岁月静好。


这三个男人,照亮了蔡文姬的一生。



6.

对比同为古代最杰出的才女李清照,两个人一个半生三嫁,颠沛流离;一个早早出名,爱情如意,随后却历经坎坷,风雨飘摇,孤独终老。相仿的才情,不同的命运。


相比而言,或许蔡文姬更幸运吧!毕竟,老来的悲苦难有回旋的余地,而盛年的磨难还有重来的希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两位才女生逢乱世,蕴藏的诗情在国破家亡的悲苦中喷薄而出,幻化成了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令后世称颂至今。 





这才是蔡文姬的真实面目:不只是奶妈,连曹操都对她念念不忘!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历史上的蔡文姬可是一大美女加才女哦!

今天就和软尘一起穿越去汉朝,去领略这位英雄的真面目吧!

蔡文姬历史背景

蔡文姬确实真名不叫蔡文姬,人家叫蔡琰,字文姬。父亲呢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这位仁兄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所以女儿从小也耳濡目染的受到了父亲大人的熏陶。对与乐理、诗集都有着相当不错的造诣!

《后汉书·列女传》中关于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评价极高,说她“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蔡文姬生平

早期蔡文姬嫁给了一个叫卫仲道的小伙子,结果这个小伙子去世的比较早,蔡文姬呢就回自家待着,汉末动乱,在逃亡的时候,一不小心被前来抢劫的匈奴看中了美貌,直接抢走送给了当时的匈奴左贤王。

不过蔡文姬心态可谓是相当的好,可不像电视剧里的那样,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是安安静静的相夫教子,读诗抚琴,抱着一颗思念故国的心,一过就是十二年。

当曹操平定中原之后呢,与匈奴交好,想到之前的老师,也就是小蔡的爸爸老蔡,老蔡膝下无子,怎么能让唯一的女儿在匈奴呆一辈子呢?所以就带着一大堆的礼物去把蔡文姬换回来。这时蔡文姬终于忍不住心中的悲痛,为什么要这样为难我一个弱女子?老公孩子都在这边,现在又要我离开。

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讲述了她一生悲惨的遭遇遇。也就是王者荣耀里蔡文姬二技能的出处。

小故事

还记得蔡文姬的台词嘛?“男神是孟德大人”这样看起来,也就情有可原了!

据小道消息说,曹操第一眼看到蔡文姬的时候,便想将蔡文姬纳入自己的后宫当中,但是,碍于蔡邕的面子,便放弃了这个想法。

所以蔡文姬是一个连曹操都心有所想的女性,必定是一大美女了!

后来呢,蔡文姬又被曹操许配给了屯田都尉董祀为妻。可是董祀并不是真的喜欢蔡文姬,但又是丞相帮做的媒,不好翻脸。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去找曹操给董祀求情。当时曹操正在宴请公卿名士,对满堂宾客说:“蔡邕的女儿在外面,今天让大家见一见。”

蔡文姬披散着头发光着脚,叩头请罪,说话条理清晰,情感酸楚哀痛,满堂宾客都感动极了。

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

蔡文姬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遗余力的帮助自己的夫君,这才是游戏方给予她奶妈身份的原因吧!

有才又有颜,这才是奶妈蔡文姬的真正身份,如果你也是王者荣耀的死忠粉,不妨多去了解一下英雄背后的故事吧!

或者关注李软尘,为你盘点王者荣耀里的你不知道的英雄故事!



曹操为何不娶蔡文姬?专家:原因很尴尬,不好意思记载


蔡文姬的一生,诠释了东汉末年佳人的悲惨命运。蔡文姬有一个超级爸爸,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蔡文姬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逐渐在音乐、文学等方面崭露头角。

曹操,三国时期的枭雄,文学更是千古绝唱。曹操和蔡文姬,一个是当时男人中的豪杰,一个是女人中的翘楚,都是人中龙凤。然而,董卓被杀后,蔡邕作为董卓党羽,难逃厄运,最终死在了大牢里。

父亲的去世,蔡文姬人生突遭变故,同时关中地区战乱不断,蔡文姬只能随着难民们东躲西藏。不幸的是,在胡兵的一次抢掠中,蔡文姬被掳掠到南匈奴,后被献给了匈奴左贤王,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匈奴生活。



关于蔡文姬在匈奴的生活,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虽然左贤王对蔡文姬恩宠有加,她甚至还学会了吹奏当地的乐器“胡笳”和语言,但对故土的思念一刻也没停止。

恰逢此时,曹操逐渐成为一代雄主,扫平北方割据势力,“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方实现了统一。曹操有闲情回忆过去了,想到了自己的故交蔡邕还有血脉存世,便派人四处打听。



然而,多次努力,曹操始终没能打听到蔡文姬的消息。直到208年年初,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操终于获悉曹文姬在南匈奴。曹操大喜,立即派使者携带黄金两千两、白壁一对,将蔡文姬赎了回来。

蔡文姬一生有三段婚姻,非常坎坷。第一次嫁给了情投意合的卫仲道,可惜他早早就病死了;第二次就是被迫下嫁,在匈奴做了王妃;第三次则是曹操的一手安排。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文姬再次下嫁,第三任丈夫是校尉董祀。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人妻控”,他自己为何没有娶了才华横溢的蔡文姬呢?这是曹操生前两大谜团之一,还有一个谜团就是他为何不称帝。



有一个细节大家要注意,曹操是“人妻控”,这是事实。但是曹操并不是任何人的妻子他都想霸占,曹操看重的人妻首先要满足的就是一个大美女,换句话说曹操好色。种种迹象表明,蔡文姬确实有才,但很可能不是一个美女。

专家表示,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本身就是一个长相怪异的人,史书《后汉书·蔡邕传》就有描述,蔡邕受到董卓重用,可蔡邕仍然不愿意久侍董卓,多次考虑东奔兖州。由于蔡邕长相特殊,容易被辨认,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

所以,蔡文姬长相也应该很一般。退一步说,即便蔡文姬相貌尚可,她从匈奴回来时已经35岁,风华已不再。再说,曹操和蔡邕本来就是知己,他没有必要打老朋友女儿主意的。




隐藏在蔡文姬丈夫身上的匈奴秘史

      匈奴在被汉帝国击败后,逐渐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南匈奴归降汉朝,移居到了并州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山西一带。居住在并州的南匈奴接受东汉朝廷的领导,首领单于的产生要经过朝廷的同意,重要事项也要向朝廷发出报告,还时不时地要接受朝廷的征召发兵随朝廷出征,但除此之外南匈奴享受高度的自治权。

在黄巾起义对东汉朝廷造成重大打击后,各地叛乱不断,幽州的张纯率领鲜卑人起事,朝廷派幽州牧刘虞前去平定,刘备也参加了这场行动。而朝廷也没忘了找匈奴人帮忙,于是南匈奴单于羌渠派左贤王率领部队前去协助刘虞。

但南匈奴内部许多贵族并不赞同羌渠单于对东汉朝廷一味顺从的姿态,于是他们在左贤王出征期间起兵杀害了羌渠,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于是羌渠之子於扶罗也自立为单于,并前往洛阳向朝廷申诉。

《后汉书》中记载於扶罗之前是南匈奴的右贤王,而右贤王的地位比左贤王是要低的,按理说继位应该轮不到他。此外,王沈的《魏书》里又说率领匈奴部队去幽州支援刘虞的就是於扶罗,因而《后汉书》里说於扶罗是右贤王应该有误,於扶罗就是被派到幽州去的左贤王。

要说於扶罗也是可怜,出去帮汉朝打个仗,结果老爸被人给砍了,老窝也被端了。自己想打回老家又打不过,于是跑到朝廷去申诉,结果碰巧汉灵帝又死了,朝廷内部一团乱麻,何进和十常侍斗得不可开交,压根没工夫理他。可於扶罗带的这一大帮兄弟要吃饭啊,于是就在河内郡和河东郡一带搞起了抢劫,还和当地的另一支盗贼白波贼成了伙伴关系。

但其他地方又有不同记载,例如《后汉书》中写中平五年(188)九月,也就是灵帝还没死时,於扶罗就在河东郡和白波贼一起搞抢劫了。《典略》里也记载董卓在中平六年时上表朝廷说起了自己之前奉诏讨伐於扶罗,但部下不肯渡河的事,与《后汉书》相互应证。所以於扶罗应该是在灵帝生前就搞起了抢劫,但不管过程如何,结果都是没办法回国的於扶罗留在内地搞抢劫。

灵帝死后不久,董卓进京,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於扶罗也成了一方势力。起初於扶罗加入了袁绍的讨董联军,但不久又反悔(也许是被董卓收买),于是率军反叛并挟持和袁绍一同起兵的张杨,同时进攻袁绍,结果被袁绍手下将领麴义大败。於扶罗于是退回黎阳,后与袁术结盟,同黑山军一起进攻袁绍,又被曹操大败。

於夫罗

於扶罗去世于兴平二年(195),死后由其弟呼厨泉继承单于之位。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由于李傕郭汜在长安内讧,献帝趁机出逃。保护献帝东归的杨奉正是当年被招安的白波帅之一,于是他叫来未被招安的白波贼同伴和他一起保护献帝,当然他也没忘了叫上南匈奴这帮人。呼厨泉同意了杨奉的求援,派右贤王去卑和杨奉一起保护献帝。最后献帝被曹操迎奉,而董承和白波贼等人的归宿也各有记载,唯独没有说去卑的流向。

等到呼厨泉再次出场时已经是建安七年(202)了,此时他已经回到并州的故土,还派兵同袁绍的外甥高干一起进攻曹操治下的河东郡,最终被钟繇马超夏侯惇等人击败。至于多年未能归国,连单于都客死他乡的南匈奴为啥突然回到了家乡,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联系到当时河北属于袁绍的势力范围,加上呼厨泉还响应了高干的行动,大概可以推测,呼厨泉是借助袁绍的势力回到并州故地,成为了袁绍的外援。於夫罗和袁绍曾经从盟友变成敌对,到呼厨泉这里又化敌为友了。

河东之战后呼厨泉归顺了曹操,几年后高干再次在壶关发起叛乱,并向呼厨泉求援,但这次呼厨泉没有响应,而是果断拒绝了高干。等到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一年(216)时,曹操命呼厨泉入朝并将其扣押为人质,同时派之前保护过献帝东归的右贤王去卑回南匈奴担任监国,并将南匈奴划分为五部,加强其监视管理。

关于去卑这个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被曹操安插在南匈奴里的间谍。去卑在保护献帝东归到呼厨泉来朝的二十年里,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有可能是他在保护献帝东归后留在了朝廷,而呼厨泉在袁绍的帮助下回到了并州。曹操肯放心让去卑回并州监国显示出他对去卑的信任,而邓艾在几十年后向司马师上书请求防范匈奴时,又说去卑功显前朝,应当让他的儿子身居高位,驻扎到雁门,由此可见去卑的功绩得到了魏国的认可。所以有学者怀疑软禁呼厨泉是曹操和去卑一早就设计好的陷阱。

呼厨泉

之后呼厨泉就过上了漫长的人质生活,中途还参加过曹丕的登基大典,并接受曹丕的册封。但十分蹊跷的是,南匈奴的历史在之后接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一片空白,没人知道并州的南匈奴到底发生了什么。等到史书上再次记载他们时,是说高平陵之变前夕匈奴王刘靖势力强盛,几年后在司马师执政初期有个叫刘豹的人统一了匈奴五部。

刘豹第一次出现在史书的时间很早,是在於扶罗去世后,继位的呼厨泉封於扶罗的儿子刘豹为左贤王。后来呼厨泉被软禁,南匈奴被划分为五部时,刘豹也担任了左部帅的职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司马师上台离於扶罗去世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晋书》记载的刘豹去世的时间离於夫罗去世的时间有八十多年,如果这些记载是真的,那刘豹活了有一百多岁。同时,刘豹的儿子刘渊出生于嘉平年间(249—254),刘豹也在这期间统一了五部,也就是说刘豹快八十岁了还在一边打仗一边生儿子,这也太生猛了。这种将本国的史前首领改得特别长寿的做法其实很常见,例如中国的三皇五帝以及日本的神武天皇,都是带着一定的政治目的。

更重要的证据是,根据其他许多史料的记载,刘豹根本就不是呼厨泉和於扶罗的族人,而是屠各人。所谓屠各,前身是休屠,移居并州后改叫屠各。休屠部是西汉武帝时期和匈奴浑邪王一起投降的休屠王率领的部落。虽然屠各和南匈奴同属匈奴,但居住在内地的时间要早一百多年,属于不同的部族。

而且还有其他蛛丝马迹可以显示刘豹并非呼厨泉手下的左贤王。众所周知才女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掠到匈奴,成为左贤王的夫人,并生下两个儿子,之后被曹操赎回。但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这个左贤王的姓名,如果按照《晋书》中写的於扶罗死后呼厨泉任命刘豹为左贤王的记载,那么蔡文姬的丈夫就应该是刘豹。但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刘渊的长兄也就是刘豹的长子叫刘延年,按蔡文姬在兴平年间(194-195)被掳走的,在南匈奴生活12年的记载,他的长子最晚在207年出生(以双胞胎算),而刘延年在313年晋愍帝登基后还有被刘聪任命录尚书事的记载,足以显示刘豹和掳走蔡文姬的左贤王不是同一个人,否则汉赵朝廷是在让一个至少106岁的老人管理朝政。

至于刘豹一个屠各人是如何成为了南匈奴的首领,并冒名顶替成了於扶罗的儿子,呼厨泉的侄子,同样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但从刘豹时期开始,匈奴的贵族大都换成了汉族姓氏,包括刘、乔、林、卜等,之前提到的去卑也在某些史书中被称为刘去卑,和於夫罗呼厨泉等人画风截然不同。可以推测,屠各人在和南匈奴合并之后,进行了改姓运动,同时改换了族谱,所以才有了去卑变成刘去卑这样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也许屠各贵族和南匈奴贵族达成了某项协议,让刘豹以於扶罗之子的身份进入南匈奴谱系,南匈奴承认刘豹首领身份的合法性,而刘豹手下强大的屠各军队也成为南匈奴的军队,两者合为一体。

刘豹

为了统一口径迷惑外人,南匈奴更改了历史,让刘豹的身份和事迹与於扶罗的某个儿子相重叠。而呼厨泉的侄子,真正掳走蔡文姬的南匈奴左贤王,他的姓名和事迹成为了一个谜团。

刘豹的儿子刘渊在父亲统一五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权威。最终在八王之乱爆发时,刘渊趁机回到了并州,借助五部匈奴的实力起兵,建立汉国,并成功灭亡了西晋。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4) 查看   收藏(0)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