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诗 > 详情
龍檦貴冑 男  99岁
  • 注册日期:2021-02-09
  • 最近登录:2024-01-21
  • 粉丝人数:20
»个人空间    »留言板

最新帖子

【原创】宋黃徹與《䂬溪詩話》

龍檦貴冑 发布于2021-04-18 18:17   点击:896   评论:0  
黃徹曾祖父黃寵,宋進士、大理寺評事。
黃徹祖父黃中庸(1023—1100),字長行,號雷山居士,行金二十,宋進士、大理評事黃寵之子。自興化縣遊洋䂬溪遷興化軍城西,為莆田府城西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登狀元鄭獬榜進士,曆官北海縣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贈“侍中”,賜諡“文正”。其孫曾聲名雀起,簪纓世濟,績學多才,其後多以甲第顯名,時羨“四世聯登八進士”。宋天聖元年(1023)癸亥正月初四日生,宋元符三年(1100)庚辰九月初七日卒。居官忠公廉平,為蔡京所惡,名入元祐黨禁碑。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配淑人周氏,封北海郡君。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寺山北,年弟閩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祠祀郡鄉賢,《福建通志》、《興化郡志》、《莆陽比事》皆有傳。子五:長諱黃禹、次諱黃仲、季諱黃修、四諱黃佃、五諱黃伸。
黃徹父親黃偊,宋進士、大理評事黃寵之孫,宋進士、浙江提刑、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侍中黃中庸之長子。黃偊,特奏進士,官侍御史。
黃徹(1093—1174),字常明,號太甲,晚號䂬溪居士,行元十七。宋進士、太常寺卿黃中庸孫,宋特奏進士、侍御史黃偊長子。南宋興化軍莆田縣人。朱彝尊《詩話序》謂家本莆田人,而占籍於邵武。
宋元祐八年(1093)癸酉八月十五日,黃徹誕生。初為小吏,侍相國常兗之在福建。有僧某者善占色,言事若神。相國惜其僧老,命弟子就學其術。僧云:“此事有天性,非可造次為傳。某嘗於相君左右見一人可教。”遍召,得黃徹焉,相命就學。老僧遂於暗室中,置五色彩於架,令視之曰:“世人皆用眼力,不盡淬熟看之。”旬後依稀認其白者,後半載看五色即洞然而得矣。命之曰:“以若暗中之視五彩,迥之白晝。”占人因傳其方訣,且言後代當無加也。李忠公吉甫云:“黃徹之占,袁許之亞次也。”
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黃徹登狀元沈晦榜進士第,授辰州辰溪縣丞。
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黃徹就陞辰溪縣令。在辰溪縣任令五年,以才諝稱。
宋紹興元年(1131)辛亥,黃徹辟差沅州軍事判官,攝倅事。郎將汪長源與猺酋有隙,酋鼓眾數萬,聲言“渡江乘城”,人心恟懼。黃徹奮不顧身,入其巢穴,曉以禍福,悉愧悔謝罪。一州賴以全。八月,知鄂州曹成犯沅州。是年,置荊湖北路安撫使,治鼎州,領鼎、澧、辰、沅、靖州。同年,沅州奏:熙寧(1068~1077)末,始創營田,鼎、澧、沅、辰、靖州置**手4000,靖康(1126~1127)間調發不存。要求用閒田募佃招**手2000人。
宋紹興二年(1132)壬子,曹成攻沅州城(今芷江),知州事汪長源多方守禦,曹成遂遁去。五月,曹成降於貴州刺史董畋,其部郝晟獨不從,率眾走沅州,後歸於岳飛部將張憲。董畋招馬友、曹成之眾得8萬人。朝廷命戶部侍郎姚舜明往衡、邵、辰、沅等州訓練其軍隊。
宋紹興五年(1135)乙卯,黃徹繼權麻陽縣令,遭巨寇曹成之擾,率群猺千敵。黃徹擒其將。賊眾宵遁。
宋紹興六年(1136)丙辰,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王庶,要求利用澧、辰、沅、靖閒田,招刀弩手35OO人。
宋紹興九年(1139)己未,黃徹曆嘉魚縣令,會同官軍平湖賊楊麼。連餉亦有功。
宋紹興十二年(1142)壬戌,黃徹遷平江縣令,自以植節,不善諧俗。
宋紹興十五年(1145)乙丑,黃徹忤權貴棄官歸時,丞相張浚帥閩,招致幕下數月,黃徹竟不肯留,遂終老於家。黃徹學問優於人。志度宏深,調護不虞,不動聲氣。遇倉卒州縣,常倚以為重。居官,所至人愛,所去見思。一時大吏,爭相辟置(節左使楊邦墓誌)。黃徹在寓居興化跫溪的五年間,著有《䂬溪詩話》十卷。入載《四庫全書》,《宋史•藝文志》、《福建通志》有載。
宋乾道四年(1168)九月,陳俊卿在拜相前夕,為此書作了序。
宋淳熙元年(1174)甲午六月廿一日,黃徹卒。
配陳氏、林氏安人,俱封渤海縣君。
子四:長子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庠、次子黃廓、季子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府、四子黃廙。
黃徹,以子黃府貴,贈通奉大夫、平海軍僉判。有惠政,士民德之。致仕歸,囊無金、宅無華閣,調育兒孫。由是孫曾雀起,皆公之德,克濟其美。
黃徹非常注重詩歌的思想性。他在自序中明確表示自己喜愛的是“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捨棄的是“嘲風雪、弄草木而無與於比興者”。他在具體評述詩歌時,以“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為準繩。很明顯,黃徹的文學理論批評思想是受到白居易與元九書的直接影響的。因此他在李杜優劣論的爭論中,很自然就傾向于揚杜抑李一派。《四庫總目》論詩“以風教為本,不尚雕華,然能不失風人之皆。”
宋嘉泰三年(1203)癸亥,黃徹長孫、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庠長子、從政郎黃燾,官沅州教授,刊刻《䂬溪詩話》十卷於沅州學宮。
宋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澧陽聶棠知沅州,復序《䂬溪詩話》十卷而付梓。
又朱輔通判沅州,著有《溪蠻叢笑》。顧志州郡官師者,均不及載,今又遺之,可惜也。
《䂬溪詩話》卷首,有邑人丞相陳俊卿撰寫《序》,在宋朝,有黃徹之子黃廓、宗親朝奉郎權知蘄州軍州事黃永存、孫從政郎沅州州學教授黃燾、沅州太守澧陽聶棠分別作《跋》;到清朝,康熙時有朱彝尊、乾隆時有後裔黃模、以及盧文弨、張宗泰、丁丙寫的兩篇《跋》。
黃徹自序云:“投印南歸,自寓興化之䂬溪,閉門卻掃,……平居無事,得以文章為娛,時閱古今詩集,因自遣適,故凡心聲所底,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與予平日舊遊所經歷者,輒妄意鋪鑿,疏之窗壁間。……至於嘲風雪、弄草木,而無預於比興者皆略之。”
郭紹虞先生有云:“此書(《䂬溪詩話》)有另一特點,為他種詩話所罕有者,而世人不注意及之。……宋人《詩話》之所以勝於唐人論詩之著者,由於宋人之著,重在理論批評;而唐人之著,則偏於法式也。重在評論,則學詩者與能詩者,均可肄習;偏於法式,則祗便初學,……故其書多不傳。惟黃氏此書,獨能在詩格詩例方面,另出手法,以創為語法修辭之規律,則事屬首創,其功有不容湮沒者矣。蓋黃氏飽學,能觀其通,能窺其微,故蹊徑獨辟,固非一般非詩格詩例者所可比矣。……可知蓽路藍縷,其功匪易。黃氏獨能於詩學創立類例,精詣卓識,比正人所難及之處。”
《䂬溪詩話》十卷,宋嘉泰癸亥(三年)刻本。先後被收入《學海類編》、《知不足齋叢書》、《歷代詩話》、《七子詩話》、《說郛》及《津逮秘書》、《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螢雪軒叢書》、《福建、江西、廣東複聚珍板本》等。《四庫全書》有鈔本。
莆田史學專家朱維幹教授曾說:涵江人史學家康修其所搜集到的《䂬溪詩話》一書,雖非孤本,亦屬罕見。可見《䂬溪詩話》是受到史學界、文藝界的重視的。
在宋代,黃徹的文藝觀點,能以“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於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作為論詩的標準,有其獨特的見地。況且黃徹以剛直不阿忤權貴,棄官而歸,其立身處世的高風亮節,更為世人所欽敬。
1985年,由湯新祥校注的《䂬溪詩話》十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黃中庸世系表



                                                                    ┏━黃  枳

                                                        ┏━黃  燾━┻━黃  榀

                                                        ┃          ┏━黃  楫

                                            ┏━黃  庠━┻━黃  勳━┻━黃  枵

                                            ┃                      ┏━黃  真

                                            ┣━黃  廓━━━黃喬卿━┻━黃  邠

                                            ┃                      ┏━黃  近

┏━黃  偊━┳━黃  徹━╋━黃  府━━━黃安石━┻━黃  遠

┃          ┃          ┃                      ┏━黃應明

┃          ┃          ┃          ┏━黃昭石━╋━黃應曇

┃          ┃          ┃          ┃          ┗━黃應暉

┃          ┃          ┗━黃  廙━┻━黃昭堤━┳━黃應炅

┃          ┃          ┏━黃  洲              ┣━黃應顯

┃          ┗━黃  龍━╋━黃  濤              ┗━黃應星

┃                      ┗━黃  瀛  ┏━黃乾之

黃  寵━━━黃中庸━╋━黃  仲━┳━黃  徼━┳━黃  楷━╋━黃兌之

                    ┃          ┃          ┗━黃  植  ┗━黃巽之

                    ┃          ┗━黃  微━┳━黃佛養

                    ┃                      ┗━黃佛乞

┣━黃  修━┳━黃  鍾━┳━黃希孔  ┏━黃思禮

┃          ┃          ┗━黃希孟━╋━黃恩禮

┃          ┗━黃  錘━━━黃希孔  ┗━黃聞禮

┃                      ┏━黃  澄

┣━黃  佃━┳━黃  徽━┻━黃  清

┃          ┃          ┏━黃  澈

┃          ┗━黃  征━┻━黃  潔

┃          ┏━黃汝賢━━━黃啟仁━━━黃振甲

┗━黃  伸━┻━黃汝貴━━━黃啟儀



黃徹世系表



                                ┏━黃  枳

                    ┏━黃  燾━┻━黃  榀

                    ┃          ┏━黃  楫  ┏━黃  忠

        ┏━黃  庠━┻━黃  勳━┻━黃  枵━┻━黃  志

        ┃                      ┏━黃  真━━━黃  蓋              ┏━黃  祼

        ┣━黃  廓━━━黃喬卿━┻━黃  邠  ┏━黃  松  ┏━黃仕鳳━╋━黃  福

        ┃                                  ┣━黃  權━╋━黃仕龍  ┗━黃  神

        ┃                      ┏━黃  近━╋━黃  檟  ┗━黃仕虎

        ┃                      ┃          ┣━黃  枊

        ┃                      ┃          ┗━黃  梨

黃  徹━╋━黃  府━━━黃安石━┻━黃  遠━┳━黃  棣

┃                      ┏━黃應明  ┗━黃  梧

┃          ┏━黃昭石━╋━黃應曇

┃          ┃          ┗━黃應暉

┗━黃  廙━┻━黃昭堤━┳━黃應炅

                        ┣━黃應顯

                        ┗━黃應星



黃徹曾祖父黃寵,宋進士、大理寺評事。

黃徹祖父黃中庸(1023—1100),字長行,號雷山居士,行金二十,宋進士、大理評事黃寵之子。自興化縣遊洋䂬溪遷興化軍城西,為莆田府城西雷山巷黃太常寺卿第之祖。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癸巳,登狀元鄭獬榜進士,曆官北海縣令,太常博士,故相馬溫薦其才,除浙江提刑,入為“中奉大夫”、太常寺卿,贈“侍中”,賜諡“文正”。其孫曾聲名雀起,簪纓世濟,績學多才,其後多以甲第顯名,時羨“四世聯登八進士”。宋天聖元年(1023)癸亥正月初四日生,宋元符三年(1100)庚辰九月初七日卒。居官忠公廉平,為蔡京所惡,名入元祐黨禁碑。有詩選在《莆風清籟集》。配淑人周氏,封北海郡君。葬永福梧桐潼關教忠寺山北,年弟閩縣狀元宰相許將為銘其墓,祠祀郡鄉賢,《福建通志》、《興化郡志》、《莆陽比事》皆有傳。子五:長諱黃禹、次諱黃仲、季諱黃修、四諱黃佃、五諱黃伸。

黃徹父親黃偊,宋進士、大理評事黃寵之孫,宋進士、浙江提刑、中奉大夫、太常寺卿、侍中黃中庸之長子。黃偊,特奏進士,官侍御史。

黃徹(1093—1174),字常明,號太甲,晚號䂬溪居士,行元十七。宋進士、太常寺卿黃中庸孫,宋特奏進士、侍御史黃偊長子。南宋興化軍莆田縣人。朱彝尊《詩話序》謂家本莆田人,而占籍於邵武。

宋元祐八年(1093)癸酉八月十五日,黃徹誕生。初為小吏,侍相國常兗之在福建。有僧某者善占色,言事若神。相國惜其僧老,命弟子就學其術。僧云:“此事有天性,非可造次為傳。某嘗於相君左右見一人可教。”遍召,得黃徹焉,相命就學。老僧遂於暗室中,置五色彩於架,令視之曰:“世人皆用眼力,不盡淬熟看之。”旬後依稀認其白者,後半載看五色即洞然而得矣。命之曰:“以若暗中之視五彩,迥之白晝。”占人因傳其方訣,且言後代當無加也。李忠公吉甫云:“黃徹之占,袁許之亞次也。”

宋宣和六年(1124)甲辰,黃徹登狀元沈晦榜進士第,授辰州辰溪縣丞。

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黃徹就陞辰溪縣令。在辰溪縣任令五年,以才諝稱。

宋紹興元年(1131)辛亥,黃徹辟差沅州軍事判官,攝倅事。郎將汪長源與猺酋有隙,酋鼓眾數萬,聲言“渡江乘城”,人心恟懼。黃徹奮不顧身,入其巢穴,曉以禍福,悉愧悔謝罪。一州賴以全。八月,知鄂州曹成犯沅州。是年,置荊湖北路安撫使,治鼎州,領鼎、澧、辰、沅、靖州。同年,沅州奏:熙寧(1068~1077)末,始創營田,鼎、澧、沅、辰、靖州置**手4000,靖康(1126~1127)間調發不存。要求用閒田募佃招**手2000人。

宋紹興二年(1132)壬子,曹成攻沅州城今芷江,知州事汪長源多方守禦,曹成遂遁去。五月,曹成降於貴州刺史董畋,其部郝晟獨不從,率眾走沅州,後歸於岳飛部將張憲。董畋招馬友、曹成之眾得8萬人。朝廷命戶部侍郎姚舜明往衡、邵、辰、沅等州訓練其軍隊。

宋紹興五年(1135)乙卯,黃徹繼權麻陽縣令,遭巨寇曹成之擾,率群猺千敵。黃徹擒其將。賊眾宵遁。

宋紹興六年(1136)丙辰,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王庶,要求利用澧、辰、沅、靖閒田,招刀弩手35OO人。

宋紹興九年(1139)己未,黃徹曆嘉魚縣令,會同官軍平湖賊楊麼。連餉亦有功。

宋紹興十二年(1142)壬戌,黃徹遷平江縣令,自以植節,不善諧俗。

宋紹興十五年(1145)乙丑,黃徹忤權貴棄官歸時,丞相張浚帥閩,招致幕下數月,黃徹竟不肯留,遂終老於家。黃徹學問優於人。志度宏深,調護不虞,不動聲氣。遇倉卒州縣,常倚以為重。居官,所至人愛,所去見思。一時大吏,爭相辟置(節左使楊邦墓誌)。黃徹在寓居興化跫溪的五年間,著有《䂬溪詩話》十卷。入載《四庫全書》,《宋史•藝文志》、《福建通志》有載。

宋乾道四年(1168)九月,陳俊卿在拜相前夕,為此書作了序。

宋淳熙元年(1174)甲午六月廿一日,黃徹卒。

配陳氏、林氏安人,俱封渤海縣君。

子四:長子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庠、次子黃廓、季子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府、四子黃廙。

黃徹,以子黃府貴,贈通奉大夫、平海軍僉判。有惠政,士民德之。致仕歸,囊無金、宅無華閣,調育兒孫。由是孫曾雀起,皆公之德,克濟其美。

黃徹非常注重詩歌的思想性。他在自序中明確表示自己喜愛的是“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捨棄的是“嘲風雪、弄草木而無與於比興者”。他在具體評述詩歌時,以“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為準繩。很明顯,黃徹的文學理論批評思想是受到白居易與元九書的直接影響的。因此他在李杜優劣論的爭論中,很自然就傾向于揚杜抑李一派。《四庫總目》論詩“以風教為本,不尚雕華,然能不失風人之皆。”

宋嘉泰三年(1203)癸亥,黃徹長孫、隆興元年(1163)進士黃庠長子、從政郎黃燾,官沅州教授,刊刻《䂬溪詩話》十卷於沅州學宮。

宋淳祐十二年(1252)壬子,澧陽聶棠知沅州,復序《䂬溪詩話》十卷而付梓。

又朱輔通判沅州,著有《溪蠻叢笑》。顧志州郡官師者,均不及載,今又遺之,可惜也。

《䂬溪詩話》卷首,有邑人丞相陳俊卿撰寫《序》,在宋朝,有黃徹之子黃廓、宗親朝奉郎權知蘄州軍州事黃永存、孫從政郎沅州州學教授黃燾、沅州太守澧陽聶棠分別作《跋》;到清朝,康熙時有朱彝尊、乾隆時有後裔黃模、以及盧文弨、張宗泰、丁丙寫的兩篇《跋》。

黃徹自序云:“投印南歸,自寓興化之䂬溪,閉門卻掃,……平居無事,得以文章為娛,時閱古今詩集,因自遣適,故凡心聲所底,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與予平日舊遊所經歷者,輒妄意鋪鑿,疏之窗壁間。……至於嘲風雪、弄草木,而無預於比興者皆略之。”

郭紹虞先生有云:“此書(《䂬溪詩話》)有另一特點,為他種詩話所罕有者,而世人不注意及之。……宋人《詩話》之所以勝於唐人論詩之著者,由於宋人之著,重在理論批評;而唐人之著,則偏於法式也。重在評論,則學詩者與能詩者,均可肄習;偏於法式,則祗便初學,……故其書多不傳。惟黃氏此書,獨能在詩格詩例方面,另出手法,以創為語法修辭之規律,則事屬首創,其功有不容湮沒者矣。蓋黃氏飽學,能觀其通,能窺其微,故蹊徑獨辟,固非一般非詩格詩例者所可比矣。……可知蓽路藍縷,其功匪易。黃氏獨能於詩學創立類例,精詣卓識,比正人所難及之處。”

《䂬溪詩話》十卷,宋嘉泰癸亥(三年)刻本。先後被收入《學海類編》、《知不足齋叢書》、《歷代詩話》、《七子詩話》、《說郛》及《津逮秘書》、《武英殿聚珍版叢書》、《螢雪軒叢書》、《福建、江西、廣東複聚珍板本》等。《四庫全書》有鈔本。

莆田史學專家朱維幹教授曾說:涵江人史學家康修其所搜集到的《䂬溪詩話》一書,雖非孤本,亦屬罕見。可見《䂬溪詩話》是受到史學界、文藝界的重視的。

在宋代,黃徹的文藝觀點,能以“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於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作為論詩的標準,有其獨特的見地。況且黃徹以剛直不阿忤權貴,棄官而歸,其立身處世的高風亮節,更為世人所欽敬。

1985年,由湯新祥校注的《䂬溪詩話》十卷,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䂬溪詩話》目錄

《䂬溪詩話》序

《䂬溪詩話》自序

䂬溪詩話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附錄

溪《詩話》跋(九則)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輯評

黃徹傳



  宋黃徹1093-1168。宋興化軍城府西巷(今福建莆田城西雷山巷110號侍中府第尚存)人,也作福建莆田縣(舊興化軍興化縣)䂬溪人。北宋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諡文正軍城始祖黃中庸長孫。宋宣和六年1124進士。曆官縣丞、縣令,以拙直忤權貴棄官南歸,寓居興化縣䂬溪五年,著《䂬溪詩話》十卷,《直齋書錄題解》著錄于集部文史類;《遂初堂書目》著錄于文史類,作《黃微詩話》,“微”疑“徹”字之誤,實為《黃徹詩話》;《四庫全書》收於集部詩文評類。 該書主張作詩不尚雕華,其去取以“輔名教”、“存風雅”為準繩。他說:凡造意立言,須“為天下後事慮”。自序稱詩當“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這就是黃常明論詩所說的“意”和“理”。只要形式服從這一內容,所謂“壯而能巧”者,即詩、文要“當於理,則綺麗風花,同入於妙”,“無與於比興者”,皆不可取。《詩話》品評諸家之詩,極崇杜甫。認為杜甫詩模寫景物,出於風花,亦極綺麗,然能“窮盡性理,移奪造化”,所以妙絕古今。作詩要能貫穿精絕,和韻工妙,但不可“以辭害志”。杜甫作詩又善用俗字,避艱澀而能通徹無礙。要“語緩而不迫”,方“可為作詩法也”。還提出要“巧於用事”的主張。他說,用事造語,皆有出處。然而“用事之法,不拘故常”,當“用其義,而隱其語”。


中國宋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黃徹與《䂬溪詩話》

黃徹1093-1168,字常明,宋興化軍城莆田今屬福建省人。著有《䂬溪詩話》十卷,《直齋書錄題解》著錄于集部文史類,《遂初堂書目》著錄于文史類,作《黃微詩話》,“微”疑“徹”字之誤;《四庫全書》收於集部詩文評類。

  黃徹主張作詩不尚雕華,其去取以“輔名教”、“存風雅”為準繩。他說:凡造意立言,須“為天下後事慮”。自序稱詩當“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于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這就是黃常明論詩所說的“意”和“理”。只要形式服從這一內容,所謂“壯而能巧”者,即詩文要“當於理,則綺麗風花,同入於妙”,“無與於比興者”,皆不可取。《䂬溪詩話》品評諸家之詩,極崇杜甫。認為杜甫詩模寫景物,出於風花,亦極綺麗,然能“窮盡性理,移奪造化”,所以妙絕古今。作詩要能貫穿精絕,和韻工妙,但不可“以辭害志”。杜甫作詩又善用俗字,避艱澀而能通徹無礙。要“語緩而不迫”,方“可為作詩法也”。黃徹還提出要“巧於用事”的主張。他說,用事造語,皆有出處。然而“用事之法,不拘故常”,當“用其義,而隱其語”。



䂬溪詩話  [南宋] 黃徹  著

  作詩固難,評詩亦未易。酸鹹殊嗜,涇渭異流。浮淺者喜誇毗,豪邁者喜遒警,閒靜之人尚幽眇,以至嫣然華媚無複體骨者,時有取焉,而非君子之正論也。夫詩之作,豈徒以青白相媲、駢儷相靡而已哉!要中存風雅,外嚴律度,有補于時,有輔於名教,然後為得。杜子美詩人冠冕,後世莫及,以其句法森嚴,而流落困躓之中,未嘗一日忘朝廷也。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以聖人之言,觀後人之詩,則醇醨不較而明矣。

頃予暇日,摳衣於鄉先生黃公之門,公出所為《詩話》十卷,謂予曰:“吾生平嗜詩,頗有佳句傳在人口。今老矣,不復自作,時取古人詩卷,聊以自娛。因筆論其當否,且疏用事之隱晦者以備遺忘。日往月來,不覺成編。君其與我評焉。”予退伏而讀之,皆前輩論議所未到。若嘲煙雲、媚草木等語,率略而不取;惟是含風雅而中律度,有補于時,有輔於名教者,如璆琳琅玕,森然在目。得詩人之關鍵,窺作者之閫奧,詳而正,諷而不刻,使人心開目明,玩味不能去手,斯可謂難得也已。

公少負才,取名第,宰劇邑,藉甚有能聲。一旦與當路軒輊不得,棄官而歸,優遊裏閈,其中浩然,未嘗戚戚於外物,而其用志不衰如此。嗚呼!觀其取與,可以知其能詩;觀其議論,可以知其為人。降歎之餘,未及請益,而予赴館職,後數載,公亦雲亡。因循十年,未暇追述。今閱舊集,不勝掛劍之情,因以鄙詞題其首。

公諱徹,字常明。

乾道四年九月二十七日,陳俊卿序。



自  序

  予遊宦湖外十餘年,竟以拙直忤權勢,投印南歸。自寓興化之溪,閉門卻掃,無複功名意,不與衣冠交往者五年矣。平居無事,得以文章為娛,時閱古今詩集,以自遣適。故凡心聲所底,有誠於君親,厚于兄弟朋友,嗟念於黎元休戚,及近諷諫而輔名教者,與予平日舊遊所經歷者,輒妄意鋪鑿,疏之窗壁間。未幾,鈔錄成帙,而以《䂬溪詩話》名之。至於嘲風雪、弄草木而無與於比興者,皆略之。嗚呼!士之有志於為善,而數奇不偶,終不能略展素蘊者,其胸中憤怨不平之氣,無所舒吐,未嘗不形於篇詠、見於著述者也。此《說難》《孤憤》《離騷》《國語》所由作也。予賦性介潔,嫉惡如讎,不忍浮沈上下。甘老林泉,實其本心,何所怨哉!故詩話之集,皆因前人之語而折衷之,不敢私自有作焉。


卷第一

  漢高祖置酒沛宮,酒酣,擊築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時帝有天下已十三年,當思耆艾賢德,與共維持,獨端意猛士,何哉?豈馬上三尺,嫚罵餘態,未易遽革耶?治道終以霸雜,蓋有由然。其前年下詔曰:“賢士大夫吾能尊顯之。”是年下詔曰:“與天下之豪士賢大夫同安輯之。”竊謂播告之詞,乃秉筆代言,非若耳熟之歌,乃中心所欲也。


  唐文宗夏日聯句,東坡謂宋玉封楚王雄風,譏其知己不知人也。公權小子,有美而無規,為續之云:“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願言均所施,清陰及四方。”或謂“五弦之薰風,解慍阜財”,已有陳善責難意。愚謂不然。凡規諫之辭,須切直分明,乃可以感悟人主。故盜言孔甘,良藥苦口。若以薰風自南為陳善閉邪,但恐後世導諛側媚、說詩兩可者,皆得以冒敢諫之名矣。


  諸史列傳,首尾一律。惟左氏傳《春秋》則不然,千變萬狀,有一人而稱目至數次異者,族氏、名字、爵邑、號諡,皆密佈其中而寓諸褒貶,此史家祖也。觀少陵詩,疑隱寓此旨。若云“杜陵有布衣”,“杜曲幸有桑麻田”,“杜子將北征”,“臣甫憤所切”,“甫也南北人”“甫也南北人”,原作“甫也東西南北人”,據《杜詩詳注》改,“有客有客字子美”,蓋自見其裏居名字也。“不作河西尉”、“白頭拾遣徒步歸”,“備員竊補袞”,“凡才汙省郎”,補官遷陟,歷歷可考。至敘他人亦然,如云“粲粲元道州”,又云“結也實國幹”,凡例森然,誠《春秋》之法也。


  老杜《送嚴武》云:“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寄裴道州蘇侍禦》云:“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要路思捐軀。”此公素所蓄積而未及施設者,故樂以告人耳。夫全軀碌碌之人,果何能為!汲長孺曰:“天子置公卿,寧令從諛承意,縱愛身,奈辱朝廷何。”任遐曰:“褚彥回保妻子,愛性命,遐能制之。”觀此以驗二詩,信而有證矣。自比稷、契,豈為過哉!岑侍禦《行軍詩》云:“平生抱忠義,不敢私微軀。”範文正云:“一入諫諍司,鴻毛忽其身。”


  《孟子》七篇,論君與民者居半,其餘欲得君,蓋以安民也。觀杜陵“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胡為將暮年,憂世心力弱”,《宿花石戍》云“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寄柏學士》云“幾時高議排君門,各使蒼生有環堵”,“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而志在大庇天下寒士,其心廣大,異夫求穴之螻蟻輩,真得孟子所存矣。東坡問老杜何如人,或言似司馬遷,但能名其詩耳。愚謂老杜似孟子,蓋原其心也。


  《劍閣》云“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與太白“搥碎黃鶴樓,剗卻君山好”語亦何異。然《劍閣》詩意在削平僭竊,尊崇王室,凜凜有忠義氣,搥碎、剗卻之語,但覺一味粗豪耳。故昔人論文字,以意為上。


  岑參《寄杜拾遺》云:“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退之《贈崔補闕》云:“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皆謬承荀卿“有聽從,無諫諍”之語,遂使阿諛奸佞用以藉口。以是知凡造意立言,不可不預為天下後世慮。


  《石筍行》云:“惜哉俗態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小臣非小官也。凡事君不以道,雖官尊位崇,不害為小臣耳。下云“政化錯迕失大體,坐看傾危受厚恩。”此非官小者所當也。但乍讀者,則小臣之語,似不指公卿耳。末云:“安得壯士擲天外,使人不疑見本根。”豈非欲取渾敦窮奇,投諸四裔,使天下如一,同心戴舜者歟。


  李義山任弘農尉,嘗投詩謁告云:“卻羨卞和雙刖足,一生無複沒階趨。”雖為樂春罪人,然用事出人意表,尤有餘味。英俊屈沈,強顏低意,趨蹠諾虎,扼腕不平之氣,有甚於傷足者。非粗知直己,不甘心於病畦下舐,不能賞此語之工也。


  張舍人《遺織成褥段》云:“服飾定尊卑,大哉萬古程。煌煌珠宮物,寢處禍所嬰。錦鯨卷還客,始覺心和平。”其意在明分守,警貪饕,屏斥玩物,嚴道義之大節,豈直專為詩哉?就中和平之語,尤可人意。世有豪橫凶人,強委饋於善士,而不能驟絕之,其心媿恥,雖欲和平,不可得也。


  子美世號“詩史”,觀《北征詩》云:“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送李校書》云:“乾元元年春,萬姓始安宅。”又《戲友》二詩:“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書。”“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史筆森嚴,未易及也。


  賈生終童,欲輕事征伐。大抵少年躁銳,使錦曆老成,當不如此。昔人欲沈孫武于五湖,斬白起于長平,誠有謂哉。嘗愛老杜云:“慎勿吞青海,無勞問越裳。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又有“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願戒兵猶火,恩加四海深”,“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其愁歎憂戚,蓋以人主生靈為念。孟子以善言陳戰為大罪,我戰必克為民賊。仁人之心,易地皆然。


  昌黎《贈張道士》云:“詣闕三上書,臣非黃冠師。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茨。”韋應物《送李山人》云:“聖朝多遺逸,披膽謁至尊。豈是貿榮寵,誓將救元元。”聖俞《贈師魯》云:“臣豈為身謀,而邀陛下睠。”皆急於得君,非為利祿計也。


  “一朝自罪己,萬里車書通”,此與《無逸》《旅獒》、孟子格君心之非、汲長孺諫上多欲、魏鄭公《十漸》、陸宣公之《奉天詔書》無二道也。“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此“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之意。“避人焚諫草,騎馬欲雞棲”,所謂“嘉謀嘉猷,入告爾後於內,乃順之於外。曰斯謀斯猷,惟我後之德”也。


  “霄漢瞻佳士,泥塗任此身。”只“任”字即人不到處。自眾人必曰欺,曰媿,獨無心任之,所謂視如浮雲,不易其介者也。繼云:“秋天正搖落,回首大江濱。”大知並觀,傲睨天地,汪汪萬頃,奚足雲哉!


  溫公治第洛中,辟園曰獨樂,其心憂樂,未始不在天下也。其自作記有云:“世有人肯同此樂,必再拜以獻之矣。”東坡賦詩云:“兒童誦君實,走卒知司馬。”蓋言其得人心也。又云:“撫掌笑先生,年來效瘖瘂。”疑未盡命名之意。


  臨川《送望之守臨江》云:“黃雀有頭顱,長行萬里餘。想因君出守,暫得免苞苴。”使能行此言,則虐生類以飽口腹,刻疲民以肥權勢者,寡矣。其詩才二十字耳,敦仁愛,抑奔競,皆具焉,何以多為!


  “萬方頻送喜,無乃聖躬勞。”雖雲稱賀收復,抑又蘊深意?元首無為,乃分位固然,其所以遽離廟社、遠播蒙塵者,諂諛之臣,實為禍階耳。噫!諛言諂詐,日陳乎前,黃屋雖欲不勞,不可得也。


  溫公《題趙舍人庵》云:“清茶淡話難逢友,濁酒狂歌易得朋。”雖造次間語,亦在於進直諒之益,而退便辟之損也。


卷第二

  老杜《贈韋左丞》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至為殘杯冷炙之語。及薑少府為清觴異味,即云:“新歡便飽姜侯德”;王倚為沽酒割鮮,即云“古人情義晚誰似”。豈附炎老饕如是哉?蓋托文字戲謔也。然又不可不慮,故有“褊性合幽棲,直恥事幹謁”之什,以自見其志。亦如《示侄佐》云:“甚聞霜薤白,重惠意如何?已應春得細,頗覺寄來遲。”皆戲言也。終慮癡人以夢為實,故《示侄濟》云:“所來為宗族,亦不為盤飱。小人利口實,薄俗難可論。”正如淵明《乞食》篇云:“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裏,叩門拙言辭。”其卑污乃爾,不肯為五鬥折腰,殆無異矣。


  世俗誇太白賜床、調羹為榮,力士脫靴為勇。愚觀唐宗渠渠於白,豈真樂道下賢者哉,其意急得豔詞媟語,以悅婦人耳。白之論撰,亦不過為玉樓、金殿、鴛鴦、翡翠等語,社稷蒼生何賴?就使滑稽傲世,然東方生不忘納諫,況黃屋既為之屈乎?說者以謀謨潛密,曆考全集,愛國憂民之心如子美語,一何鮮也。力士閨闈腐庸,惟恐不當人主意,挾主勢驅之,何所不可,脫靴乃其職也。自退之為“蚍蜉撼大木”之喻,遂使後學吞聲。余竊謂如論其文章豪逸,真一代偉人,如論其心術事業,可施廊廟,李、杜齊名,真忝竊也。


  李商隱《詠淮西碑》云:“言訖屢頷天子頤。”雖務奇崛,人臣言不當如此。乘輿軒陛,自不敢正斥,如老杜“天顏有喜近臣知”,虯須似太宗,可謂知體矣。東坡《贈寫禦容》詩云:“野人不識日月角,髣髴尚憶重瞳光。天容玉色誰能畫,老師古寺畫閒房。”蓋遵此法。


  許汜不為陳元龍所禮,嘗與劉備稱之。備曰:“君有國士名望,有捄世意。而求田問舍,言無可采,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耶!”然介甫屢用之:“求田問舍轉無成”,“更覺求田問舍遲”。《讀蜀志》曰:“無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又有《遊西霞庵》云:“求田此山下,終欲忤陳登。”豈非力欲轉此一重案歟?


  岑參《送顏平原詩序》云:“十二年春,有詔補尚書郎十數公為郡守。上親賦詩觴群公于蓬萊,仍賜以繒帛,寵餞加等,故參為長篇述其事。”安祿山亂,明皇曰:“河北二十四郡,無一忠臣耶?”及聞平原固守,乃曰:“朕不識真卿何如人,所為若此。前日宴齎,真文具爾!”


  退之云:“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可謂切中時病。凡世之趨附權勢,以圖身利者,豈問其人賢否,果能為國為民哉!及其敗也,相推入禍門而已。聾俗無知,諂祭非鬼,無異也。


  《杜集》及馬與鷹甚多,亦屢用屬對,如“老驥倦知道,蒼鷹饑易馴”,“老驥思千里,饑鷹待一呼”,“老馬倦知道,蒼鷹饑著人”,“驥病思偏秣,鷹愁怕苦籠”,“放蹄知赤驥,捩翅服蒼鷹”,“老驥倦驤首,饑鷹愁易馴”,《驄馬行》云:“吾聞良驥老始成,此馬數年人更驚”,又“不比俗馬空多肉,一洗萬古凡馬空”,《楊監出畫鷹》云“干戈少暇日,真骨老崖嶂。為君除狡兔,會見翻韝上”,《王兵馬使二角鷹》云“安得爾輩開其群,驅出六合梟鸞分”,《畫鷹》云“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余尚多有之。蓋其致遠壯心,未甘伏櫪,嫉惡剛腸,尤思排擊。語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左氏》曰:“見無禮於其君者,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少陵有焉。


  吳邁遠好自誇而蚩鄙他人,每作詩得稱意語,輒擲地呼曰:“曹子建何足數哉!”袁嘏謂人曰:“我詩有生氣,亦以用心深苦,俄爾有得,宜不勝其喜。”子美云“語不驚人死不休”,貫休謂“得句先呈佛”,皆為此也。


  林和靖《贈人》詩云:“馬從同事借,妻怕罷官貧。”頗能狀寒廉態。抑又有意,所謂怕貧者,婦人女子耳,大丈夫之不移,何隕獲之有?子美“長貧任婦愁”,亦以男子未嘗愁也!“讓粟不謀妻”,以明謀及婦人,則不得辭也。又云:“浮生有定分,饑飽豈可逃。歎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樂天云“妻孥不悅生怪問,而我醉臥方陶然。”退之曰“莫為兒女態,戚嗟憂賤貧。”


  老杜《畏人》有云“門徑從榛草,無心待馬蹄”,又“直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將遣物離人矣。《答嚴八》乃云“只須伐竹開荒徑,拄杖穿花聽馬嘶”,又有“草萊無徑欲教鋤,亦如厭就成都蔔”,而云“憑將百錢蔔,漂泊問君平”。自知者觀之,則為遊戲篇章得大自在,俗士拘泥,則前後不相應也。東坡《谷林堂》云:“古今正自同,歲月何必書。”《遊香積山》又云:“尋幽志不繼,書版記歲月。”


  蕭思話先于曲阿起宅,有閑曠之致。子惠基嘗謂所親曰:“須昏嫁畢,當歸老舊廬。”故元次山《招陶別駕》云:“無惑畢昏嫁,竟為俗務牽。”退之云:“如今便可爾,何用畢昏嫁。”


  嘗恨王子猷作“此君”語,輕以難名者告人,遂使庸夫俗子,妄意其間,酤坊茗肆,適以汙累之。謫仙云:“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此理信然。和靖《招靈皎》云:“百千幽勝無人見,說向吾師是泄機。”東坡云:“此味只憂兒輩覺,逢人休道北窗涼。”“人生此樂須天賦,莫遣兒曹取次知。”使子猷知此,必鉗其喙也。


  和靖與士大夫詩,未嘗不及遷擢,與舉子詩,來嘗不言登第,視此為何等隨緣應接,不為苟難亢絕如此。老杜云“本無軒冕意,不是傲當時”,“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道義重而不輕王公者也。阮孝緒,南平王致書要之,不赴,曰:“非志驕富貴,但性畏廟堂。使麏廢可驂,何異驥騄。”


  靈澈有“相逢盡道休宮去,林下何曾見一人”,世傳為口實,凡語有及抽簪,即以此議之。餘謂矯飾罔人,固不足論,若出於至誠,時對知己,一吐心胸,何害?嘗觀昌黎《送盤穀》云:“行抽手版付丞相,不待彈劾歸農桑。”《贈侯喜》云:“便當提攜妻與子,南人箕潁無還時。”“如今便當去,咄咄無自癡。”“如今更誰恨,可便耕灞滻。”此類凡數十,豈苟以飾口哉?其剛勁之操不少屈,所素守定故也。


  昔人用五馬事,多因遊遨動出處方用之,如老杜《賦王閬州餞蕭遂州》云:“二天開寵餞,五馬爛生光。”其賓主去住分矣。又《送李梓州》“五馬何時到”,《贈嚴武》“五馬舊曾諳小逕”,《送賈閣老出汝州》“人生五馬貴”,太白“五馬莫留連”,岑參“門外不須催五馬”,戎昱“五馬幾時朝魏闕”,子厚“五馬助征騑”,樂天“五馬無由入酒家”,坡“鼓吹未容迎五馬”,介甫“尚得使君驅五馬”。近人于太守安居閑閤,例稱五馬,此理恐未安也。


  王夷甫、蔡景節並號口不言錢,二子皆因弊矯之過者。衍以其妻貪惏黷貨,至藉俠士李陽以懼之。撙在臨海,其婢納女巫之賂,為百姓撾登聞鼓,其絕口蓋有由然。如子美、張籍皆云“呼兒散寫乞錢書”,太白“顏公三十萬,盡赴酒家錢”,岑參“閒時耐相訪,正有床頭錢”,小杜“清貧長欠一杯錢”,坡“滿江風月不論錢”,谷“青山好去坐無錢”,曾不害諸公之高也。


  或問鄭綮相國近有詩否,答云:“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那得之。”《北夢瑣言》載,綮雖有詩名,本無廊廟之望,及登庸,中外驚駭。太原兵至渭北,天子震恐,渴於攘卻,綮請于文宣王諡號中加一哲字。其不究時病,率此類。愚謂此人,止可置之風雪中令作詩也。


  明宗召蜀中舊臣,賦蜀主降巨唐詩。王偕等皆譏荒淫,獨中丞牛希濟曰:“唐主再懸新日月,蜀王難保舊山川。”明宗曰:“希濟不謗君親,忠孝也。”賜彩百段。餘謂希濟但能兩解之辭而已。江革云:“不能殺身報主,得死為幸,誓不為人執筆!”此可以厲臣子之節。


  韋蘇州《贈李儋》云:“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郡中燕集》云:“自慚居處崇,未睹在民康。”余謂有官君子,當切切作此語。彼有一意供租,專事土木,而視民如讎者,得無愧此詩乎!


  《漁樵閒話》載:唐末有宜春人王轂以歌詩擅名,嘗作《玉樹曲》,略云:“璧月夜,瓊樓春,蓮舌泠泠詞調新。當時狎客盡豐祿,直諫犯顏無一人。歌未闋,晉王劍上黏腥血,君臣猶在醉鄉中,一面已無陳日月。”此調大播人口。轂未第時,嘗於市廛中見有同人被無賴輩毆擊,轂前捄之,揚聲曰:“莫無禮!”便是解道“君臣猶在醉鄉中,一面已無陳日月”。亡賴者聞之,慚謝而退。蓋譏當時士大夫掩蔽人善,殆此小人不若。余謂漁樵特假以自喻耳。亡賴所以悔過從善,頓平兇暴之氣者,非重其才也,非重其名也,蓋重其言有補於治亂安危也。


卷第三

  老杜《觀打魚》云:“設網萬魚急。”蓋指聚斂之臣,苛法侵漁,使民不聊生,乃“萬魚急”也。又云:“能者操舟疾若風,撐突波濤挺叉入。”小人舞智趨時,巧宦數遷,所謂“疾若風”也;殘民以逞,不顧傾覆,所謂“挺叉入”也。“日暮蛟龍改窟穴,山根鱣鮪隨雲雷”。魚不得其所,龍豈能安居?君與民猶是也,此與六義比興何異。“吾徒何為縱此樂,暴殄天物聖所哀”,此樂而能戒,又有仁厚意,亦如“前王作網罟,設法害生成”,不專為取魚也。退之《叉魚》曰:“觀樂憶吾僚。”異此意矣。亦如《蘄簟》云:“但願天日常炎曦。”故後人攻之云:“豈比法曹空自私,卻願天日常炎赫。”


  《賓客集》:“添爐搗雞舌,灑水淨龍須。”駱賓王:“桃花嘶別路,竹葉瀉離尊。”此體甚眾。惟柳子厚《從崔中丞過盧少府郊居》一聯最工,云:“蒔藥閒庭延國老,開尊虛室值賢人。”只似稱坐客,而有兩意,蓋甘草為國老,濁酒為賢人故也。夢得又有“藥爐燒姹女,酒甕貯賢人”,近於湯燖右軍矣。余嘗為《郊行》詩云:“江幹食息呼扶老,木末攀緣訝宛童。”乃《古今注》“禿鷲一名‘扶老’”,《爾雅》“女蘿謂之‘宛童’”也。又題一士人所居云:“但遣一枝居巧婦,不殊大廈賀嘉賓。”蓋用《爾雅》注“鷦鷯俗呼巧婦”,《炙轂子》“雀一名嘉賓,言集人屋如嘉賓也。”樂天曾用“巧婦”對“慈姑”。


  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又云“任筆沈詩”。劉孝綽稱弟儀與威云“三筆六詩”。故牧之云:“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抓。”近人兼用之。臨川云:“閑中用意歸詩筆,靜定安身比泰山。”坡云:“水洗禪心都眼淨,山供詩筆總眉愁。”


  柳遷南荒,有云:“愁向公庭問重譯,欲投章甫作文身。”太白云:“我如鷓鴣鳥,南遷懶北飛。”皆褊忮躁辭,非畎畝惓惓之義。杜云:“馮唐雖晚達,終覬在皇都。”“愁來有江水,安得北之朝?”其賦張曲江云:“歸老守故林,戀闕悄延頸。”乃心王室可知。


  靖節“歡言酌春酒,日莫天無雲”,此處畎畝而樂堯舜者也。堯舜之道,即田夫野人所共樂者,惟賢者知之爾。鍾嶸但稱其“風華清美”,豈直為田家語,其樂而知之,異乎眾人共由者,嶸不識也。


  老杜“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碪”,“九鑽巴噀火,三蟄楚祠雷”,其書歲月也新矣。樂天云:“吳郡兩回逢九月,越州四度見重陽。”“去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又:“前年九日余杭郡,呼賓命宴虛白堂;去年九日到東洛,今年九日來吳鄉;兩邊鬔鬢一時白,三處菊花同色黃。”其質直敍事,又是一格。


  “山陰野雪興難乘,佳晨強飯食猶寒”,皆斡旋其語,使就音律。近律有“天上驕雲未肯同,十年江海別常輕”,“花下壺盧鳥勸提,與君蓋亦不須傾”,皆此法也。


  昌黎《送劉師服》云:“攜持令名歸,自足貽家尊。”蘇州《送黎尉》云:“只應傳善政,朝夕慰高堂。”誠儒者迂闊之辭。然貪饕苟得,汙累其親,孰若清白之為愈。


  舊說賈島詩如“鳥從井口出,人自岳陽來”,貫休“此夜一輪滿,清光何處無”,皆經年方得偶句,以見其辭澀思苦,非若好事者誇辭,亦謬用其心矣。


  杜《夜宴左氏莊》云:“檢書燒燭短。”燭正不宜觀書,檢閱時暫可也。退之“短檠二尺便且光”,可謂燈窗中人語,猶有未便,燈不籠則損目,不宜勤且久。山谷“夜堂朱墨小燈籠”,可謂善矣,而虛堂非夜久所宜。子瞻云:“推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晃雲母。”慣親燈火,儒生酸態盡矣。


  韋應物《贈李侍禦》云:“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徹底清。”又《雜言送人》云:“冰壺見底未為清,少年如玉有詩名。”此可為用事之法,蓋不拘故常也。


  子厚《曉行》云:“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又《放鷓鴣詞》云:“破籠展翅當遠去,同類相呼莫相顧。”惜乎知之不早爾。


  柳《讀書篇》云:“瘴屙擾靈府,日與往昔殊。臨文乍了了,徹卷兀若無。”蓋嘗《答許京兆書》云:“往時讀書不至底滯,今每讀一傳,再三伸卷,複觀姓氏,在宗元則為瘴屙所擾,他人乃公患也。”


  夢得《送周使君》云:“只恐鳴騶催上道,不容待得晚菘嘗。”乃周彥倫答文惠太子問山中菜食云:“春初早韮,秋末晚菘。”此以兩字用事者。《送熊判官》云:“臨軒弄郡章,得人方付此。”乃用漢高弄印睨堯事。此一字用事者。


  鍾嶸稱張茂先,惜其“兒女情多,風雲氣少”。喻鳧嘗謁杜紫微,不遇,乃曰:“我詩無綺羅鉛粉,宜不售也。”淮海詩亦然,人戲謂可入小石調,然率多美句,但綺麗太勝爾。子美“並蒂芙蓉本自雙”,“水荇牽風翠帶長”,退之“金釵半醉坐添春”,牧之“春風十裏揚州路”,誰謂不可入黃鍾宮邪?


  張文潛《法雲懷無咎》云:“獨覺欠此公。”或傳某生語,文潛自以欠字為得意。然夢得《送皇甫》云:“從茲洛陽社,吟詠欠書生。”樂天“可憐閒氣味,惟欠與君同。”“得君更有無厭意,猶恨尊前欠老劉。”退之云:“今者誠自幸,所懷無一欠。”張何得意之有?


  舉人過失難於當,其尤者,臧孫之犯門斬關,惟孟椒能數之,臧紇謂國有人焉,必椒也,其難如此。司馬相如竊妻滌器開巴蜀,以困苦鄉邦,其過已多,至為封禪書,則諂諛蓋天性,不復自新矣。子美猶云:“竟無宣室召,徒有茂陵求。”李白亦云:“果得相如草,仍余封禪文。”和靖獨不然,曰:“茂陵他日求遺槁,猶喜曾無封禪書。”言雖不迫,責之深矣。李商隱云:“相如解草《長門賦》,卻用文君取酒金。”亦舍其大,論其細也。舉其大者,自西湖始,其後有譏其諂諛之態,死而未已。正如捕逐寇盜,先為有力者所獲,搤其吭而騎其項矣,餘人從旁助捶縛耳。


  太白“辭粟臥首陽,屢空饑顏回。當代不樂飲,虛名安用哉?君不見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尊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黃鸝愁醉啼春風。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園東。”又:“平原君安在?科鬥生古池。坐客三千人,而今知有誰?君不見孔北海,英風豪氣今安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藜居。”此類者尚多。愚謂雖累千萬篇,只是此意,非如少陵傷風憂國,感時觸景,忠誠激切,蓄意深遠,各有所當也。子美《除草》云:“草有害于人,曾何生阻修。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其憤邪嫉惡,欲芟夷蘊崇之以肅清王所者,懷抱可見。臨川有“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此方外之語,異乎農夫之務去者也。


  《遊山寺》云:“雖有古殿存,世尊亦塵埃。山僧衣藍縷,告訴棟樑摧。”本即所賦事,自然及于乘興蒙塵,股肱非材之意,豈非忠義所感,一飯不忘君耶?


卷第四

  老杜云:“扁舟空老去,無補聖明朝。”又云:“報主身已老。”以稷契輩人,而使老棄閑曠,非惟不形怨望,且惓惓如此。彼遭時遇主,言聽計從,複幸年鬢未暮,而不能據誠戮力,以圖報效,良不愧此歟!


  杜詩四韻並絕句,味之皆覺字多,以字字不閑故也;他人唯長篇,若無可讀。正如賢人君子,並處朝廷,但得一二相助,已號得人,若不能為有無者,縱累千百輩,蔑如也。《寄題江外草堂》云:“誅茅初一畝,廣地方連延。經營上元始,斷手寶應年。敢謀土木麗,自覺面勢堅。”又《題衡山縣學堂》云:“旄頭彗紫微,無複俎豆事。嗚呼已十年,儒服敝於地。衡山雖小邑,首倡恢大義。講堂非曩造,大屋加塗塈。下可容萬人,牆隅亦深邃。林木在庭戶,密幹疊清翠。有井朱夏時,轆轤凍階戺。采詩倦跋涉,載筆尚可記。”豈不是草堂縣學記?


  《寄李員外》云:“遠行無自苦,內熱比如何?”《寄旻上人》云:“舊來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詩誰與傳。”岑參云:“喬生作尉別來久,因君為問平生否?”“魏侯校理複何如?前月人來不得書。”“夫子素多疾,別來未得書。”“北庭苦寒地,體內今何如?”樂天《寄夢得》云:“病後能吟否?秋來曾醉無?”退之《贈崔立之》云:“長女當及事,誰助出帨縭?諸男皆秀朗,幾能守家規。”亦皆書一通也。


  舊觀《臨川集》“肯顧北山如慧約,與公西崦斸蒼苔”,嘗愛其斸字最有力。後讀杜集“當為斸青冥”,“藥許鄰人斸”;退之詩翁“憔悴斸荒棘”,“寧豁斸株橜”;子厚“戒徒斸雲根”,雖一字之法,不無所本。


  杜《尋範十隱居》云:“侍立小童清。”義山《憶正一》云:“爐煙銷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子厚:“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秀老云:“夜深童子喚不起,猛虎一聲山月高。”閒棄山間累年,頗得此數詩氣味。


  古人作詩,有用經傳全句。《選》詩云:“小人計其功,君子道其常。”樂天:“疾惡若《巷伯》,好賢如緇衣。”乃兩句渾用之。韓:“無妄之憂勿藥喜。”杜:“誰謂荼苦甘如薺,富貴於我如浮雲。”近人亦用史語,坡云:“人言盧杞似奸邪,我見鄭公但嫵媚。”常觀《南史》載王宜興云:“為劫不須伴。”甚似一側韻五言,但無題目耳。


  律詩有一對通用一事者:“更尋嘉樹傳,莫忘《角弓》詩。”乃《左傳》宣子聘魯,嘗賦《角弓》及“譽嘉樹”,魯人請封殖此樹,以無忘《角弓》。介甫“久諳郭璞言多驗,老比顏含意更疏”。乃景純欲為顏含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與,命也;守道不回,性也。人自有性命,無勞蓍龜。”


  坡云:“通家不隔同年面,得路方知異日心。”乃唐人責同年不赴期集,辭云:“紫陌尋春,尚隔同年之面;青雲得路,可知異日之心”也。


  任昉《別謝言揚》詩云:“詎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報劉孝綽》曰:“詎慰耋嗟人,徒深老夫托。”略改一兩字,豈以會意處欲常用之耶?


  臨川有“暮林搖落獻南山”,又云“木落岡巒因自獻”。如云:“名譽子真矜穀口,事功新息困壺頭。”又:“未愛京師傳穀口,但知鄉里勝壺頭。”昔人行事措意,默與己合,則喜用之。馬少遊欲乘下澤禦欵段,不去鄉里,雖自謀獨善,亦可為貪躁之戒。伏波在浪泊,下潦上霧,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臥念少游平生時語,以為何可複得。故東坡云:“何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遊。”又:“大夫行役家人怨,應念歸鄉馬少遊。”“雪堂亦有思歸曲,為謝平生馬少遊。”以其可喜,不直押韻也。


  武帝見顏駟龐眉皓首,問:“何時為郎,何其老也?”對曰:“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老矣!”老于為郎,此事尤著。竊怪老杜屢複為郎白首,每稱馮唐,而罕及駟。愚謂駟生既不遇三君,身後複不遇老杜,可笑也。


  老杜“塗窮反遭俗眼白”,本用阮籍事,意謂我輩本宜以白眼視俗人,至小人得志,嫉視君子,是反遭其眼白,故倒用之。亦如“水清反多魚”,乃倒用水至清則無魚也。夢得“酌我莫憂狂,老來無逸氣”,乃倒用蓋次翁“無多酌我”,“寄謝嵇中散,予無甚不堪”,倒用《絕交論》。坡云:“後生可畏吾衰矣,刀筆從來錯料堯,”周昌以趙堯刀筆吏,後果無能為,所料信不錯。而云“錯料堯”,亦以涉譏謗倒用爾。又有“窮鬼卻須呼”,“乃知飯後鍾”,“闍黎蓋具眼”,“他年五君詠”,“山王一時數”,皆倒用也。


  世傳五月十三日為“竹迷日”,凡種竹多以五月。杜云:“東林竹影薄,臘月更須栽。”則唐人植竹,用季冬月也。又云:“平生憩息地,必種數竿竹。”嘗欲辟小軒,以必種目之。


  前輩戲語,以郊外呵喝,月下燭籠,皆謂之殺風景。介甫《戲示穎叔》云:“但怪傳呼殺風景,豈知禪客夜相投。”蓋用此也。


  唐諺云:“槐花黃,舉子忙。”東坡有“強隨舉子踏槐花,槐花還似昔年忙”,穀云“槐催舉子踏花黃”是也。


  坡有“試問高吟三十首,何如低唱兩三杯”;又“譬如長鬣人,不以長為苦。歸來被上下,一夜著無處”。《天覺真贊》云:“書生大抵多窮相,金眼除非是黨公。”皆《笑林》語也。


  杜云:“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近集有“素書款款誰憐杜,采筆遒遒獨勝江”,“榻伴煙花常歎杜,海中童丱尚追徐”,“河魚潰腹空號楚,汗足流骹始信吳”,皆用此格。


  永叔“堪笑區區郊與島,螢飛露濕吟秋草”,以為二子之窮。然子美亦有“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雖吟詠微物,曾無一點窮氣。孟郊詩最淡且古,坡謂“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論數子,乃以張籍學古淡,東野為天葩吐奇芬,豈勉所長而諱所短,抑亦東野古淡自足,不待學耶?


  用自己詩為故事,須作詩多者乃有之。太白云:“《滄浪》吾有曲,《相子》棹歌聲。”樂天:“須知菊酒登高會,從此多無二十場。”明年云:“去秋共數登高會,又被今年減一場。”《過栗裏》云:“昔嘗詠遺風,著為十六篇。”蓋居渭上,醞熟獨飲,曾效淵明體為十六篇。又《贈微之》云:“昔我十年前,曾與君相識,曾將秋竹竿,比君孤且直。”蓋舊詩云“有節秋竹竿”也。

坡赴黃州,過春風嶺,有兩絕句,後詩云:“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至海外,又云:“春風嶺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斷魂。”又云:“柯邱海棠吾有詩,獨笑深林誰敢侮。”又《畫竹》云:“吾詩固雲爾,可使禽無肉。”


  “謁帝似馮唐”,“垂白馮唐雖晚達”,“馮唐毛髮白”。又“長卿多病久”,“我多長卿病”,“病渴汙官位”,杜以其為郎,故用之。若他人老與病者,恐不可概使。


  臨川“蕭蕭出屋千尋玉,靄靄當窗一炷雲”,皆不名其物。然子厚“破額山前碧玉流”,已有此格。近詩“蕨芽已作小兒拳”,退之已有“初拳幾枝蕨”。老杜“複道諸山得銀甕”,舊注引《禮記》“山出器車”注,蓋《瑞應圖》曰“王者宴不及醉,刑罰中人不為非,則銀甕出”也。昌黎“我有雙飲醆,其銀得朱提”,見《漢志》“朱提銀八兩為一流”,注:“朱提屬犍為,乃邑名也。”


  舊說賈浪仙抒思“僧敲月下門”,或引手作推勢,遂沖尹節,世傳為美譚。舊於太學得江禦史詩一軸,有督人和詩云:“直饒公補經時序,若是推敲總可刪。”以是知雷同相從,非善學也。


卷第五

  錢惟演為洛帥留守,始置驛貢花,識者鄙之。蔡君謨加法造小團茶,貢之,富彥國歎曰:“君謨士人,乃為此耶?”坡作《荔枝歎》云:“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君不見,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吾君盛德豈在此,致養口體何陋耶!又不見洛陽丞相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補世之語,不能易也。嘗愛李敬方《汴河直進船》詩云:“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此等語皆可為炙背之獻也。


  張無盡嘗和山字云:“安得將明似仲山。”人疑之,以近人所常用皆山甫也。觀《後漢志》“陽樊攢茅田”服虔注云:“樊,仲山所居。”又楊修《答臨淄侯箋》云:“仲山周旦之儔。”只稱仲山,何疑之有?


  《北夢瑣言》載:江陵在唐世,號衣冠藪澤,人言琵琶多如飯甑,措大多如鯽魚。退之《酬崔少府伊陽詩》云:“下言人吏稀,惟足彪與虥。”余官辰溪時,士人皆可喜而不多得,近城人虎雜居,戲為對云:“圓冠思得多於鯽,刻木唯宜少似彪。”


  介甫《宜春苑詩》云:“無複增修事,君王惜費金。”乃暗用漢文惜百金之產而輟露臺事。


  柳子厚《牡丹》曰:“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餘春。”坡云:“殷勤木芍藥,獨自殿餘春。”“留”與“殿”重輕雖異,用各有宜也。楊中立《梅》詩云:“欲驅殘臘變東風,只有寒梅作選鋒。”頗恨不與殿軍商搉正一的對。


  沈約命王筠作《郊居十詠》,書於壁,不加篇題。約云:“此詩指物程形,無假題署。”老杜《贈李潮八分歌》云:“吾甥李潮下筆親,開元已來數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況潮小篆逼秦相。巴東逢李潮,潮乎潮乎奈汝何!”退之《招揚之罘》云:“之罘南山來,文字得我驚。我令之罘歸,失得柏與馬。之罘別我去,計出柏馬下。我自之罘歸,入門思而悲。之罘別我去,能不思我為。作詩招之罘,晨夕抱饑渴。”嘗戲謂,此二詩真不須題署也。


  《莊子》文多奇變,如“技經肯綮之未嘗”,乃未嘗技經肯綮也。詩句中時有此法,如昌黎“一蛇兩頭見未曾”,“拘官計日月”,“欲進不可又”,“君不強起時難更”,坡“迨此雪霜未”,“茲謀待君必”,“聊亦記吾曾”。餘人罕敢用。


  凡聚落相近,期某旦集,交易閧然,其名為墟。柳云:“綠荷包飯趁墟人。”臨川云:“花間人語趁朝墟。”山谷:“筍葉裹鹽同趁墟。”“趁墟人集春蔬好。”


  江漢有滸,以扞制氾濫,大漲則溢于平陸,水退滸見,舟人謂之水落槽。又灘石激湍,其中深僅可容舟者,謂之洪。若大水,則不復問洪矣。臨川:“萬里寒江正複槽。”“東江木落水分洪。”以此亦謂“水黃帽”,謂“雲炮車”,非遐征遠涉,不能知也。


  退之:“心訝愁來唯貯火,眼知別後自添花。”臨川云:“發為感傷無翠葆,眼從瞻望有玄花。”又:“久欽江總文才妙,自歎虞翻骨相屯。”又云:“久諳郭璞言多驗,老比顏含意更疏。”韓:“我今罪重無當望,直至長安路八千。”永叔:“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去此更三千。”柳:“十年顦顇到秦京,誰料今為嶺外行。”王:“十年江海別常輕,豈料今隨寡嫂行。”柳:“直以疏慵招物議,休將文字趁時名。”王:“直以文章供潤色,未應風月負登臨。”柳:“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裏外北歸人。”又:“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蘇:“七千裏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黃:“五更歸夢三千里,一日思親十二時。”皆不約而合,句法使然故也。


  永叔以昌黎比介甫。答云:“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吳季野以方賈誼。答云:“俯仰謬恩方自歉,慚君將比洛陽人。”皆憤然不平,如惡無鹽唐突。而宋景山贈文忠詩,有“才如夢得多為累,情似安仁久悼亡”,即開門當之。二公何抑揚之異也。


  李翱賦云:“眾囂囂而雜處兮,鹹歎老而嗟卑。顧予心獨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文忠屢稱之。觀老杜“漢陰有鹿門,滄海有靈查。焉能學眾口,咄咄空咨嗟”,正同此意。


  牧之有“公道世間唯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嘗愛其語奇怪,似不蹈襲。後讀子美“苦遭白髮不相放”,為之撫掌。


  《否卦》:“包承,小人吉。”說者謂小人在下者包之,小人在上者承之,蓋處否當然。杜云:“曲直吾不知,負喧候樵牧。”“是非何處定,高枕笑浮生。”“洗眼看輕薄,虛懷任屈伸。”“寄謝悠悠世上兒,不爭好惡莫相疑。”其寄傲疏放,擺脫世網,所謂兩忘而化其道者也。


  顏延之嘗問鮑照:己與靈運優劣,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君詩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鍾嶸《詩品》乃記湯惠休云:“謝如芙蓉出水,顏如錯采鏤金。”與本傳不同。傳又稱延之嘗薄惠休製作,以為委巷中歌謠耳。豈惠休因為延之所薄,遂為芙蓉錯鏤之語,故史取以文飾之耶?坡云:“辨才詩如風吹水,自成文理。吾輩與參寥,如巧婦織錦耳。”取況亦類此。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於非譽巧拙之間也。


  老杜:“卿到朝廷說老翁,漂零已是滄浪客。”又:“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江漢有垂綸。”其後夢得《送陳郎中》云:“若問舊人劉子政,而今頭白在商於。”《送惠休》則云:“休公久則如相問,楚客逢秋心更悲。”小杜:“江湖酒伴如相問,終老煙波不記程。”“交遊話我憑君道,除卻鱸魚更不聞。”商隱《寄崔侍禦》云:“若向南台見鶯友,為言垂翅度春風。”臨川:“故人一見如相問,為道方尋木雁編。”“歸見江東諸父老,為言飛鳥會知還。”聖俞:“儻或無忘問姓名,為言懶拙皆如故。”坡:“單于若問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皆有所因也。


  愈《寄孟刑部聯句》云:“美君知道腴,逸步謝天械。”或問:“道果有味乎?”餘曰:“如介甫‘午雞聲不到禪林,柏子煙中靜擁衾’,‘竹雞呼我出華胥,起滅篝燈擁燎爐’,‘各據槁梧同不寐,偶然聞雨落階除’,皆淡泊中味,非造此境,不能形容也。”


  劉昭禹云:五言如四十個賢人,著一個屠沽不得。覓句者若掘得玉匣子,有底有蓋,但精心,必獲其實。然昔人“園柳變鳴禽”竟不及“池塘生春草”;“余霞散成綺”不及“澄江靜如練”;“春水船如天上坐”不若“老年花似霧中看”;“閑幾硯中窺水淺”不如“落花徑裏得泥香”;“停杯嗟別久”不及“對月喜家貧”;“楓林社日鼓”不若“茅屋午時雞”。此數公未始不精心,似此知全其寶者,未易多得。


  老杜《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云:“豪俊貴勳業,邦家頻出師。相公鎮梁益,軍事無孑遺。”以是知邊鄙之臣貪功生事,結禍招釁,皆有以致之。一得忠臣處之,生靈受賜矣。


  《古柏》云:“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邱山重。”此賢者之難進易退,非其招不往者也。又云:“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先器識,後文藝,與浮躁炫露者異矣。


  杜云“爾輩可忘年”,“含淒覺汝賢”,“送爾維舟惜此筵”,“汝與山東李白好”,自世俗觀之,則為簡傲,詩家不然,亦嘗有云:“忘形到爾汝。”


  《花娜歌》:“用如快鶻風火生。”《南史》:曹景宗謂所親曰:“昔在鄉里,與年少輩拓弓弦作礔礰聲,放箭如餓鴟叫,覺耳後生風,鼻尖出火。”子美蓋不拘泥於鴟鶻之異也。


卷第六

  元道州《舂陵行》云:“所願見王官,撫養以惠慈。奈何重驅逐,不使存活為。緩逋違詔令,蒙責固所宜。亦雲貴守官,不愛能適時。”《賊退示官吏》云:“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賤焉。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子美志之曰:“今盜賊未息,知民疾苦,得結輩十數公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少安,立可待矣。”余謂漫叟所以能然者,先民後己,輕官爵,重人命故也。觀其《賦石魚》詩云:“金魚吾不須,軒冕吾不愛。”此所以能不徇權勢而專務愛民也。杜云:“乃知正人意,不苟飛長纓。”可謂深相知矣。


  漫叟《無為洞口》云:“洞旁山僧皆學禪,無求無欲亦忘年。”又云:“無為洞口春水滿,無為洞旁春雲白。愛此躊躕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岑參《宿仙遊寺》云:“寄報乘軒客,簪裾爾何容。”臨川和秀老云:“解我蔥珩脫孟勞,莫年甘與子同袍。”比之退之云“方將斂之道,且欲冠其顛”,“向風長歎不可見,我欲收斂加冠巾”,異矣。


  六一有“自慚前引朱衣吏,不稱閑行白髮翁”,說者謂不言亦可。然次山《宿丹崖翁宅》亦云:“吾將求退與翁游,學翁歌醉在漁舟。官吏隨人往未得,卻望丹崖慚複羞。”籲!非淫乎富貴者也。


  “心跡喜雙清,茶瓜留客遲”,似非用事。觀謝靈運《齋中》詩云:“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竟陵王子良,禮才好士,夏月客至,為設瓜飲甘果,二詩蓋用此。至若《椶拂子》云:“咂膚倦撲滅,賴爾甘服膺。”雖等閒題目,無一字無出處。


  老杜《劉少府畫山水幛歌》云:“反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元氣淋漓幛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應物《聽嘉陵江聲》云:“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鳴。”《贈能吟李儋》詩云:“絲桐本異質,音響合自然。吾觀造化意,二物相因緣。”臨川《詠魯公壞碑》云:“六書篆籀數變改,遂令後世多失真。誰初妄鑿好與醜,坐令學士勞骸筋。堂堂魯公勇且仁,豈亦以此誇常民。直疑技巧有天德,不必強勉亦通神。”坡《詠歙硯》詩云:“與天作石來幾時,與人作硯初不辭。詩成鮑謝石何與,筆落鍾王硯不知。”此皆窮本探妙,超出準繩外,不特狀寫景物也。


  蘇州《贈趙氏生》云:“寧知風雨夜,複此對床眠。”《簡盧氏生》云:“忽羨後生連榻話,獨依寒燭一齋空。”又《贈令狐士曹》云:“秋霖滴滴對床寢,山路迢迢聯騎行。”坡有“夜雨何時聽蕭瑟,對床欲作連夜語”,“誤喜對床尋舊約”,“對床老兄弟,夜雨鳴竹屋”。


  蕭文奐能書善畫,於扇上圖山水,咫尺之內,便覺萬里為遙。老杜《戲題山水圖》云:“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論須萬里。”乍讀似非用事。如“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用“介胄之士不拜”,“歸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用“軍中豈有女子乎”,皆用其意,而隱其語。


  牧之《贈阿宜》:“一日讀十紙,一月讀十箱。”古人讀書以紙計。范雲就袁叔明讀《毛詩》,日誦九紙。又袁峻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鈔寫,自課日五十紙。


  臨川:“道德文章吾事落,南華夫子盍行邪?”無落吾事,乃柳詩有“惆悵樵漁事,今還又落然”,恐亦用此。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此子美胸中語也,宜其孩弄嚴武,藐視禮法,而朱老、阮生皆預莫逆。遭田父泥飲,至被肘而不悔,其內直外曲,強禦不畏,矜寡不侮,非世俗所能測也。


  “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與稷”。其平居趣造,自是唐虞上人,時誇儀秦,似不可曉。“飄飄蘇季子,六印佩何遲。”“敝裘蘇季子,曆國未知還。”“季子黑貂敝,得無妻嫂欺。”戰國奸臣,蘇、張為渠魁,此老不應未喻。及觀“薇蕨餓首陽,裘馬資歷聘。賤子欲適從,疑誤此二柄”,其意甚明,前言蓋戲耳。


  永叔“萬釘寶帶爛腰環”,人謂此帶幾度道著。觀子美“緋魚亦及之,扶病垂朱紱”,“挈滯著朱紱,銀章付老翁”,世未嘗譏之者,豈以其人品不止宜此服邪?固嘗有云:“朱紱負平生。”又云:“居然綰章紱,受性本幽獨。”


  臨川“慷慨秋風起,悲歌不為鱸”。眉山“不須更說知幾早,直為鱸魚也自賢”。反復曲折,同歸一意。亦如“把酒祝公公莫拒,緇衣心為好賢傾”,“我欲折繻留此老,緇衣誰作好賢詩”,共用一事,而造語居然不同。


  唐史載杜審言嘗云“吾文當得屈宋作衙官”,其孫乃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謂“蘇味道見吾判且羞死”,甫乃有“集賢學士如堵牆,看我落筆中書堂”;謂“為造化小兒所苦”,甫有“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所謂是以似之也。


  坡《次韻樂著作》云:“楚雨遂昏雲夢澤,吳潮不到武昌宮。”又《武昌西山》云:“同游困臥九曲嶺,褰衣獨到吳王台。”失于一時筆快,遂以王宮目之。繼有李成伯題云:“嗟嗟漢鼎久傾東,肉食曾無智與忠。孟德挾君交號令,本初竊地搶奸雄。武侯偶失三分策,孫氏俄成一戰功。寂寞西山舊巢穴,庸兒猶道帝王宮。”語幾乎罵矣。但渠偶不記其家太白曾作《武昌韓宰去思頌》云:“黃金之車,大吳天子,武昌鼎據,實為帝裏。”其罪更大也。


  西湖“橫斜”“浮動”之句,屢為前輩擊節,嘗恨未見其全篇。及得其集,觀之云:“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其卓絕不可及,專在十四字耳。又有七言數篇,皆無如“池水倒窺疏影動,屋簷斜入一枝低”,“雪後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之句。


  杜云:“築場憐蟻穴,拾穗許村童。”人謂有仁民愛物意。臨川《詠促織》云:“只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鉤絲。”愚謂世之嚴督征賦而不恤疲瘵之有無者,雖魁然其形,實微蟲智耳。


  坡有“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嗔我卻須吞”。嘗疑其語太怪,及觀杜集,亦有“臨風欲慟哭,聲出已複吞”。韋蘇州云:“高秋長安酒,中憤不可吞。”


  “東來賈客木棉裘,飲散金山月滿樓。夜半潮來風又熟,臥吹簫管到揚州。”集中題云“夢中作”。蓋坡嘗衣此,坐客誤云“木棉襖俗”。飲散乃出此詩,且云:“雖欲俗不可得也。”坐客大慚。賈客事乃《南史》孔覬二弟頗營產業,請假東歸。覬出渚迎之。輜重十餘船,皆棉絹紙席之屬。覬偽喜,因命置岸側,既而正色謂曰:“汝輩忝預士流,何至還東作賈客耶!”命燒盡,乃去。


  沈慶之謂上曰:“為國譬如治家,耕當問奴,織當問婢。陛下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夢得《送李策》云:“深春風日靜,爭長幽鳥鳴。仆夫前致辭,門有白麵生。”


卷第七

  淵明非畏枯槁,其所以感歎時化推遷者,蓋傷時之急於聲利也。杜老非畏亂離,其所以愁憤於干戈盜賊者,蓋以王室元元為懷也。俗士何以識之。


  和靖“馬從同事借,妻怕罷官貧”,情狀已可喜。及觀岑參《送顏少府》云:“愛客多酒債,罷官無俸錢。”戎昱《題李明府壁》云:“料錢供客盡,家計到官貧。”雖欲不喜,不得也。


  杜集多用經書語,如“車轔轔,馬蕭蕭”,未嘗外入一字。如“天屬尊《堯典》,神功協《禹謨》”,“卿月升金掌,王春度玉墀”,“霽潭鱣發發,春草鹿呦呦”,皆渾然嚴重,如天陛赤樨,植璧鳴玉,法度森鏘。然後人不敢用者,豈所造語膚淺不類耶。


  劉禹錫謫連州,作《佘田行》云:“何處好佘田,團團縵山腹。下種暖灰中,乘陽坼芽蘖。”又作《竹枝詞》云:“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佘。”嘗觀辰、沅亦然。瘠土之民,宜倍其勞,而耕反鹵莽也。夢得《蠻子歌》云:“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熏狸掘沙鼠,時節祠盤瓠。忽逢乘馬客,恍若驚麡顧。腰斧上高山,意行無舊路。”賓客謫居朗州,而五溪習俗,盡得之矣。


  夢得《送僧君素》云:“去來皆是道,此別不銷魂。”坡云:“古今正自同,歲月何必書。”此等語皆通徹無礙,釋氏所謂具眼也。


  子美“南風作秋聲,殺氣薄炎熾”,蓋用《易》“雷風相薄”,《左氏》“甯我薄人,無人薄我”,“軍志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


  “野飯射麇新”,本名狀郊居。然《左氏》楚人致晉師,晉人逐楚,樂伯余一矢,射麇以獻。又晉師及熒澤,魏錡射麇以獻楚潘黨,曰:“子有軍事,無乃不給於鮮。”皆飯於野而射新事也。又“市喧囂近利”,亦指稱東屯所居。蓋齊侯欲更晏子宅,曰:“湫隘囂塵。”晏子醉曰:“近市,小人之利也。”亦喧而近利事。其餘雖一兩字暗貫經傳者,可勝數哉?


  老杜流落不偶,然已為當世所尊,嘗有“杖藜還客拜”。又《有客》云:“老病人扶再拜難。”則其坐深鄉曲敬可知矣。雖然,樊宗師見劉叉詩,尚為之獨拜,況老杜乎?


  數物以個,謂食為吃,甚近鄙俗,獨杜屢用。“峽口驚猿聞一個”,“兩個黃鸝鳴翠柳”,“卻繞井欄添個個”;《送李校書》云“臨歧意頗切,對酒不能吃”,“樓頭吃酒樓下臥”,“但使殘年飽吃飯”,“梅熟許同朱老吃”。蓋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帶者也。東坡云:“筆工效諸葛散卓,反不如常筆。正如人學作老杜詩,但見其粗俗耳。”


  張籍《贈令狐》云:“久為博士無人識,自到長安賃舍居。”未足為窮。其《尋時道士》云:“昨來官罷無生計,欲就師求斷谷方。”其窮無以加矣。


  蘇州《寄璨師》云:“遙知郡齋夜,凍雪封松竹。時有山僧來,懸燈獨自宿。”嘗謂暑月讀之,亦有霜氣。


  唐令狐相進李遠為杭州,宣宗曰:“聞李遠云:‘長日惟消一局棋。’豈可使治郡哉?”對曰:“詩人之言,不足為實也。”乃薦遠廉察可任。此正說詩者不以辭害志也。退之《和劉使君》云:“吏人休報事,公作送春詩。”夢得《送王司馬之陝州》云:“案牘來時惟署字,風煙入興便成章。”自俗吏觀之,皆可坐不了事之目也。


  龍太初自稱詩人,謁介甫,坐中賦沙云:“鳥過風平篆,潮回日射星。”成於促迫,而切當如此,固宜詩人不復措辭。然皆有所據,韓公聯句云:“窯煙羃疏島,沙篆印回平。”《詠月》云:“輝斜通璧練,彩碎射沙星。”


  臨川愛眉山雪詩能用韻,有云:“冰下寒魚漸可叉。”又:“羔袖龍鍾手獨叉。”蓋子厚嘗有“江魚或共叉”,又云“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張籍嘗移書責退之與人商論,不能下氣。愈亦有云:“我昔實愚惷,不能降色辭。”余謂此乃書生常態。昔嘗見太學中爐亭議題,紛喧哄然,其後有二生,坐是鳴鼓,豈直議禮家為聚訟哉!聖俞《謝永叔惠酒》云:“始時語且橫,既醉論益堅。曾不究世務,閒氣爭古先。”誠有之也。


  退之《詠蚊蠅》云:“涼風九月到,掃不見蹤跡。”夢得《聚蚊》云:“清商一來秋日曉,差爾微形飼丹鳥。”聖俞云:“薨薨勿久恃,會有東方白。”王逢原《晝睡》云:“蚊蟲交紛始誰造,一一口吻如針錐,噆人肌膚得腹飽,不解默去猶鳴飛。雖然今尚爾無奈,當有獵獵秋風時。”小人稔惡,豈漏恢網,但可僥倖目前耳。《左氏》曰:“天之假助不善,非右之也,將厚其惡而降之罰也。”其是之謂乎?


  杜詩有用一字凡數十處不易者,如“緣江路熟俯青郊”,“傲睨俯峭壁”,“展席俯長流”,“杖藜俯沙渚”,“此邦俯要衝”,“四顧俯層巔”,“旄頭俯澗瀍”,“層台俯風渚”,“游目俯大江”,“江檻俯鴛鴦”。其餘一字屢用若此類甚多,不能具述。


  子美有“同學少年多不賤”,又“小徑升堂舊不斜”,“群仙不愁思”,“夕烽來不近”,皆人所不敢用。甚類《周禮》“凡師不功”,《左傳》“仁而不武”。“晉人聞有楚師,師曠曰:‘不害,楚歸而動,不後。’”本以易“無”字爾,而語勢頓壯。


  唐趙璘述《因話錄》,載其家兵部君性尤嗜茶,能自煎,謂人曰:“茶須緩火炙,活水煎。”坡有“活水還須緩火煎”,恐亦用此。


  樂天云:“報導前驅少呵喝,恐驚黃鳥不成啼。”坡云:“鬢絲只好對禪榻,湖亭不用張旌旗。”蔡君謨云:“因傍低松卻飛蓋,為聞山鳥輟鳴騶。”若俗士正務以此誇張俗眼,又豈識數公意。


  “散貝疏去未為貴,小邑陶休何足雲。”惟樂天早退,乃可語此。


  子美有“朱紱負平生”,樂天有“金帶縋腰衫委地”,“紫綬相輝應不惡”,“赤紱金章盡到身”,如此尚多。然亦有歎云“實事漸消虛事在,銀魚金帶繞腰光”,又有“簪纓假合虛名在,筋力消磨實事空”,皆自作解嘲也。嘗愛韋蘇州云:“除書忽到門,冠帶便拘束。”又有《謝東林居士寄松英丹》云:“一拜藍峰送還使,腰間銅印與心違。”言與意俱自在也。


  房千里作《骰子選格序》云:“以六骰雙雙為戲,以數多少為進身官職之序,而且條其選黜之目焉。”東坡以流俗狂惑,經營儻來,惴惴唯恐後於他人,何異投骰者心動於中而色形於外,欲求勝人者哉!王逢原《彩選》云:“卒無及物效,徒有高人氣。昏昏忘所大,擾擾爭其細。”其理信然。


  範文正云:“雷霆日有犯,始可報吾親。”誰謂臣子忠孝難於兩全也。蒞官不敬,戰陳無勇,本非事親事,《禮記》以為非孝,公之謂歟?


  樂天及第後,歸覲留別同年云:“擢第未為貴,拜親方始榮。”此毛義得檄而喜之意也。論者以“春風得意馬蹄疾”決非孟郊語,其氣格亦不類。而白公亦有“得意減別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此又不可曉也。


  範文正《淮上遇風》云:“一棹危于葉,旁觀亦損神。他年在平地,無忽險中人。”雖弄翰戲語,卒然而作,兼濟加澤之心,可見未嘗忘也。


卷第八

  書史蓄胸中,而氣味入於冠裾;山川曆目前,而英靈助於文字。太史公南遊北涉,信非徒然。觀杜老《壯遊》云:“東下姑蘇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劍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回塘。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放蕩齊趙間,西歸到咸陽。”其豪氣逸韻,可以想見。序太白集者,稱其隱岷山,居襄漢,南游江淮,觀雲夢,去之齊魯,之吳,之梁,北抵趙、魏、燕、晉,西涉岐、邠,徙金陵,止潯陽,流夜郎,泛洞庭,上巫峽。白自序亦曰:“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景,終年不移。”其恣橫采覽,非其狂也。使二公穩坐中書,何以垂不朽如此哉!燕公得助于江山,鄭綮謂“相府非灞橋,那得詩思”,非虛語也。


  東坡《遊金山》詩云:“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蓋與江神指水為盟耳。句中不言盟誓者,乃用子犯事,指水則誓在其中,不必詛神血口,然後謂之盟也。《送程六表弟》云:“浮江泝蜀有成言,江水在此吾不食。”“江水在此,吾不食言”,光武語也。坡去一“言”字,殆歇後也。○案,上有“成言”字,此安得為歇後,注疑非本文。亦此意也。


  白公《送考功》云:“稱意新官又少年,秋涼身健好朝天。青雲上了無多路,卻要徐驅穩著鞭。”余謂新進少年躁銳不已,往往自取傾覆,此詩可謂忠誨矣。又有云:“竿頭已到應難久,局勢雖遲未必輸。”嘗三複之,豈椎鈍者偏樂聞此等語耶!


  宋之問《陸渾山莊》云:“野人相問姓,山鳥自呼名。”東坡《海外》詩云:“花曾識面香仍好,鳥不知名聲自呼。”蓋《古今注》:“南方有鳥名鷓鴣,其名自呼,向日而飛。”柳子厚云:“楚越有鳥甘且腴,嘲嘲自鳴為鷓鴣。”


  子瞻賦“濁醪有妙理”,首句云:“酒勿嫌濁,人當取醇。”其末乃曰:“濁者以飲吾仆,清者以酌吾友。”複立分別,則是濁醪無妙理矣。豈非萬斛洶湧,不暇點檢故歟?


  史傳襲稱兄弟為友于,故淵明詩云:“再喜見友于。”子美云:“友于皆挺拔。”又:“山鳥山花吾友于。”《南史》:到藎從武帝登北樓賦詩,藎受詔便就。上以示其祖溉云:“藎定是才子,番恐卿從來文章假手於藎。”後每和禦詩,上輒手詔戲溉曰:“得無貽厥之力乎?”退之《玉川》詩云:“誰謂貽厥無基趾。”二事政可對也。


  “家家養烏鬼”,沈存中以為鸕鷀,說者謂非也。元微之詩云:“病賽烏稱鬼,巫占瓦作龜。”自注云:“南人染病,競賽烏鬼。楚巫列肆,悉賣瓦蔔。”此乃戲效俳體二首。其二亦云:“瓦蔔傳神語。”皆是處方言。則烏鬼非鸕鷀明矣。


  余昔官辰州,嘗借詩集於士人,中有小編,字雲《成都集》,乃天慶中進士葉沆所作。上百篇,時有可觀。如《閒居感懷》云:“身閑難報國,語直易傷時。”《村墅》云:“夜庭和月掃,秋戶拂雲關。”亦可想見其胸襟矣。


  介甫《梅》詩云:“少陵為爾牽詩興,可是無心賦海棠。”杜默云:“倚風莫怨唐工部,後裔誰知不解詩。”曾不若東坡《柯邱海棠》長篇,冠古絕今,雖不指明老杜,而補亡之意,蓋使來世自曉也。


  世人喜子美造次不忘君,嘗觀其祖審言《除夜》云:“還將萬億壽,更謁九重城。”則教忠之家風舊矣。


  坡有“白衣送酒舞淵明”。人有疑“舞”字太過者,及觀庾信《答王褒餉酒》詩:“未能扶畢卓,猶足舞王戎。”蓋有所本。


  坡云:“賓鴻社燕巧相違。”《月令》來賓事,嘗疑人未曾用,及觀夢得《秋江晚泊》云:“暮霞千萬狀,賓鴻次第飛。”顧況云:“安得淩風翰,肅肅賓天京。”老杜:“別浦雁賓秋。”


  “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卻將舊斬樓蘭劍,買到黃牛教子孫。”世傳雲,一武人詩也。不惟勇退雅志為可喜,而易道家所忌之業,以示子孫,尤可喜也。


  張籍云:“愛養無家客,多傳得力方。”坡《贈金山元老》云:“蒜山幸有閒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


  樂天《九日思杭州》云:“笙歌委曲聲延耳,金翠動搖光照身。”子瞻有《懷錢塘》云:“剩看新番眉倒暈,未應泣別驗銷紅。”黎元耆舊,何遽忘之耶?徐考其集,白送姚杭州赴任,因思舊遊云:“閭裏固宜勤撫恤,樓臺亦要數躋攀。”蘇亦云:“細雨晴時一百六,畫船鼉鼓莫違民。”是未嘗無意於民庶也。然白又有“故妓數人憑問訊,新詩兩首倩留傳”,坡又有“休驚歲歲年年貌,且對朝朝暮暮人”,大抵淫樂之語,多於撫養之語耳。夫子稱未見好德如好色,而傷之曰“已矣乎”。二公不能免俗,餘人不必言。


  白云:“趁涼行繞竹,引睡臥觀書。”坡:“引睡文書信手翻。”書引睡魔,誠人人所同也。


  辰人以藤代篘酒,名“釣藤”,俗傳他處即不可用。或謂但恐釀造之法異耳,所在皆可。樂天《忠州春至》詩云:“閑拈舊葉題詩詠,悶取藤枝引酒嘗。”則巴蜀亦有之。


  余嘗論李廣以私憾殺灞陵尉,其褊忮險刻,決非長者,所以不侯,非直殺降之譴也。因觀坡云:“明年定起故將軍,未肯先誅灞陵尉。”恐亦寓此意。


  嘗見同儕因行飲令,人索一魚名。有浙人大唱云:“周公魚。”余謂坐客,且喜,“召伯鮓”有對矣。滿堂胡盧不止,因戲為足成其語云:“京市鮓先誇召伯,浙音魚或號周公。”


  坡《贈辨才》云:“我比陶令愧,公為遠公優。”時辨才退居,未嘗出入,坡往見之,遂出至風篁嶺。又云:“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遊。”用老杜《寄贊上人》“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皆一儒一釋也。又《寄參寥問少游失解》云:“底事秋來不得解,定中試與問諸天。”蓋劉禹錫《和宣上人賀王侍郎發榜後》詩云:“借問至公誰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觀。”不惟兼具儒釋,又政屬科場事,其不泛如此。


  樂天謫潯陽,稹寄在絳詩云:“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起坐,暗風吹雨入寒窗。”白謂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複貽三韻云:“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后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裏曉燈前。”去來乃士之常,二公不應如此之戚戚也。子瞻《送文與可》云:“奪官遣去不自覺,曉梳脫髮誰能收。”推之前詩,厥論高矣。然居易《答元書》,以三秦為報,且云:“可以樂之終身者。”悲歎之語,恐特傷離索耳。白公罷郡,亦嘗有云:“睡到午時歡到夜,回看官職是泥沙。”


  石曼卿《贈針師》云:“臥龍有病君醫取,心為生靈不為身。”王逢原云:“丈夫出處誠何較,知痛蒼生為淚垂。”賢者設心,不期而合如此,皆未行其志,惜哉!


  曼卿《紅梅》云:“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坡謂有村學中體,嘗嘲之曰:“詩老不知梅格在,強拈綠葉與青枝。”至於“未應嬌意急,發赤怒春遲”,成均瞽宗,無以加也。


  世人論淵明,皆以其專事肥遯,初無康濟之念,能知其心者寡也。嘗求其集,若云:“歲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又有云:“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其自樂田畝,乃卷懷不得已耳。士之出處,未易為世俗言也。


  文潛云:“兒曹鞭笞學官府,翁憐兒癡傍笑侮。平明坐衙鞭複呵,賢于群兒能幾何。兒曹鞭笞以為戲,翁怒鞭人直流地。一種戲劇誰後先,我笑謂公兒更賢。”餘謂此詩,亦不可不令操權者知也。坡云:“不辭脫袴溪水寒,水中照見催租瘢。”等閒戲語,亦有所補。


卷第九

  老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云:“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多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樂天《新制布裘》云:“安得萬里裘,蓋裹週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新制綾襖》云:“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皆伊尹身任一夫不獲之辜也。或謂子美詩意寧苦身以利人,樂天詩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較之,少陵為難。然老杜饑寒而憫人饑寒者也,白氏飽暖而憫人饑寒者也,憂勞者易生於善慮,安樂者多失於不思,樂天宜優。或又謂白氏之官稍達,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語在前,而長慶在後,達者宜急,卑者可緩也,前者唱導,後者和之耳。同合而論,則老杜之仁心差賢矣。


  永叔嘗謁執政,坐中賦雪詩,有云:“主人與國共休戚,豈惟喜悅將豐登。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余萬屯邊兵。”當時乃謂韓退之亦能道言語,其豫裴晉公宴會,但云:“林園窮勝事,鐘鼓樂清時。”不曾如此作鬧。殊不知老杜一言一詠,未嘗不在於憂國恤人,物我之際,則淡然無著。《夏日歎》曰:“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夏夜歎》曰:“爾我荷戈士,窮年守邊疆。”此仁人君子之用心,終食不可忘也,邊兵之語,豈為過哉!如退之“始知神官未聖賢,護短憑愚要我敬”,“雪徑抵樵叟,風廊折譚僧”,真作鬧詩也。


  坡記王淩過賈逵廟,大呼曰:“賈梁道,我大魏之忠臣也!”及司馬景王病,夢逵為祟。因為詩云:“嵇紹似康為有子,郗超畔鑒似無孫。如今更恨賈梁道,不殺公閶殺子元。”蓋怪梁道忠義之靈,不能自已其子充之惡。按《晉紀》,王、賈所殺者乃宣帝,名懿,字仲達,非景帝子元也。


  坡:“藍尾忽驚新火後,邀頭要及浣花前。”注引樂天“三杯藍尾酒,一楪膠牙餳。”觀《長慶集》,此詩題雲七年元日對酒,非鑽火時事也。宋景文守歲云:“且盡燈前藍尾杯。”


  王元之《到任表》有“全家飽暖,盡荷君恩”之語,到今傳誦。永叔用為詩云:“諸縣豐登少公事,全家飽暖荷君恩。”夢得亦嘗有云:“一生不得文章力,百口空為飽暖家。”白云:“不才空飽暖,無力及饑貧。”


  黃州麻城縣界有萬松亭,連日行清陰中,其館亭亦可愛。適當關山路,往來留題無數。東坡傷來者不嗣其意,嘗有詩云:“十年栽種百年規,好德無人助我儀。”又云:“為問幾株能合抱,殷懃記取《角弓》詩。”中間嘗撤牌刻,有士題云:“舊韻無儀字,蒼髯有恨聲。”亦可錄。


  醴陽道旁有甘泉寺,因萊公、丁謂曾留行記,從而題詠者甚眾,碑牌滿屋。孫諷有“平仲酌泉曾頓轡,謂之禮佛遂南行。高堂下瞰炎荒路,轉使高僧薄寵榮。”人皆傳道。餘獨恨其語無別。自古以直道見黜者多矣,豈皆貪寵榮者哉?又有人云:“此泉不洗千年恨,留與行人戒覆車。”害理尤甚。萊公之事,亦例為覆車乎?因過之偶為數韻,其間有云:“已憑靜止鑒忠精,更遣清泠洗讒喙。”蓋指二公也。


  凡作詩有用事出處,有造語出處,如“五陵衣馬自輕肥”,雖出《論語》,總合其語,乃潘岳“裘馬悉輕肥”。“柳絮才高不道鹽”,雖謝女事,乃借張融以《海賦》示人,人評其賦,但不道鹽耳。“紅袖泣前魚”,本《戰國策》事,乃陸韓卿《中山王孺子妾歌》“安陵泣前魚”。坡作《太白畫像詩》云:“大兒汾陽中令君,小兒天臺坐忘真。”其事乃用白交汾陽于行伍中,竟脫白於禍;天臺司馬子微謂“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所造之語,乃《禰衡傳》云:“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史趙釋絳縣老人年數云:“亥有二首六身。”蓋離析“亥”字點畫而上下之,如算籌縱橫然,則下其二首為二萬,六身各一縱一橫,為六千六百六十,正合其甲子之日數,傳以趙之明曆。劉賓客《送人赴絳州》云:“午橋群吏散,亥字老人迎。”義山《贈絳台老驛吏》云:“過客不勞詢甲子,惟書亥字與時人。”可謂善使事矣。亦如近詩《送人洪州》云:“幹鬥氣沈龍已化,置蒭人去榻猶懸。”《送人鄂州》云:“黃鶴晨霞傍樓起,頭陁秋草繞碑荒。”《送人襄陽》云:“四葉表閭唐尹氏,一門逃世漢龐公。”雖鄰封密邇,不可移也。


  退之《韶州留別張使君》云:“久欽江總文才妙,自歎虞翻骨相屯。”翻放棄南方,自恨疏節,骨鯁不媚,犯上獲罪,當長沒海隅;其剛褊方拙,淩突權勢,出於天性,雅宜文公喜用。江總乃敗國奸回,特引之何故?按《南史䂬孔奐傳》,陳後主欲以總為太子詹事,奐曰:“江有潘陸之華,而無園綺之實。”乃奏江總文華之人,宜求敦重之才。是詩恐有譏雲。杜云:“遠愧梁江總,還家尚黑頭。”李商隱《贈牧之》云:“前身恐是梁江總。”皆未可與言史也。


  老杜《贈李秘書》:“觸目非論故,新文尚起予。”太白《酬竇公衡》云:“曾無好事來相訪,賴爾高文一起予。”韋蘇州:“每一睹之子,高詠尚起予。”昌黎《酬張韶州》:“將經貴郡煩留客,先惠高文謝起予。”豈非用事偶合,數公非蹈襲者。


  千里蒪羹,末下鹽豉,蓋古未受和耳。子美:“豉化蒪絲熟。”又:“豉添蒪菜紫。”聖俞《送人秀州》云:“剩持鹽豉煮紫蒪。”魯直:“鹽豉欲催蒪菜熟。”


  《萊公外傳》記公所得厚俸,惟務施予。寢處一青幃三十年,有親厚者求之,欲其易去,公笑而答曰:“彼詐我誠,雖敝何害。實不忍以敝獲棄耳。”蘄者愧之。故魏野詩云:“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臺。”及北使來,顧望縉紳而問迓者曰:“‘無地起樓臺’相公安在?”其清望為人所景慕如此。然永叔《歸田錄》頗論其侈汰,司馬溫公亦雲,豈非奢外而儉內歟?


  昌黎《寄崔立之》云:“傲兀坐試席,深叢見孤羆。四座各低回,不敢捩眼窺。”可為善言場屋事。若平日所養不厚,誠難傲兀也。


  沈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嘗歎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坡《再和劉景文介亭長篇》云:“早知事大謬,恨不十年讀。”又云:“文如翻水成,賦作叉手速。”乃《北夢瑣言》記溫庭筠才思豔麗,工於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多為鄰鋪假手,號曰“救數人”也。餘嘗以“八叉手”對“三折肱”。


  溫公自稱迂叟,香山居士亦嘗以自號,其詩云:“初時被目為迂叟,近日蒙呼作隱人。”司馬豈慕其洛居有閒適之樂耶?


  白樂天云:“身閑富貴真天爵,官散無憂即地仙。”蓋用顏蠋晚食當肉,早眠當富,無事當貴也。


  白獻晉公云:“聞說風情筋力在,只如初破蔡州時。”雖敘其功業與壽康,其語緩而不迫,此可為作詩法也。


  齊謝嘏出守建安,于宣猷堂飲餞,並召時才賦詩,用十五劇韻。蕭愷詩先就,其辭又美。簡文曰:“王筠本自舊手,後進有蕭愷可稱。”


長慶云:“萬言舊手才難敵,五字新題思有餘。”


  樂天云:“樂可理心應不謬,酒能陶性信無疑。”“陶冶性靈存底物”固詩人語,古人所謂樂以治心者,相去遠矣,此語不作可也。


  少遊贈坡詩云:“節旄零落氈餐雪,辨舌縱橫印佩金。”語太不等。子瞻《譏集句》云:“天邊鴻鵠不易得,便令作對隨家雞。”此詩正類此。


  坡《和刁景純暨柳子玉岡字韻》詩,至第七篇云:“屢把鉛刀齒步光,更遭華袞照尨涼。”乃用子建《七啟》云“步光之劍,華藻繁縟”,《左傳》“尨涼冬殺”。雖第一韻眾人所更易,而七篇未嘗改,又貫穿精絕如此。


  嘗觀臨川“解我蔥珩脫孟勞”,嘗不曉孟勞何等物,及見《谷梁傳》注:“孟勞,魯寶刀。”


卷第十

  山谷云:“詩者,人之性情也,非強諫爭於庭,怨詈於道,怒鄰罵坐之所為也。”餘謂怒鄰罵坐固非詩本指,若《小弁》親親,未嘗無怨,《何人斯》“取彼譖人,投畀豺虎”,未嘗不憤。謂不可諫爭,則又甚矣,箴規刺誨,何為而作!古者帝王尚許百工各執藝事以諫,詩獨不得與工技等哉!故譎諫而不斥者,惟《風》為然。如《雅》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彼童而角,實訌小子。”“憂心慘慘,念國之為虐。”“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忠臣義士,欲正君定國,惟恐所陳不激切,豈盡優柔婉晦乎?故樂天《寄唐生》詩云:“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


  子建稱孔北海文章,多雜以嘲戲,子美亦戲效俳諧體,退之亦有寄詩雜詼俳,不獨文舉為然。自東方生而下,禰處士、張長史、顏延年輩,往往多滑稽語。大體材力豪邁有餘,而用之不盡,自然如此。韓詩“濁醪沸入口,口角如銜箝”,“試將詩義授,如以肉貫串”,“初食不下喉,近亦能稍稍”,皆謔語也。坡集類此不可勝數,《寄蘄簟與蒲傳正》云:“東坡病叟長羈旅,涼臥饑吟似饑鼠。倚賴東風洗破衾,一夜雪寒披故絮。”《黃州》云:“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將之湖州》云:“吳兒膾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又:“尋花不論命,愛雪長忍凍。天公非不憐,聽飽即喧哄。”《食筍》云:“紛然生喜怒,似被狙公賣。”《種茶》云:“饑寒未知免,已作太飽計。”“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饑來憑空案,一字不可煮。”皆斡旋其章而弄之。信恢刃有餘,與血指汘顏者異矣。


  子美“於菟侵客恨”,乃楚人謂虎為於菟。“土銼冷疏煙”,乃蜀人呼釜為銼。“富豪有錢駕大舸”,方言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謂之舸。“百丈誰家上水船”,荊峽以竹纜為百丈。“塹抵公畦稜”,京師農人指田雲幾稜。去聲“市暨瀼西嶺”,巙人謂江水橫通山谷處為瀼。子厚“桃笙葵扇安可當”。宋、魏之間謂簟為笙。“欸音襖乃音靄一聲山水綠”,乃楚人歌聲。臨川“窗明兩不借”,楚人以草履為不借。東坡“倦看澀勒暗蠻村”,蓋嶺南竹名。又“蓬遝障前走風雨”,注云:“於潛婦人皆插大銀櫛,謂之蓬遝。”又“幾思壓茅柴,禁網日夜急。”山谷“燕濕社公雨,鶯啼花信風”,皆方言也。


  王誼伯謂“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蓋是題**,斷自“我昔遊錦城”為句首。子瞻謂杜備諸家體,非必牽合程度,詩意蓋譏當時刺史有禽鳥不若者。明皇以後,天步多棘,凡尊君者為有也,懷貳者為無也。魯直亦云:“臣結《春秋》二三策,臣甫《杜宇》再拜詩。忠臣銜憤痛切骨,後世但識瓊瑰辭。”今觀此篇敘鴻雁羔羊禮,有太古尊君親上之意,為明皇設不疑。至於《杜鵑行》,乃云:“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又云:“爾惟摧殘始發憤,羞帶羽翮傷形愚。”指斥駡詈,殊無致嚴之語,莫不皆有所主也。


  《因話錄》載,吳興僧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於舟中,抒思作古體十數篇為贊。韋全不稱賞。皎然極失望,明日寫舊制獻之。蘇州吟諷,大加歎味,因語皎然云:“幾至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意?”


余觀韋集有《寄皎然》詩云:“夙慕端成舊,未識豈為疏。願以碧雲思,方君怨別餘。”則知其詩名於未識前矣,豈覽其乍學古體,即疑其不逮所聞邪?


  老杜所以為人稱慕者,不獨文章為工,蓋其語默所主,君臣之外,非父子兄弟,即朋友黎庶也。嘗觀韋應物詩及兄弟者十之二三,《廣陵覲兄》云:“收情且為歡,累日不知饑。”《冬至寄諸弟》云:“已懷時節感,更抱別離酸。”《元日寄諸弟》云:“日月味遠期,念君何時歇。”《社日寄》云:“遙思裏中會,心緒恨微微。”《寒食》云:“聯騎定何時,吾今顏已老。”又云:“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初秋寄》云:“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聞蟬寄諸弟》云:“緘書報是時,此心方耿耿。”《登郡樓寄諸季》云:“迨茲聞雁夜,重憶別離秋。”《懷京師寄》云:“上懷犬馬戀,下有骨肉情。”餘謂觀此集者,雖讒鬩交愈,當一變而怡怡也。


  余嘗赴京師,往辭伯父,坐中舉兄弟《送行》詩云:“問人求穩店,下馬過危橋。”及觀坡集,見《送侄安節》詩,言其伯曾有送老蘇下第歸蜀云:“人希野店休安枕,路入雲關穩跨驢。”急難之誠,意皆相若,但字有多寡耳。

余官辰、沅逾年,族弟來相視,將行,率爾送之云:“就舍勿令人避席,渡江莫與馬同船。”雖鄙近不工,亦可用於畏途也。


  山澤之儒多臒,詩人尤甚。子美有“思君令人瘦”。樂天云:“形容瘦薄詩情苦,豈是人間有相人。”又云:“貌將松共瘦,心與竹俱空。”李商隱“瘦盡東陽姓沈人”。掉頭撚髭之苦,豈有張頤豐頰者哉!沈昭略嘗戲王約以肥而癡,答以瘦而狂,昭略喜曰:“瘦已勝肥,狂應勝癡。”


  晨牝妖鴟,索家生亂,自古而然,故夏姬亂陳,費無極亂楚。李義山詠北齊云:“小蓮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東坡:“成都畫手開十眉,橫雲卻月爭新奇。遊人指點小顰處,中有漁陽胡馬嘶。”熟味此詩,則“吳人何苦怨西施”,豈足稱詠史哉。等而下之,凡移於此物者,皆可以為戒。

案:宋刻李義山詩“小憐”亦作“小蓮”,與此正同,姑仍之,俟考。


  曲水修禊之會,人各賦詩,成兩篇者,自右軍、安石而下才十一人;成一篇者,郤曇、王豐之而下十五人;詩不成罰觥者,凡十六人。今觀所傳詩,類皆四言、五言而又兩韻者多,四輯者無幾,四言二輯,止十六字耳。當時得預者,往往皆知名士,豈獻之輩終日不能措辭於十六字哉。竊意古人持重自惜,不欲率然,恐貽久遠譏議,不如不賦之為愈。


  坡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嘗作《秧馬歌》,敍述甚詳。唐子西至羅浮,始識此器,作詩云:“儗向明時受一廛,著鞭常恐老農先。行藏已問吾家舉,從此馳君四十年。”亦巧於用事也。


  汲長孺、段太尉,皆義勇奮不顧身之人,至於仁愛撫養,則矜憐惻怛,無所不至,所謂剛者必仁,仁者必勇也。嘗觀樂天云:“況多剛狷性,難與世同塵。”希文云:“吾生豈不幸,所稟多剛腸。”皆心中語也。白則有“敢辭為俗吏,且欲活疲民”,又云:“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範又有“寸懷如春風,思與天下芳”,《赴姑蘇》云:“豈辭雲水三千里,因濟瘡痍十萬民。”與汲、段正相似。


  李商隱詩好積故實,如《喜雪》云:“班扇慵裁素,曹衣詎比麻。鵝歸逸少宅,鶴滿令威家。”又“洛水妃虛妒,姑山客謾誇”;“聯辭雖許謝,和曲本慚巴”。一篇中用事者十七八。嘗觀臨川《詠棗》止數韻:“余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贄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用“女贄棗修”,“八月剝棗”。“誰雲食之昏”,用範曄“棗膏昏蒙”。“願比赤心投,皇明儻予燭”,用蕭琛“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慄”。以是知凡作者,須飽材料。傳稱任昉用事過多,屬辭不得流便。餘謂昉詩所以不能傾沈約者,乃才有限,非事多之過。坡集有全篇用事者,如賀人生子,自“鬱蔥佳氣夜充閭,喜見徐卿第二雛”,至“我亦從來識英物,試教啼看定何如”;《戲張子野買妾》,自“錦裏先生自笑狂,身長九尺鬢眉蒼”,至“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句句用事,曷嘗不流便哉。


  張無盡《題武昌靈竹寺》云:“孟宗泣竹筍冬生,豈是青青竹有情。影響主張非別物,人心但莫負幽明。”語雖淺近,然嘗于理,樂天云“余霞散成綺,別葉乍辭風”等語,麗矣,不過於嘲風雪,弄花草而已。故《寄唐生》詩云:“非求宮律高,不務文章奇;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長慶:“論詩之豪者,世稱李、杜;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至於貫穿古今,覼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然撮其《新安》、《石壕》、《潼關吏》、《蘆子》、《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三四十。杜尚如此,況其下乎?”今觀杜集憂戰伐,呼蒼生,憫瘡痍者,往往而是,豈直三四十而已哉,豈樂天未嘗熟考之耶?


士人程文,窮日力作一論,既不限聲律,複不拘語句,尚罕得反復折難,使其理判然者。觀《赴奉先詠懷五百言》,乃聲律中老杜心跡論一篇也。自“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自比稷與契”,其心術祈向,自是稷、契等人。“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與饑渴由己者何異,然常為不知者所病,故曰“取笑同學翁”。世不我知而所守不變,故曰“浩歌彌激烈”。又云:“非無江海志,蕭灑送日月。當今廊廟具,建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言非不知隱遁為高也,亦非以國無其人也,特廢義亂倫,有所不忍。“以茲悟生理,獨恥事幹謁”,言志大術疏,未始阿附以借勢也,為下士所笑,而浩歌自若,皇皇慕君,而雅志棲遁,既不合時,而又不少低屈,皆設疑互答,屢致意焉。非巨刃有餘,孰能之乎?中間鋪敍,間關酸辛,宜不勝其戚戚,而“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所謂憂在天下,而不為一己失得也。禹、稷、顏子不害為同道,少陵之跡江湖而心稷、契,豈為過哉。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其窮也未嘗無志于國與民,其達也未嘗不抗其易退之節,早謀先定,出處一致矣。是詩先後周複,正合乎此。昔人目《元和賀雨》詩為諫書,餘特目此詩為心跡論也。



跋一

  志以言而章,言以文而遠,文以敘而傳,敘以德而久。古太史氏職采民謠,緝為歌詩,以獻于王,王以知其才而見其志,於是乎伸之。及古道廢闕,英才埋沒,往往托之著述比興以自見者多矣。然非得當世聞人表而出之,則亦無以取信於後世。先君子平生以直道行已,動與物忤,志不獲騁,終老林下。遺文頗富,未克流於世,而遭子之火,獨《詩話》十卷僅存。大丞相陳公妙年,以文章先多士,為天子名宰,望重德隆,不輕許可,載覽遺稿,嘆惜不遇,慨然以盛文序於首。正聲勁氣,端莊典雅,遂使積年曖味,一旦光明,相與傳久,可謂立古而不朽者。次年七月甲子,廓敬書於後,以示子孫,無忘盛德焉。

詩話雜說,行於世者多矣,往往徒資笑談之樂,鮮有益於後學。若《䂬溪詩話》,議論去取,一出於正,真所謂有補於名教者,其詳已具大丞相陳公之敘。永存與先生宗裔,同出光之固始,乃敢鋟木以廣其傳。

乾道已丑孟冬吉日,右朝奉郎權知蘄州軍州事黃永存謹識。



跋二

  左史楊公邦弼志先祖之墓,其略曰:“公登宣和甲辰第,授辰州辰溪縣丞,就升令。在任五年,以才諝稱。辟差沅州軍事判官,攝倅事。郎將汪長灝與傜酋有隙,酋鼓眾數萬,聲言渡江乘城,人心恟懼。公奮不顧身,入其巢穴,曉以禍福,悉愧懾謝罪,一州賴以全。繼權麻陽縣,遭巨寇曹成之擾,公率群傜於敵,禽其將,賊眾宵遁。尋辟鄂之嘉魚令,下車未幾,流移還集。複權嶽之平江。甫半歲,帥漕交辟,處之賓幕。平江士民千餘人,詣都督行府乞還任,丞相張公浚止其事,有詔即真。時湖賊楊麼抄掠數郡,遏絕水道。官軍屯岳陽,而縣距州數舍,地險,艱於轉餉。公慮糧食不繼,預設巨艦,令民輸租其中,得米千餘斛,乘風而前。賊引數十艘尾逐。會官軍至,只舟不得返,因降其眾,官軍得以仰嘯,賊壘遂平。秩且滿,有權貴寄產於縣境為民患者,公按以三尺,乃為排根。自以植節不替諧俗,遂委官而歸,無複功名意。丞相張公以人物為己任,每欲推之要津。及帥閩,招致幕下數月,竟不肯留。丞相見其確守退志,乃謂人曰:“如黃令之才,使稍宦達,何所不至。今恬于名位,甘老林泉,故平生抱負弗克施,良可惜也。”公學問優於人,志度閎深,調護不虞,不動聲氣。遇倉卒,州縣嘗倚以為重。居官所至人愛,所去見思,一時使者多朝廷大吏,察治狀無以易公,爭相辟置,故其風績迭見於湖北表裏如此。

先祖嘗著《詩話》十卷,發揮杜少陵窔奧不得施用之處,鄉袞正獻陳公為之敘引,學者從誦習之。比刊於蘄春,先君復刊於家塾,所傳廣矣。

燾不肖,分教潭陽,適在先祖遊宦之地,詎可無此書乎?因稍正其訛舛,刊之學宮,且以出處之大方,識於卷末,庶觀者有所考焉。

嘉泰三年癸亥正月朔旦,孫從政郎沅州學教授燾謹書。



跋三

歲在壬子,予守沅,蒞政之暇,遍觀學宮所有書籍。一見《䂬溪詩話》,與其他所集旨趣不同,蓋黃令君所援引諸家之詩,悉指少陵為歸宿地,雖於去取間默寓其不得時以行志之憤,然議論皆本於愛君憂國,事親敬長,一掃騷人絺章繪句之習。其於名教,豈小補哉!孔子曰:“《詩》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溪其有見於此乎。

沅本事小而訛,予司臬鄉部,公餘略加訂正,而鋟諸梓。非惟可以便觀覽,亦使此集之傳益廣雲。

咸淳已巳立秋日,澧陽聶棠識。



跋四

《䂬溪詩話》十卷,宋黃徹常明撰。《書錄解題》謂是莆田人,而《八閩通志》則雲邵武人,舉紹興十五年進士,殆家本莆田而占籍于邵武者也。

編中持論多本少陵。自言官辰、沅逾年。顧志州郡官師者,不載姓氏,集亦失傳。其送弟詩句云:“就舍勿令人避席,過江莫與馬同船。”語淺情真,不失風雅之旨矣。

康熙戊子三月,小長蘆朱彝尊識於曝書亭。



跋五

吾家詩學,肇自莆陽監察公昆弟。厥後文節為江西鼻祖,而閩中一派,流衍特長,論者以晚唐體目之。不知宗法有本,厚人倫,維風教,常明公《䂬溪詩話》具在,可考而知也。

模自壬午入閩,得拜族尊莘田先生。先生官四會令,罷歸家居,蕭然環堵,焚香著書,不特文章媲美前人,氣節尤與常明公符合,益信君子之澤,未有艾焉。

新安鮑君以文近有叢書之刻,模因檢所藏《曝書亭舊鈔》,亟請開雕。以文複購善本,校其訛脫,詳載前後序、跋,又皆竹垞先生當日所未見,而常明公之生平功績,於以燦然。發潛闡幽,以文高誼,感不朽矣。

乾隆丙申陽月,無雙後裔黃模敬書。



黃徹子孫後裔

黃府(1130—1210),字大方,又字用藏,號東美,行火二十一。宋進士平江令黃徹季子。與理學大儒朱熹同齡。

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與兄黃庠同年登第,官潭州長沙知縣,簽書平江軍節度判官,從政郎,轉知楊州江都縣令,晉階平海軍僉判,封典加三品銜,至通奉大夫。

黃府清慎廉介,有惠政,士民德之,仕至年老,以疾疏請終養,致政歸。自福建興化軍城西黃太常寺卿第,徙莆田黃石水南之金墩,為世界江夏金墩之始祖。黃府官曆孝宗、甯宗、哲宗三朝。欽賜廟號為“金墩”,詔賜太尉諡“清惠”。《郡志》有傳。其生前親筆崖書遺跡“宋石煙靈”今尚存。

宋建炎四年(1130)庚戌正月初四日生,宋嘉定三年(1210)庚午八月十王日卒。

其子孫簪纓世濟、績學多才,聲名鵲起,出將入相。其金墩祖祠聯載曰:“黃府進士三尚書,金墩入閣兩相國”、“榜眼探花文武巍科,鳳翔守魁卿督及第”、“法司宗伯宰輔安邦,光升汝良錫袞治國”、“䂬溪雷山四代聯登八進士,閩浙金墩出將入相兩狀元”實為古興化縣全邑科第之冠。

配涵江塘南陳士楚侍講長女,封長沙縣君宜人,欽賜禦葬莆田城西北磨雞峰山華岩寺東,喝形金鳳煦卵穴。年弟浙江秘書郎張淵為之銘。《郡志》有傳。

子一:安石,宋進士翰林院館閣校勘贈學士。

孫二:新州府教授黃近,居莆田黃石金墩;校書郎黃遠,居黃石清江境之下墩。



黃安石(1163—1250),字公介,行土三十九。通奉大夫、平海軍僉判黃府子。

宋紹熙四年(1193)癸丑,登狀元陳亮榜進士、曆官朝請郎、南陽縣令、翰林院館閣校勘、朝奉大夫。簪纓世濟、績學多才,惟公為最;時羨四代聯登八進士。《莆陽比事》有載。贈學士。

配林氏,封南陽縣君。合塋莆田城西雷山巷太平山之東,子二:長教授黃近、次校書郎黃遠。



黃鳳翔(1539—1614),少名鳳翥,字鳴周,號儀庭,晚號止庵,別號田亭山人,明泉州晉江潘湖人。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十二世孫。

嘉靖十八年(1539)己亥,誕生於泉州城內熙春鋪市曹巷黃宅。從小就學于潘湖仁穎書院,博覽群書,精通文史。

嘉靖四十年(1561),中舉人。

隆慶二年(1568),殿試第二名(榜眼)。“泉中科第不乏,明及第自鳳翔起”。初授翰林編修,奉命在內書堂教習小內侍讀書,與修撰羅萬化、編修趙志臬,采古內侍可供鑒戒的人和事,以及輯錄《貞觀政要》、《禮經》、《學記》、《月令》、《世子》一些內容成書,教小內侍誦習。

萬曆初(1573),黃鳳翔參與編修《明世宗實錄》後,調升為修撰,纂修會典,管理誥敕,充經筵官(在皇宮進講四書五經之官)。

萬曆五年(1577),黃鳳翔參與主持會試。當時執政張居正依仗權勢,專橫獨斷。江西吉水進士鄒元標上疏彈劾,張居正不經中書門下二省,擅自傳旨杖鄒元標,意想置之死地。黃鳳翔為人正直,在朝中仗義執言,特把那些遭到張居正非難的諫疏編纂起來,在朝中散播,讓大家明白真相。

萬曆八年(1580),張居正二子會試,示意主持會試的黃鳳翔給予關照,遭嚴詞拒絕。同朝其他大臣的類似舉動,他照樣秉公辦事,不徇私情。

萬曆十年(1582),黃鳳翔升右中允,管司業事。

萬曆十二年(1584),升南京國子監祭酒。由於他“嚴課程,絕私情”,國子監培養出很多優秀人才。

萬曆十六年(1588),黃鳳翔又被調到都城北京任國子監祭酒。

萬曆十七年(1589),升任北京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充經筵講官。是時,邊事告急,外擾不斷,神宗只顧遊宴尋樂,正直敢言的人受到排斥,善於阿諛奉承的小人卻加官進祿。更嚴重的是,國家財政收入不是用作用兵養士之資,而是大部分被皇帝和大臣撈去作為“自營私蓄”,或被用來修建寺廟。作為禮部大臣的黃鳳翔,痛心疾首,上書給神宗說:“為今大計,惟用人、理財二端”,並歷數前朝舊事,向皇帝說明“平居無極言敢諫之臣,則臨難無敵愾致命之士”。希望他能起用一些“直聲勁節”的人,如鄒元標、潘士藻、孫如法等人。他還勸皇帝把國家收入用到有利於富國強兵的方面去,並且應該對老百姓寬容優恤,使他們能夠生活下去。他說:“與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孰若廣施於孓遺之赤子!”但是,他的這些正確主張,都未能得到皇帝的採納。繼而神宗要於次年冊立皇太子舉行“國本”典禮,囑咐“毋使外庭”知道。時閣臣王家屏、禮部尚書於慎行、侍郎李長春及黃鳳翔急上明春冊立儀式,神宗發怒,認為這是密諭,不宜傳出,立將黃鳳翔、於慎行、李長春奪俸三月。諸人不敢有言,唯黃鳳翔複上疏諫諍,但奏章被有司扣下不報。為此,他感到十分失望和灰心,屢屢要求引退。

萬曆二十年(1592),黃鳳翔又被任命為禮部左侍郎。

萬曆二十一年(1593),黃鳳翔改任吏部官職。四月再調升南京禮部尚書,以養母故,疏乞養親歸。神宗以黃鳳翔素有清望,不許,再請許之。

萬曆二十二年(1594)十月,黃鳳翔複起任故官南京禮部尚書,以親老複疏力辭,以新銜在籍調用。從此他就不再外出當官。黃鳳翔事母至孝,其應命屢辭,並以養母故,最後母以壽終,而黃鳳翔年且六十,執喪哀毀,不異少壯。黃鳳翔在官在家,以至衰老,子史詩書靡不涉閱,要必終其卷,帙審其條貫,鉤其正謬,刪其重複,每讀一書,輒有論著。為人平易忠厚而狷介,不設道學之名而體道學之實;粗飯果腹,革鞘納足,蒼衫稱身,屋宇不事裝飾,一生溺於學問,為文深淳爾雅,為故鄉名勝寫了不少的碑記和題詠。主要著作有《嘉靖大政記》、《嘉靖大政編年錄》、《田亭草詩集》、《續小學》、《異夢記》等,還主持編篡萬曆《泉州府志》。

萬曆四十二年(1614)十二月十四日,黃鳳翔卒於泉州府城南家中,終年七十六歲。訃聞,神宗未及覽,複有旨起為南京禮部尚書。

萬曆四十五年(1617),神宗知黃鳳翔歿,有旨如例予賜祭二壇,仍加一壇,造墳安葬。墓在泉州東郊田頭亭下路虎頭山南麓。

天啟初(1621),賜諡文簡。黃鳳翔八個兒子均在鯉城區繁衍,各自建造宅第。自鳳翔起,其家族四代八進士,舉人有10人,遂為泉郡望族。



黃徽孕(1600—1660),字吉臣,號天庵,明末泉州人,萬曆間禮部尚書黃鳳翔孫(參見《泉州人名錄·黃鳳翔》)。莆田黃石金墩黃府**孫。

明崇禎九年(1636)丙子、崇禎十年(1637)丁醜,聯捷進士。初授積溪(今安徽省內)令,後調桐鄉(今浙江省內)令,官至刑部主事。黃徽孕在北京任職時,正是明末農民戰爭蓬勃發展的時候。

明崇禎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的大順義軍從西安出發,東渡黃河,開始向北京進軍;三月抵達北京西大門—昌平,十九日佔領北京城,崇禎自縊於萬歲山東邊歪脖子槐樹上,明亡。明甯遠總兵吳三桂降清,引清軍入關,李自成軍敗退。清多爾袞打著“義師為爾複君父仇”的旗號,並向清軍《約法三章》,即“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進軍北京。清軍攻佔北京後,多爾袞又發表“吏來歸,複其位,民來歸,複其業”的文告,博得明朝官紳好感。此時在北京的黃徽孕、黃熙孕(明戶部主事)兄弟,逃避了甲申之變(1644)後也官復原職,由清廷重新起用。早已降清的泉州南安人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江南時,黃熙孕升為兵部侍郎,負責招撫福建,使清軍入閩“無遺鏃染刀”。

清順治元年(1644)甲申,黃徽孕被起用禦史,出撫山西,負責追殲李自成起義軍。《泉州府志》載他在山西“開國之初,實嘉賴焉,按順天綜理煩刷,蘇息雕敞”。任務完成後返京,遷太仆寺卿。父瀚中病逝,黃徽孕回泉州守制三年,除補原官,後晉兵部左侍郎。

清順治十一年(1654)甲午,典試武闈,深念中樞為天下兵馬,居中調度稽核兵餉,條陳過於切直,忌者論奏他抗疏。順治帝視其奏,實是有人誣告,不予理睬。同年,以病乞休,後卒於家。府邸與與後來任湖廣按察使丁煒的府邸東西並列,在泉州城內花巷,稱太仆埕。太仆埕坐南朝北,占地約三畝,為三進三開間磚木石結構,一進的大門刻有“太仆”二字的石匾額。後來門衰祚薄,民國期間凋零破損,任其坍塌。解放後,府第先後被徵用,大埕已在現市政府的大門內,建築物蕩然無存。


推到展厅 礼物 打赏 赞(1) 查看   收藏(1)    

最近访客

发表评论

网名: 未登录网友 请先登录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严禁发布涉政敏感内容 《用户条例》

评论列表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004号

用户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移动贴子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